徐瑩瑩
【摘 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打通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隔斷墻”,實現“共育共生共長”的育人目標,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本文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搭建數據聯通、可見的共育平臺,通過評價這一媒介,突出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將兒童化的評價外顯形式融入評價中,讓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體現了教育評價的診斷性、證據性和檔案化等特點。
【關鍵詞】“家校社”共育 智慧平臺 建構與探索
海城小學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以促進學生素養發展為導向,搭建與辦學理念深度融合的可視化評價智慧平臺,協同家長、社區共同記錄學生學習生活軌跡,實現甄別與診斷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家校社”共育平臺建設的價值定位
“家校社”協同教育須聚焦兒童的“生長”,凸顯其生長歷程的完整性。從“家校”到“家校社”協同,體現了大教育觀的重構,其中,學校是育人主體,家庭是共育體,社會情境是育人的必備場域。要收到更高價值的協同育人效果,首先要實現學生及“家校社”角色的廣泛參與,聯通評價數據;其次要整合學習、生活場景,利用平臺動態可視化評價結果,讓教師、家長甚至學生能明確其意義;最后要挖掘評價工具內涵,將學生的學習生活歷程轉變為可以衡量的“生長能量”,顯性化為 “樹”的成長任務,形成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為此,學校創建了數據采集與分析平臺,實現學生成長“自身可見”、同伴間“互相可見”,從而促進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互相理解,實現自身經驗與評價結果的交互融合。
二、“家校社”共育平臺建設的實施辦法
學校須利用評價信息的統整作用,不僅要對“減負”方案予以策劃,還要對“減負”效果予以驗證。在治理觀念上,不能僅依賴分散式的家教培訓,而應統籌家庭、社會資源;在治理辦法上,要幫助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職責,將其對學生的影響轉換成評價內容;在治理方式上,避免繁雜零碎的項目采集或非典型的個別評價內容采集,及時將各種場域下的典型事例記錄下來。
(一)明晰指標:讓共育平臺利于兒童素養發展
評價模型與學校辦學理念深度融合,將學生成長歷程數據化、游戲化、可視化和檔案化,創建為“生長樹”匯集能量的任務。通過“生命生長、品行生長、學力生長、實踐生長和創新生長”五個維度來構建學生的素養評價系統,對學生的日常言行、學業成績、班集體表現、校內外活動參與等數據進行采集,呈現學生的生長狀態分析。
評價系統包含三大晉級功能,即能量累積、積分兌換和稱號晉級。能量累積系統作為主導,創設了“植樹”“采摘‘能量”等活動,虛擬環境中還增添了如小寵物等趣味元素;積分兌換系統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積分兌換星光合影劵、課程體驗券等,這些趣味橫生的體驗激發了學生積累能量的動力;稱號晉級系統體現了進階,共設置了六種進階稱號,體現了素養進階。兒童化的外顯特征,讓采集的信息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交互的工具,讓“任務”成為學生熱衷追求的事情,從而使其素養在不知不覺中得以生長。
(二)技術賦能:讓共育平臺利于兒童生長可見
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可視化評價的過程和結果,更有利于學生“看見”自身生長,也讓同伴“看見”彼此生長,讓學生意識到成長的需要和方向。在整體版面設計上,將學校看成是浩瀚大海,用 “海島”來表征班級;在海島上種“樹”,代表班級的生長歷程;而“樹”的長勢,又取決于學生的生長“能量”。
在學生個人生長園中,將原有的數據變換為直觀的“樹”的成長狀態,“能量”采摘對應學生自我生長的動力,能量來源于學生的日常言行、學業成績、社會實踐、生活習慣等。比如,閱讀銀行板塊將書籍分類存儲與統計,將學生的閱讀情況、數據分布、在班級和學校的數據對比情況等用可視化的條形圖、折線圖等直觀地表達出來;還開發了類似“朋友圈”的“閱讀圈”,師生可在“閱讀圈”中推薦書籍、感悟閱讀、互動點評。這一舉措使得學生的數據對家長可見,對教師可見,對同伴也可見。
(三)交互任務:讓共育平臺利于“家校社”協同參與
從學生選擇樹種、培育樹種,再到小樹長成參天大樹,系統不斷積累學生的日常行為。“采摘”任務引導學生獲得能量球,能量球需“采摘”后才能注入“樹”中,這種動態的交互型任務,讓評價成為學生與自己、與他人對話的媒介,并在此過程中形成生動、可讀的圖表等。由此,沉默的“數據”變成了互動的“能量”,評價成為學生生長的需要。
在學生素養發展報告上,用溫馨的提示語言、可視化的條形圖、餅狀圖、折線圖、雷達圖等表征學生的成長狀態。例如,用雷達圖表征“五維”(生命、品行、學力、實踐、創新)生長情況,直觀呈現每個維度的生長,以及維度間的差異。此外,可視化方式增添了兒童化元素,促進了學生從“要我生長”向“我要生長”的轉變,更將“家校社”協同參與發揮到了極致。
(四)檔案記錄:讓共育平臺利于兒童生長軌跡呈現
將數字畫像技術應用到“家校社”共育平臺,圍繞“畫什么、怎么畫、畫后怎么用”進行系統設計,基于全息數據理論,從運動情況、課堂表現、學業評價、課程體驗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采集過程性或結果性數據,該數據信息能包含反映整體的信息,形成個人畫像以及班集體畫像。小學六年,“家校社”協同為學生的重要發展階段、典型成長事跡留下印跡。學校先把原來零散、無序的材料分類歸檔,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學生在校內外的表現,形成學生個人成長檔案庫,解決了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活動成果難以保存的問題。
家長、學生除了能隨時在線查看學生生長情況外,還能把相關數據聯系起來,形成圍繞必備素養而生成的真實依據,體現了學生在生命、品行、學力、實踐和創新等五個維度的生長狀態。接著,針對不同領域細化影響學生素養的因素,比如,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參與探究、認真傾聽、積極表達,教師將會賦予其能量,并劃分到品行生長板塊;學生在課堂中能獨立思考、較高質量完成練習、善于質疑等,被賦予的能量屬于學力生長板塊。當小學畢業時,學校將學生的點滴匯集成“生長大禮包”回贈給他們。檔案的關聯大大促進了學生的反思能力、分析能力和改進能力的提升。
實踐證明,電子生長檔案既為“家校社”共育提供了可靠的評判依據,還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學生生命生活狀態的儲存和管理的新型方式。
三、“家校社”評價平臺體現的優勢
每個人的生長歷程都是獨一無二且不可復制的,因此,需要為每個學生制定不同的培養方向和內容。教育者既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明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職權范圍,獲取不同的生長信息;又要摒棄簡單的拼湊式教育方式,發揮共育平臺的整合作用。
(一)共育平臺導向素養發展
共育平臺從兒童素養發展角度出發,將德、智、體、美、勞五育結果融入生長檔案中,“家校社”共育平臺都可記錄學生的生長狀態和階段性評價結果。比如,在“品行生長”這一板塊,家長能根據學生在家的表現配給能量,還可通過隨機問卷提供學生在家表現情況。教師一方面可根據學生在校的課堂表現、同學關系和師生互動等賦予能量;另一方面可根據班級表彰情況為學生賦予能量,形成教育合力;當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社區活動后,可以憑借相關證明賦予能量。在“實踐生長”這一板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學校的春季素養生長節、夏季思維生長節、勞動課程和探究性課程等都能獲取能量;學生自主開設跳蚤市場、公益活動等都可成為能量的來源,充分彰顯了教育要關注生命、基于生活的特性。
這些板塊的內容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學生的素養發展,這就有利于家長、教師明晰學生在班級不同方面的表現情況,且能對比學生自己在不同時間段的生長變化,體現導向功能。
(二)共育平臺激發兒童主動參與
“家校社”共育平臺為方便學生與其交互,采用“游戲”方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共育平臺創建了好玩的能量采摘“游戲”,不僅讓學生在“樹”的生長中體會視覺沖擊,還讓學生收獲了滿足感和喜悅感,讓素養評價更有趣、有味、有用。學生可以利用課堂學習的優秀表現、校內外活動的精彩展示、各類競賽的表彰獎勵以及社會公益實踐等,主動用能量促進“樹”的茁壯成長,避免了成人“強壓式”的管理。
(三)共育平臺生發內驅生長動力
為了讓學生提升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稱號晉級和積分兌換兩個系統隨能量累積應運而生。在稱號晉級系統中,學生隨著能量值升高獲取進階式的榮譽稱號,如學生從“頑強青銅”晉級到“傲氣白銀”。
能量的累積意味著素養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生也逐步發覺素養的生長點,這樣可以減少學生被動地接受評價結果,增強了主動參與評價、解讀評價的能力。共育平臺基于兒童視角,實現了評價過程的游戲化、任務化、可視化和進階化,讓協同育人過程成為學生積極參與的真實場域,讓協同育人辦法成為學生自我修正的行動指南,讓協同評價機制成為撬動學生自我生長的有力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