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露天種植到大棚種植、建標準化日光溫棚,形成集培訓、采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完整西紅柿產業鏈;從專業種植能手、經紀人,到“80 后”“90后”新農人,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韓陵鎮梨園村用近20 年時間走出一條西紅柿創富之路。
梨園村曾因地處偏僻、交通閉塞處于經濟貧困的窘境。2012 年,全村有貧困人口305 人。為改變家鄉貧困面貌,村“兩委”多方尋找項目,帶領黨員干部、群眾代表多次到河南內黃、山東壽光等地外出學習,在市場中摸爬滾打。
“梨園村的土壤氣候適合種植大棚西紅柿,一年兩季的大棚西紅柿產量高、品質好,上市時間又恰好處在北菜下市后、南菜上市前的空檔期,銷路順暢,收益穩定。村‘兩委’經過商議,決定以黨員為骨干,帶領部分群眾把大棚西紅柿作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韓陵鎮黨委副書記張慶芳說。西紅柿成為梨園村走向鄉村振興大門的“鑰匙”,當時初步構建的生產雛形,為今天梨園村西紅柿產業興旺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5 年,黨員李有林第一個把露天種植改為塑料大棚種植西紅柿,這成為全村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但僅憑一腔熱血,只為大棚穿上了“衣服”,沒有深層次的資金、技術改善,許多村民還是在外打零工,西紅柿種植未成規模。
村“兩委”在提升改造道路、飲水、供電、通訊、衛生、娛樂等基礎設施的同時,努力發展西紅柿產業,堅持“支部建強產業鏈、黨員聚集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發展思路,新建了制冰廠、交易市場、測土配方肥加工廠等配套設施,形成集培訓、采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完整西紅柿產業鏈。在技術培訓方面,與多家企業、院校聯合,其中與安陽縣職業中專合作,開設3 期職業農民培訓班,累計培養職業農民150 人。
2020 年,梨園西紅柿交易市場建成后,全國各地客商云集,村“兩委”通過收集信息發現,溫棚西紅柿一般比冷棚西紅柿提前上市約1 個月左右,畝均增加收入3000 元左右。村黨支部決定實施“冷改溫”工程,推進大棚更新換代,爭取銜接鄉村振興項目資金490 萬元,新建日光溫棚28 棟。其中,河南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梨園)是安陽縣委組織部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總投資50 萬元,新建標準化日光溫棚2 棟,主要是西紅柿育苗,每年育兩季苗共200 萬株,供應本村及周邊村的西紅柿種植戶,每年可上繳村集體收入4 萬元。試點項目大棚可以實現手機遠程操控、實時監測。種植大戶王書亮說:“通過每個棚錯開時間點的方式種植,可以實現全年西紅柿采收。”道路通了、資金有了、技術精了,梨園村產業迭代升級勢不可擋。

在梨園村,一種新型職業——“西紅柿經紀人”頗受歡迎。他們走出梨園,走出安陽,走出河南,在全國大市場中尋找商機,掌握行情,聯系客商,打開銷路。數年下來,“西紅柿經紀人”基本摸清了全國西紅柿產銷格局、時間窗口、物流規律、市場走勢等關鍵情況,并反饋指導生產,推動梨園西紅柿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實現了產銷兩旺。之前因為貧窮,梨園村年輕人多外出打工謀生,隨著西紅柿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選擇回家,成為新型農民,加入“柿”業發展中來。“產業留住了人才,人才又滋養了產業。”談起梨園村的人才回流,韓陵鎮黨委書記馬姝瑋的臉上滿是驕傲。
“我的客戶來自新疆、內蒙古、寧夏、上海……”西紅柿經紀人王書彬說道,“我會跑全國各地找市場,生意最好的時候可以一年賺20萬元。”像王書彬一樣的“經紀人”,梨園村還有30 余個。未來,王書彬除了要繼續保持自己作為“西紅柿經紀人”的收益,還要多種植大棚。對之后的生活,他充滿希望。
馬姝瑋表示,梨園村甜蜜“柿”業發展到今天,除了抓住了國家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以及各級政府因地制宜政策支持的機遇,更是因為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勤勞善良的村民的共同努力。村民才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番茄小鎮”梨園村西紅柿種植產業發展近20 年,一代人老去、一代人快速成長,而今天梨園村的大棚里到處是“80 后”“90后”的新農人身影,“他們帶著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給我們展示著真正的‘鄉村振興’。”馬姝瑋的臉上,洋溢著期待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