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課外作業是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旨在鞏固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在深入落實“雙減政策”的基礎上,經過實踐探索,形成符合學生特點,體現地域特色,彰顯學科素養的小學英語課外作業設計。
一、設計原則
在作業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學校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學生家庭情況,按照適生、適地、適用、適情的原則設計作業。
(一)適生原則
作業設計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充分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強化教師的指導作用,使作業更加符合學生實際,讓學生愛作業、主動參與作業。比如:對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選擇一定數量的學生(或學生代表)參與作業設計,或者讓學生自己設計。這樣,作業設計就能更符合學生的實際,而學生設計作業的過程,也是對知識回顧、鞏固和提升的過程。
(二)適用原則
遵循英語的學科屬性,把推動課堂知識變成現實生活能力作為作業布置的基本前提。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注重作業的實用性、交際性和生活性,使作業成為課堂知識的外延,成為知識與生活銜接的橋梁。比如:可以讓學生通過在線英語聊天,模擬向外國朋友介紹家鄉景點、向家長介紹相關文化等,豐富英語語言應用場景,提升英語語言應用能力。
(三)適情原則
即根據某種特定情景,如節假日、特殊節慶活動等,因時、因地、因情設計相應的作業,讓作業從單一的重復鞏固變為多元智能開發的重要措施。如用簡單的已學過的知識,向家人介紹傳統節日、向朋友介紹本地風俗等,讓情景作業成為學生傳承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推動學生多元能力的發展,實現課程和思政的有機融合。
(四)適地原則
即作業設計要符合學生及學生家庭的能力和條件,不能設計超越學生生活環境的作業。比如:在設計一些社會調查、情景體驗等類型作業的時候,可以把坐在家里書桌前的作業搬到社會生活中,搬到自然環境中,結合學校所在地或學生所在地的實際情況,設計家庭作業,讓作業能操作、有趣味、能實踐,實現知識從課堂到生活的轉變。
二、作業類型
在教學實踐中,注重語篇對學生英語學習的作用和影響,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語言學習、知識獲取、意義探究和問題解決。因此,在作業設計的時候,必須十分注重語篇內容的拓展和延伸,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讓學生的學習從基于語篇,逐步深入語篇,繼而超越語篇,這就實現了整個學習的螺旋式上升,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在實踐探究中,初步形成寓教于樂型、模擬現實型、多元表達型三大類作業設計。
(一)寓教于樂型:激發作業趣味,推動全情參與
作業是一種生活、一種情趣,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復。游戲式作業是以游戲為載體統籌設計的作業類型,具有趣味性、規則性、情感性和豐富性。兒童是游戲者,設計游戲式作業需要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聯系兒童已有生活經驗及知識儲備,依托學習工具,激活游戲形式,讓學習者飽含激情地參與知識探究的過程。在英語作業設計過程中,巧妙設計兒歌、故事大王等形式的作業。比如:對于“My Family”語篇的作業設計,可以設計“學會唱兒歌《Family Song》”,作為輔助,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輕聲唱1—2遍。這樣的作業設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屬于表現性作業的一種。一方面,可以降低作業的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符合學生以往的作業習慣。
(二)情景表達型:融入真實場景,充分展示自我
體驗式作業是引領兒童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與建構過程,切身感受學習內容的趣味與價值。注重兒童“習得過程”中的知情意行同步協調發展,著眼于作業情境活動對兒童個體的潛能喚醒和情感浸潤,體現出沉浸式的作業特征。以“情境中的學習活動”為作業載體,發掘、拆分“體驗”要素,創設真實或虛擬的體驗情境,設置既以兒童學習興趣為基礎,又有利于兒童認知與情緒交互作用的作業,促進兒童體悟學習。比如:在英語(五四學制)五年級上冊“Sports”單元當中,通過設計采訪專題“Sports In Our Life”,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扮演現場記者、拍攝記者和被采訪者,或者開展真實的校園采訪、社會采訪,通過設計采訪提綱、整理受訪者回答、分類匯總、給出結論等環節,按照不同能力層次,設計采訪作業。
(三)主題表達型:搭建創作平臺,培養多元素養
表達類作業旨在立足自主發展,引導學生在課內學習實踐、場景體驗等學習活動后,用語言或非語言形式表達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其關注學生表達中的個性特點呈現、情感體驗釋放以及心理機制詮釋,激發學生內源性學習動力,幫助其更好地發現自我、接納自我和展示自我。比如:在英語作業設計的時候,借鑒學校特色課程“快樂作文”的設計理念,開設每月一期的“The Show Time”專題作業,讓學生基于自主學習,圍繞單元主題,用英語進行文學創作、英文板報設計、專題海報設計(英文)、英文朗誦、錄制MV等,進一步豐富英語作業的類型,拓展語言應用的半徑,創設英語學習的氛圍。
三、作業實施
(一)科學安排,分層設計
在作業設計過程中,首先必須強化設計安排的科學性,要讓作業設計服務于教學目標,順應和貼合教情、學情,遵循適生、適地、適用、適情四大原則。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對于一些難度大的作業,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差異性,設計分層作業。比如:對一些實踐類作業,因為有一定難度,為了更好地照顧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將作業分為基礎作業和提升作業兩種類型。在專題采訪作業“Sports In Our Life”中,基礎作業是設計采訪提綱(問題提綱),記錄受訪者的回答;提升作業是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對采訪進行分類匯總,并得出結論。有的學生在提升作業中總結道:“運動能夠幫助我們強身健體、塑造品格。”但受采訪的14個學生中有一半以上認為,運動就是完成教師的要求和作業,這樣的運動不是自己想要的。由此,引發了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在教學活動和教育內容中突出了生本性,增強了趣味元素,使學生更加熱愛運動。
(二)家校共育,合作共贏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教師。學校應積極主導、家庭應主動盡責,形成學生成長共同體。作業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抓手,也需要家校緊密聯系、共同促進。隨著疫情期間居家網課的進行,家校溝通的渠道進一步拓展,溝通的頻次進一步增加,讓家校共育有了更多可能。比如:“學生作業打卡、家長負責上傳”就是目前流行的一種做法。但這僅是淺層次的合作。更深層次的是讓家長更多地深度參與到學生的作業設計和作業實施過程中。比如:讓家長輔助教師設計學生作業,參與作業實施和反饋,讓作業成為加強和保持家校溝通的媒介。當然,這需要明確教師和家長的參與邊界和職責范圍。
(三)有效指導,及時反饋
指導和反饋是作業過程中教師作用的重要體現。每一個學生都有被關注的心理需要,而及時反饋能夠讓學生有一種被關注、被重視的心理感受。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學生作業全過程,在作業前和作業中加強專業指導,做好心理建設,在作業完成后,及時明確地對學生作業進行反饋和評價。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的一項作業調查中發現,學生普遍希望自己的作業每次都能得到“A+”或者“優”的等次,希望教師能夠明確指出錯誤,給出一些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并能得到及時反饋。由于小學生處在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必須要在規范行為、強化認識的基礎上,加強正向鼓勵和引導。
“雙減”政策是新時代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大制度舉措,但減負減量不能減質,必須要加強作業設計,提升作業的實效性。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