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愷, 孫紅武, 章金勇, 席玥, 鄒全明, 曾浩, 趙卓
陸軍軍醫大學 藥學與檢驗醫學系,重慶 400038
201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門印發了“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性舉措.產教融合在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關鍵作用已初步展現.生物技術制藥作為應用性課程,產教融合是其理想的實施模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1].“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 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精神[2].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對學生的職業政治覺悟及崗位服務意識有直接影響[3].但是,目前產教融合與課程思政如何有機結合,是生物技術制藥課程亟須解決的問題.
“生物技術制藥”是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也是藥學學科的核心課程,涉及多個學科的內容,知識面較廣,學時較少,課程設置共85學時,在有限的時間段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融合,才能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生[4].因此,在生物技術制藥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本世紀我國和全球生物制藥技術新進展,更要讓學生在了解國情文化的基礎上,主動運用所學技術,更好地從事生物藥物的研究開發及生產[5-6].
當前,盡管課程思政已經開始在各大醫學院校實施,但是由于生物技術制藥為新興學科,仍未形成科學完整的貼合當前產業前沿的思政元素案例庫.已有報道的思政案例均未從產業實際出發,系統挖掘突出中國特色的產業案例(包括真實產業案例、典型解決問題方案等),導致課程思政實施產業效應重點不突出、育人的效果不夠理想.高校若要大量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把科研優勢及時轉化為教學優勢,把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7],此外,還必須有效整合學校、研究機構及現代企業設備和技術等優勢資源,建立先進的創新人才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8].而基于自主創新的產教融合案例教學,將為藥學創新教育實踐體系提供重要資源保障,更有效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當前,各大醫學院校尚未形成科學系統化自主創新的“產教融合”案例庫.
生物技術制藥的學習,除了要求學員具備專業理論與技能,更需具備使命感、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制藥領域出現的違反醫學倫理的案件和事件,使專業課融入科學及倫理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在課程學習中,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向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職業意識,而樹立正確的科學觀、認知觀、人文觀尤為重要.課程主要培養生物技術制藥行業學生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為后續的職業開展奠定基礎,教學內容具有“實踐性強、應用性強、職業規范要求高”的特點,應結合職業素質的要求,分析學生應具備“實事求是、嚴謹認真、團結協作、自覺遵紀守法、遵守醫學倫理”的職業素養.
課題組認真學習立德樹人的重要文件,結合生物技術制藥產業特點,將課程思政元素及醫學科學倫理元素潛移默化融入課程中,思考生物技術制藥專業的課程思政理念.總體設計思路: 立足于藥學及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對課程整體設計的基礎上,分別從模塊化課程內容、知識點、學科發展史、新聞報道及實踐課堂等五個主要方面挖掘科學倫理素材,包括新聞倫理素材、生物制藥技術中的倫理案件、藥物審批中的醫學倫理審查、藥物研究中的科研誠信素材等,形成可執行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方案,在教學實踐和評價反思中不斷完善,編寫集知識、技能、素質目標三位一體的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案、微課等系列教學資源,構建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生物技術制藥”的課程思政案例庫(表1),使教學更加契合立德樹人需要,強化人才培養供給側與未來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正面案例為“糖丸”疫苗之父顧方舟在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的疫苗效用評價及應用中的貢獻,突出他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攜子嘗試疫苗效果的濟世醫德[9];反面案例為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提醒同學們利益驅動的“科學狂人”必將付出代價,遵守醫學倫理是醫學生的基本素質[10].

表1 “生物技術制藥”思政案例庫
思政點融入課堂教學方法多樣,采用題啟發式教學,可以啟發同學們學以致用的職業意識;采用故事正反比較教學法,增加反向素材,即生物技術的發展與道德倫理間的矛盾導致當前不時涌現科學狂人以及生物恐怖活動,警示科學、合理應用科學成果和恪守職業道德;采用案例教學法,插入產學研平臺的疫苗案例,培養同學們嚴謹的工作態度及為科研攻關的探索精神;采用團隊研討教學法,提供一個研討主題,培養同學們團結協作服務意識,培養正反驗證的科學思維能力;采用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法,播放相應重點知識涉及的思政微課,提升學生對立德樹人和服務的認識.
在課程案例項目實施過程中,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學習規律,在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中融入行業規范、醫學倫理、科研誠信、科學倫理等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不同學習階段的形成性評價(圖1),實現案例教學的全過程育人.

圖1 案例項目教學的全過程育人、形成性評價
課前準備: 采用任務驅動學習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①教師選擇典型案例內容,布置課前作業,嵌入最新時事政治,了解學生專業知識背景及知識功底,明確學生層次及知識水平,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②學生通過線上學習與交流,課前預習微課中的章節內容,對學習重點難點有初步了解;③收集文獻報道素材,并準備課堂討論內容.
課中教學: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選取相關新聞報道啟發式引入概念,選用相關案例解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討論相關技術事件,解析知識背后所涵蓋的職業素質、醫學倫理及“自主創新、誠信團結、科技報國”的新時代制藥精神內涵,簡要介紹生物制藥業行業標準,從正反面討論分析,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科學倫理觀、價值觀.
課后總結與反思: 課后思維導圖的繪制;鼓勵學生聯系實際應用進行課外實踐,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知識掌握程度、對本專業的情感認同,理解探索攻關、創新擔當的精神.
重視團隊成員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組織團隊成員多次參加高教國培、愛課堂等國家級線上及線下的課程思政相關培訓,提升師資隊伍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以產教融合理念為指導,以教研室國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產學研平臺為支撐,將校企合作資源運用至課程教學工作,建立校企協同、多元評價機制,即學校教師與制藥企業技術骨干共同制定含知識、技能、素質三方面內容的課程考核方案,評價內容、比例及評價方式等[11].課程教學中有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企業技術骨干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評價,最終確定課程成績.對于學生素質評價,結合思政目標,以模塊化實踐項目為載體,學生、教師、制藥企業技術骨干三方協同,對學生職業素質、個人修養、理想信念的養成進行全過程評價.
考核評價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兩部分.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兩個部分.平時成績包括考查課前預習、課堂表現、回答問題、課堂討論和第二課堂活動,占總成績比重為10%(配合學生問卷,綜合考核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 自我管理、溝通交流);實驗成績包括檢測實驗操作與設計、實驗報告撰寫,占總成績20%(在實驗心得總結評價中,蘊含有學生職業素質的考核: 解決問題、創新精神).終結性考核采用閉卷筆試,占總成績比重為70%(選擇題和討論題中含有思政元素考核: 職業素養、醫學人文及家國情懷),終結性考核不及格的,課程總體成績不及格.
A.學生問卷題目:
①課程內容背后的故事、規律及蘊含的精神對您的影響?此課程對您認識職業素質和行業規范的啟示作用?此課程對您在愛國、愛黨及履行中華民族復興義務方面的幫助和影響?課程對您做到學術誠信、實驗嚴謹的習慣的幫助?
②任課老師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為軍服務等方面的講述或表現對您的影響?此您對生物技術制藥課程中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或形式的看法?
③理論課對您思維境界或自身素質的提升影響如何?項目式實踐課對您思維境界或自身素質的提升影響如何?
B.實驗心得評價:
①解決問題思路的反思,是否創新性應用了新的理論和技術(5%).
②實驗關鍵環節對科學、嚴謹的習慣的影響(5%).
C.終結性閉卷考試中含有的思政選擇題主要類型:
①生物技術制藥關鍵技術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故事.
②生物技術中違反科學倫理和醫學準則的反面事件.
2018年,生物技術制藥課程組與重慶原倫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產教融合課程思政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學生在課外實踐階段能夠直接參與到企業項目中,強化了學生的制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同時,企業人員參與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為培養具有創新職業擔當意識的藥學應用型人才提供一流平臺[12].
教研室在產教融合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著力提升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在校學生和社會職業之間實現了溝通實踐的“橋梁”,強化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職業意識和責任擔當,最終教學效果在指導學生培養成果中有體現: 課程團隊指導學生獲7項獎學金,指導學生發表9篇高質量SCI論著(影響因子大于5分的,其中1篇大于10分);此外,課程團隊研究生帶本科生一起實施協作創新創業實踐,指導立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5項,指導學生在大學生創業年會、“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全國藥學(中藥學)專業大學生實驗技能大賽、全國大學生藥苑論壇等比賽中屢獲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