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恬宇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4)
練聲曲是一種配合鋼琴伴奏來練習的無詞聲樂練習曲。練聲曲通常用母音或元音演唱,根據歌唱者的訓練需求,將母音或元音填入旋律中練習,形式多種多樣,作用也各不相同,歌唱者可以通過正確練習練聲曲,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
以聲樂作品《夜鶯你不要唱吧》為例,這是一首很適合歌唱者用作練聲曲的作品,整首作品為4/4 拍,歌曲優雅寧靜,柔和委婉,旋律悠揚,氣息悠長。因速度較慢,需要演唱者有較好的氣息,用純凈圓潤的聲音來表現。歌唱者以這首歌曲的曲調作為基礎,用元音代替歌詞,當作練聲曲來練習,旋律上跳時,元音拉長,保持松開狀,聲線要連貫無痕,旋律幅度要拉開,線條感更強。這樣的練聲曲對歌唱者的氣息能夠起到幫助作用。
采用以聲樂作品中的曲調為基礎的練聲曲,除了對氣息的訓練有幫助之外,對于高低聲區的統一也有很大的作用。以聲樂作品《在銀色的月光下》為例,這首歌曲采用了牧歌的素材,給人一種遼闊、悠揚、婉轉、抒情的印象。整首歌曲以3/4 拍為主,旋律中有許多大跳的音程,但在整首歌曲中并不顯得突兀,反而給歌曲增添了獨特的色彩。演唱者以這首歌曲的旋律為基礎,使用母音或哼鳴來練習,找到聲帶與氣息的最佳配合點,娓娓道來,保持高位置、深氣息、小通道,將有利于中、高、低音保持同一種音色。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大跳練習”,該練習的難度在于中聲區突然向高聲區跳轉,喉嚨不能擠、卡,氣息也不能提,母音不要向外推,口腔放松,在保持喉部打開狀態的同時可以吸著唱,體會氣息下沉,高音從頭腔出來的張力。
獨唱練聲曲,顧名思義,是針對獨唱設計的發聲練聲曲。
現在,人們較為熟知的獨唱練聲曲有約瑟·孔空的《孔空練聲曲》,它有利于聲樂學習者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孔空練聲曲》旋律簡單,風格多樣,每一首練聲曲都配有鋼琴伴奏,聲樂學習者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唱名法或練習法來進行訓練。唱名法是使用視唱的方法唱出音階中的各個音名,但需要注意音準和使用正確的發聲方法;練習法則是使用字母A、E、I、O、U 進行練習,此時不僅要注意音準節奏,也要注意咬準字音,做到發音純正。例如《孔空練聲曲OP.9》中的第一條,就有高音、中音、低音三個版本,方便不同音域的歌唱者練習。

圖一、連音練習:
此外,還有弗朗茨·阿勃特所編寫的《阿勃特聲樂練習曲》,這本教材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發聲與音程;培養流暢技術的練習;二十首固定唱名練習;十二首練聲曲。其從最基本的發聲練習開始,通過循序漸進加大難度,提升歌者的演唱能力。如《阿勃特聲樂練習曲》中的第三個部分,二十首固定唱名練習中的第二首是一首C 大調4/4 拍的行板,主要為二度音程的級進上下行旋律,且有較多的連音線,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時聲音線條保持連貫性,使樂句流動起來,同時追求音與音轉換時位置的統一。
歌唱咬字練聲曲可以幫助歌唱者在演唱時形成更加清楚準確的咬字,使其吐字清晰,咬字準確。歌唱咬字是一項基本功,歌唱者要加強基本功訓練。
意大利語是聲樂學習者,尤其是美聲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的語言之一。意大利語中的五個元音A、E、I、O、U 對于意大利語的拼讀以及中國歌曲的咬字有較大的美化作用,聲樂學習者可經常對此進行訓練,練聲曲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
如圖一所示,其使用了意大利語中的兩個元音進行咬字練習,音域跨度達到了八度,同時速度也有所提升。在演唱練聲曲時,要有積極的身體狀態,高音要唱上去,低音又要落下來,這樣才能使聲音有張力。
談到咬字,離不開“十三轍”,它是收聲歸韻,咬字吐字的理論依據,十分強調母音的共鳴作用。在歌唱語言訓練中,如果歌唱者能夠有效地運用“十三轍”,便能更快地掌握歌唱發聲技巧,克服吐字、發音過程中的不利因素。①十三轍包括:發花轍、梭波轍、乜斜轍、一七轍、姑蘇轍、懷來轍、灰堆轍、遙條轍、由求轍、言前轍、人辰轍、江陽轍、中東轍。宋承憲編著的《歌唱咬字訓練與十三轍》將十三轍運用到歌唱咬字訓練中,他認為語言是唱歌的基礎,一切歌唱技法都要圍繞語言來進行訓練與運用,針對十三轍中的各個類別設計了咬字練聲曲、詞語朗讀、繞口令朗讀等。
將十三轍運用到練聲曲中主要是由于我國歌唱理論根據漢字發音的三個特點歸納而成,“出聲”“引腹”“歸韻”是非常科學的咬字過程,十三轍的分類,總結了漢字發音過程中的規律,尤其是“歸韻”,因此,聲樂學習者可對此類練習曲多進行練習。
不同類型的練聲曲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練聲曲能夠訓練氣息,有的練聲曲能夠訓練共鳴,有的練聲曲能夠訓練咬字。
以聲樂作品中的曲調為基礎的練聲曲對氣息的訓練是有幫助的,尤其是速度較慢的歌曲,需要更長的氣息來支撐。因此,當歌唱者需要訓練氣息時,可以選擇一首旋律優美、節奏緩慢的歌曲,用母音代替歌詞演唱,這時應該將重心放在氣息上。或者,可以使用“打嘟”進行練習,“打嘟”又叫“唇顫音”,它可以放松臉部肌肉,促進氣息和聲帶的配合,是聲樂學習者必學的技巧。上文所提到的兩首歌曲《夜鶯你不要唱吧》《在銀色的月光下》都可以用“打嘟”來練習,它能夠使高音更通透。初學者遇到高音時容易“喊著唱”,導致聲嘶力竭,其實這樣唱歌不僅損傷聲帶,而且出來的聲音也并不理想,倘若練習歌曲時遇到高音先用“打嘟”的方法過一遍旋律,體會高位置的發聲點之后再唱便會容易一些,也會加快聲樂學習的進度。
獨唱練聲曲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訓練歌者的氣息,在《孔空練聲曲》和《阿勃特聲樂練習曲》中,作者對需要換氣以及需要連貫演唱的地方都做了明確的標記,這說明在歌唱時氣息是不可忽視的。倘若氣息不穩,則會影響歌唱的其他方面,反之,氣息穩了,有了牢固的基礎,則能夠加快聲樂學習者的學習進度。獨唱練聲曲對于氣息強弱的處理也十分細致,譜例中有強弱記號,且其出現的次數較為頻繁,這也提醒聲樂學習者要重視對氣息強弱的處理。
訓練共鳴實際上包括訓練口腔共鳴、鼻腔共鳴、胸腔共鳴、頭腔共鳴。
以聲樂作品中的曲調為基礎的練聲曲,很好地將各個腔體的共鳴綜合起來。因為這種練聲曲來自一首完整的、成熟的作品,歌唱者在練聲的同時也能體會歌曲中的情感,在熟悉歌曲的同時,對歌曲的難易程度以及所需歌唱技巧也會有所了解。這對訓練頭腔共鳴有著很好的作用。頭腔共鳴也稱面罩共鳴,如果歌唱者在歌唱時產生充分的頭腔共鳴,就會感覺額部鼻腔、上顎、唇齒以及顴骨包圍的空間在發聲振動,然后從眉心發出明亮且具有穿透力的聲音。對于頭腔共鳴的訓練主要是面帶微笑歌唱,這時聲音位置很高而且非常明亮自然有穿透力。
獨唱練聲曲幾乎涵蓋了所有練聲方法,但它主要的作用還是訓練共鳴,畢竟獨唱不同于合唱,需要歌唱者的聲音更具穿透力,更加突出。這時,胸腔共鳴就顯得尤為重要,胸腔能夠增加歌唱發聲的音響效果,是低聲區的主要共鳴腔體,同時,它也能夠解決聲區轉化的難題,是連接高中低聲區的橋梁,能給聽眾帶來真實、莊嚴的感覺。《孔空練聲曲》和《阿勃特聲樂練習曲》這類獨唱練聲曲都有高音、中音、低音的版本,中低聲部經常使用胸腔共鳴。
歌唱咬字練聲曲也能夠訓練共鳴腔體,但由于咬字的原因,更多地側重于訓練口腔共鳴和鼻腔共鳴。口腔共鳴要增加口腔內的容積,因此,在咬字時必須使口腔處于充分打開的狀態,聲音在口腔內部折射的空間變大,音色便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聲樂學習者在練聲時把嘴張大,有助于上口蓋和牙關的打開。當歌唱者長期保持這樣的練習并擁有了興奮狀態之后,要保持下巴不動,用頸椎的力量牽動上口蓋,上口蓋的協調能力能夠放松下巴肌肉與牙關,使軟腭和顴肌得到充分鍛煉。鼻腔共鳴是聲波在鼻骨上面的振動,需要將聲音集中在鼻腔的位置,而鼻腔共鳴是通過軟腭來實現的,這是因為穹形的軟腭有利于咽壁對聲音的推送,軟腭促進了鼻咽腔形狀的變化和音色的變化,在練習歌唱咬字的前后鼻音時,對鼻腔共鳴也能起到訓練的作用。
歌唱是一種音樂和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在演唱過程中,字正是咬字準確、吐字清晰的前提,正確的咬字吐字對形成良好的共鳴腔體也有促進作用。倘若歌唱中咬字吐字時無法靈活地轉換字的部位,則很難達到良好的共鳴效果。同時,不注重咬字吐字會影響歌唱時的表現力,也無法給聽眾帶來完美的意境,甚至讓人無法體會歌曲的意義。
在歌唱咬字時,歌唱者常出現的問題是字頭不準、字尾不清、聲調不正。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掌握歌唱時吐字的規律,清楚每個字準確的著力點。此外,歌唱是說話的一種夸張化,所以,在歌唱時,吐字和口腔動作其實需要比平時更夸張,但又要保持字音的均衡與準確。在掌握了聲母的發音之后,歸韻也是十分重要的,歌唱者在明確每個字的音韻之后,應該訓練發聲的口腔動作。不能一味地追求聲音響亮,必須明確每個字音韻的著力點,進行歸韻訓練。解決好咬字吐字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提升歌唱者的演唱水平。
在聲樂學習者學習聲樂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練聲曲是至關重要的,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以及針對不同風格的歌曲,都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練聲曲。歌唱者只有清楚不同類型的練聲曲對歌唱的作用,才能夠更準確地選擇練聲曲,從而提高歌唱水平。希望各位聲樂學習者能夠選擇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練習,探索發聲的原理,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
注釋:
①王瑩.論“十三轍”在歌唱發聲中的應用及特點[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