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



【摘 要】大觀念具有統攝性、遷移性、整體性的特點,在大觀念的引領下,學生學到的是由一系列知識整合成的具有共同屬性的有規律的知識體系。本文以大觀念統領的視角解讀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單元編排體系和教學功能,探尋“大觀念統領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實施策略:從提出大觀念、搭建學習框架、統整任務群、落實“教—學—評一體”四個方面進行探索。整個大單元教學以大觀念統攝全程,以持續性的探究促進對大觀念的理解和運用,以評價貫穿教學始終。
【關鍵詞】大觀念 單元整體教學 任務框架 “教—學—評一體”
一、 提出大觀念,明確學習目標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以“世界風光”為人文主題編排了三篇課文,分別是《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
縱觀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在人文主題“世界風光”的統領下,學生在學習本單元的同時都能夠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激發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興趣。
統編版語文教材編寫是以“主題”為基礎,凸顯“整體規劃,有機滲透”的特點,每個年級的主題學習也具有延續性和階梯性。我們若梳理各年級教材則不難發現,感受“四季風光”是其中的人文主題之一,風光是我們與大自然聯結的橋梁,是古今中外作家描寫的對象,是我們提升精神素養的載體。
通過梳理(見表1),我們可清晰地看到,各個單元在感受“四季風光”這個大主題下,有機地統整在一起。圍繞這個主題,每個年級落實語文要素、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也同樣目標明確。梯度設計將教學主題聯結為有機的整體,形成了結構化的教學,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保留,并促進學習的遷移。但我們仔細分析,會產生疑問:這樣的主題學習如何更好地提取規律進行遷移應用呢?這就需要從中提取“大觀念”,我們發現在這一主題下的所有單元都是描寫風光美景并逐步嘗試讓學生學會習作表達的。因此,我們提取大觀念為“情感抒發與習作表達形式”。這樣的大觀念不僅將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串聯起來,還很好地指向語文學科思想和學科思維的本體性,更體現了大觀念的統攝性、遷移性、整體性的特點。
二、 提煉小觀念,搭建學習框架
提出了大觀念,同一主題下的眾多知識概念就實現了融合和統領,把同主題、不同年級學習到的零散知識聚合起來,形成知識的結構。因年級不同、語文訓練要素不同,對應到具體單元則訓練要素也不同,這就需要教師將大觀念細化為小觀念,滲透學法,更好地落實學習任務的達成,達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遷移。(見圖1)
單元教學設計是教學專業性的重要體現,它是基于學生立場、對學生圍繞某一單元開展的完整學習過程所做的專業設計。從期望學生“學會什么”出發,逆向設計“學生學會的過程”,為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指明了清晰的路徑。基于這樣的設計理念,要學生學會“動靜結合”的表達方式,教師就要設計達成這種語用的教學任務。從圖1中,教師結合本單元的文本特點將大觀念分解為三個小觀念,這三個小觀念又分別指向課堂學習任務,而學習任務的設計支撐學生學會的過程。整個任務群的設計各有指向又互相關聯,彼此之間還形成邏輯關系,螺旋上升的難度攀升始終激發著學生學習的欲望。任務的解決和達成,不斷地刺激學生的深度學習。合理、科學地搭建學習框架能幫助教師從繁雜眾多的學習內容中抓住主要矛盾和本質問題,緊扣重難點開展教學。建構具有梯度性和層級性的學習框架,更有利于學生對網狀學科知識的把握,達成學習的最大效益。
三、統整任務群,激發深度學習
兒童是教育的出發點,是教育的主體。兒童生命的本性便是活動。李吉林老師認為,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兒童素質發展的主要途徑,便是兒童的活動。
因此,學習活動設計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依據課標,基于素養,讓學科、教材、教師、社會融合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習成為一種真實的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初步掌握學科體系與結構,有利于學生在語文課內學習和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建構自己對“世界風光”的認識。
在本單元中,學習框架搭建的5個任務形成了任務群,其中以學習任務5——介紹一個地方為統領任務群的整體任務。所有的學習任務都可圍繞這個整體任務展開學習,整體任務串聯起了整個單元的學習,既明確了單元任務的學習,又夯實了各個語文要素的訓練。(見圖2)
(一)語文學習,發現動靜之美
教師通過搭建學習框架中的學習任務1和學習任務2,借助兩個學習任務的設計完成這個教學目標:體會動態和靜態美的表達效果。
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多層次的朗讀,讓學生體會靜態和動態之美。《威尼斯的小艇》描寫小艇在水面上靈活穿梭的樣子,描寫游客、居民乘坐小艇的情形,以及戲院散場后小艇散去的場面,都表現了威尼斯的動態美。教師通過教師范讀、領讀、想象畫面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讀出船夫嫻熟的技術,讀出靈動的畫面,讀出動態之美。朗讀《牧場之國》,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真正的荷蘭是這樣的”為主線,梳理出文本所描繪的幾個畫面,帶著學生邊想象邊朗讀,進而感受荷蘭的寧靜之美。在《金字塔》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一個“金”字,讓學生體會金色的魅力,結合朗讀,帶領學生走進金字塔的奇妙世界。
通過朗讀教學,學生對動靜之美已有了初步感知。接著,教師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領悟動靜結合寫法的魅力。教學中,教師設計表格(表略),讓學生在兩篇課文中圈畫動態、靜態描寫的詞句,通過對關鍵詞句的直接提取和關注,讓學生直觀感受兩種不同情態下的景物的變化,體會景物之美。
實際教學中,在學生提取的句子中,當學生關注到修辭手法時,教師也應格外關注,以問題驅動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對動態美和靜態美描寫所起到的作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二)拓展閱讀,感悟表達之妙
《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教材在“閱讀鏈接”中,安排了朱自清的《威尼斯》和喬治·桑的《威尼斯之夜》,同樣的地方,因作者寫作觀察的角度不同,表達效果也不同,但三篇文章在表達手法上又有共通之處。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設計表格(表略)的形式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索其中的答案,進一步讓學生感悟靜態和動態描寫的表達之妙。
同類文閱讀后,教師可以設計拓展閱讀,布置學生讀一讀朱自清的散文《春》《綠》《荷塘月色》,進行比較閱讀,在比較閱讀中不斷去自主發現動態和靜態描寫的表達之妙。
(三)生活關聯,學會寫作之法
本單元的習作題目是“介紹一個地方”,語文要素是體會靜態美和動態美的描寫,這就為學生的言語表達和生活世界提供了自然聯結的基礎。在本單元的口語交際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并列出講解提綱,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家鄉的風景名勝區,觀察、了解自己家鄉的美景并整合自己所搜集到的一切資料。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計“我是小小講解員”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學會使用靜態和動態描寫的方法來豐富自己的講解內容。
這個與生活關聯的語文綜合學習任務,讓學生走出課文、走出校園,學習活動勾起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產生學習的欲望,讓真實學習為生活、為自我發展服務。
四、設計評價單,落實“教一學一評一體”
在基于大觀念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隨時設計合適的評價單給學生使用。評價單作為一種評價工具,是鏈接教學與評價的一座重要橋梁。在設計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學、評是融會貫通、三位一體的。評價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教學,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是“為了學生的評價”。
教師在本單元中設計了一個評價任務,這個評價任務和教學活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整體任務的設計和展開直接與評價單相關聯。評價單(見表2)既可以檢驗教師教的效果,也可以讓學生學的成果直接展示出來,還可以促使學生在一個個任務中不斷檢視自己的學習,不斷促進學生圍繞整體學習任務更好地進行有效學習。
評價單中的多維評價,讓學生自己參與自評、互評,不僅尊重了學生的主觀判斷,還讓學生經歷了相互學習的過程。教師在尊重學生評價的最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評價,讓學生更有學習的參與感和自主感,使學習變為學生自己的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一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立項課題“大概念統攝下的小學‘主題鏈學習探索”(課題批準號:B/2021/02/29)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