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芳
“雙減”政策的出臺,意味著學科教學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語文學科教育不僅要以校園為主陣地,調整課內外教學節奏,還要將“五育”融入學科教育中,使語文教學的重心由“知識本位”“成績本位”逐漸向“素養本位”“能力本位”轉變。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需承擔的教育責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對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予以充分重視,借助語文教學為勞動教育賦能。本文以“雙減”為教育背景、以語文學科教育為主陣地、以發展學生勞動能力為教學目標,探究勞動意識、勞動內涵、勞動認知、勞動價值、勞動能力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分層落實的教育策略,以提升勞動教育的有效性。
一、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首先,語文學科教育在落實勞動教育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其教育內容與多學科、社會及生活存在著緊密關聯,在語文學科中落實勞動教育,可以從教材與教學要素中輕松提煉勞動教育相關內容,建立生活與勞動、語文與勞動的關聯。學生可以在語文教學中自然理解勞動的必要性,領會勞動相關情感,學習勞動相關常識;其次,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帶動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勞動教育具有實踐性特征,而語文教學內容常以理論性知識為主,教師將二者相結合,有助于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激發學生課堂探究興趣,提升課堂參與積極性,高效落實課堂教學目標。
二、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原則
(一)遞進性原則
遞進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勞動教育的教學進度和難度方面。勞動教育包括勞動內涵、認知、價值的滲透和勞動意識、能力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也需符合遞進性原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階段和勞動教育階段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由簡到難地設計勞動教育順序,使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與教育目標相符。
(二)探究性原則
探究性原則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在課堂勞動教育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回到生活中,觀察生活中的勞動行為,檢索勞動相關知識資料,以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方式深化對勞動的理解。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遵循探究性原則,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課后自覺自發地探究相關知識,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還能使學生完成自我勞動教育。
(三)實踐性原則
勞動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學以致用,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和勞動能力,在生活中踐行力所能及的勞動行為。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秉承實踐性原則,制定相應的實踐計劃,加大監督力度,使學生在親歷勞動過程中培養勞動能力,切實落實勞動教育目標。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以識字教學為抓手,滲透勞動內涵
“識字與寫字”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模塊。漢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內涵,勞動相關內涵也包含在內,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識字和寫字教學環節展開勞動教育。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追溯漢字發展歷史、解釋漢字結構原理等方式向學生滲透個別勞動名詞的內涵,借機滲透勞動教育,展開勞動相關話題;另一方面,通過識字和寫字教學,學生能初步認識勞動的含義、形式和分類,對勞動行為產生初步印象。將勞動教育融入語文識字與寫字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勞動理論知識的掌握,為后續深度教學與勞動能力的培養做好鋪墊。
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千人糕》教學活動中,本課涉及的勞動要素較多,學生要學會讀寫“勞動”一詞并正確理解其含義。本課勞動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初步認識生活中看不見的勞動,培養觀察意識,通過生活化的勞動思考獲得勞動相關啟示。首先,教師請學生圈畫出課文中“勞動”一詞的位置,并聯系上下語境請學生解釋“勞動”一詞的含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與上下文,提出“干活”“工作”等勞動的含義。教師向學生分別解釋干活、工作與勞動之間的細微區別與包含關系。其次,教師將“勞”字拆分成草字頭、禿寶蓋和“力”字,請學生結合偏旁部首的含義進行理解。學生發揮想象,將草字頭與禿寶蓋理解為蓋草房,將“力”融入“蓋草房”這一活動,將“使力氣蓋房子”作為勞動的標志。經過漢字的拆分解讀,學生能進一步深化對勞動的理解。最后,教師立足專業角度,進一步向學生解釋“勞動”的含義。經過識字和寫字教學的層層鋪墊,學生能深度領會本課勞動相關字詞所代表的含義,初步認識勞動的內涵,為后續理論和實踐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二)以閱讀教學為抓手,培養勞動意識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閱讀課文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指向性強的故事情節和情感思想落實多元教育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材文本作為勞動教育的基本抓手,提煉勞動教育要素,借助閱讀情境與主觀引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教師可以結合文本中的勞動教育要素向學生提出課堂問題,啟迪學生對勞動的思考,創設與閱讀相關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從情境中提煉和補充信息,豐富學生對相關勞動教學內容的認識。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發出勞動倡議,引導學生樹立勞動意識。豐富的閱讀教學活動能有效激活學生勞動意識,促進勞動教育的落實。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課為例,本課教學重點圍繞中國繪畫藝術瑰寶《清明上河圖》的畫面信息和藝術價值等內涵展開,力圖使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萌生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肚迕魃虾訄D》著重刻畫了北宋時期人民的勞動日常和生活風貌,包括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和勞動場景,具有豐富的勞動教學要素。教師可以將課文中描寫的畫面信息單獨提取出來,結合教材插圖幫助學生理解北宋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風貌,通過宏觀想象為學生樹立勞動意識。
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清明上河圖》的高清圖片,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直觀、形象地解釋畫面信息;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與勞動教育相關的課堂問題,啟迪學生對勞動的思考,如《清明上河圖》中包含哪些職業信息?你能從圖片和文本中解讀出哪些古代職業與勞動活動?嘗試找出相關段落,分析并說明。學生按照教師的問題自主展開深度閱讀,延展勞動思考;最后,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向學生發起勞動倡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力所能及地完成生活中的勞動。學生受教師的鼓舞和閱讀情境的感召,初步樹立勞動意識,培養積極的勞動情感,有助于勞動意識的培養和勞動教育的落實。
(三)以生活教學為抓手,深化勞動認知
生活化教學旨在建立生活與語文的鏈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主要以話題討論、合作交流等方式進行,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為主要目標。勞動蘊于生活、源于生活,是人們開拓生活的重要行為,將勞動教育蘊于生活化教學中,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對勞動的認知脫離理論教學,向生活實際延伸。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結合勞動教育要素拋出生活化話題,引領學生展開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分享個人生活勞動經驗,通過聆聽他人的見解獲得生活勞動常識,從而提升學生對時代發展中人類勞動的解讀能力,深化學生對勞動的認知。
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活動中,本課包括《宿新市徐公店》《四時田園雜興》《清平樂·村居》三首田園詩,立足不同視角描繪了鄉村勞動人民的生活風貌。教師可以在本課教學中設計生活化話題,引領學生探究古詩詞中的勞動行為,多角度分析勞動在古人生活中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價值。具體問題設置如下。
1.《四時田園雜興》中講到“也傍桑陰學種瓜”這一勞動場景,想一想種瓜共有哪些步驟?需要注意哪些細節?要用到哪些工具?植物需要哪些成長條件呢?
2.《清平樂·村居》中三個兒子分別完成了哪些勞動?這些勞動為一家人的生活創造了哪些貢獻?你能從勞動任務安排和具體勞動中發掘哪些觀點?
3.詩中描寫“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想一想,誰耘田?誰績麻?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談談你的理解。
上述課堂話題緊密圍繞“勞動”主題展開探究,能有效關聯學生生活經驗,促使學生結合詩句內容進行生活化想象與思考。學生在話題討論中逐步加深對鄉村勞動內容、勞動步驟、勞動分工及勞動細節的理解,進一步深化對勞動的認知。
(四)以寫作教學為抓手,彰顯勞動價值
寫作教學旨在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促使學生掌握多元應用文撰寫技巧,能結合表達需要正確創造語境,應用語言。寫作是將所學知識整合和輸出的過程,在以勞動教育為目標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寫作正確傳達內心對勞動的認知,學生則可以通過寫作彰顯勞動的價值,升華對勞動的解讀。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勞動主題的課堂微寫作任務,讓學生圍繞一個勞動話題展開思考,并將思想成果以書面語言的形式表達,在表達過程中整理思路,保留思考痕跡;其次,教師可以在教材指定的命題寫作中融入勞動思想,啟迪學生進行勞動思考,從多元命題寫作中融入對生活中勞動故事、勞動行為和勞動場面的描寫,凸顯勞動的寶貴價值。豐富的寫作教學形式可以喚醒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學生對勞動活動予以充分尊重,進而落實勞動教育目標,提升語文課程中勞動教育的有效性。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為例,本課為開放式題材作文,要求學生圍繞“成長”話題,淺談獲得成長啟示的過程。教師可以將勞動作為成長契機,引導學生展開勞動思考,回想從勞動中獲得成長啟示的重要經驗,構建寫作框架。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寫作邏輯、構建寫作思路,清楚、簡明地闡釋作文中勞動與成長的內在聯系,使作文充分體現勞動為學生的成長發展創造的價值。在素材整理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微寫作任務,讓學生撰寫80字左右的生活勞動片段,并在班級中交流分享,學生在聆聽他人經歷的過程中激發創作靈感,獲得寫作啟示。將勞動教育融入寫作教學能有效凸顯勞動的價值,啟迪學生的勞動感悟。
(五)以綜合實踐為抓手,提升勞動能力
綜合實踐旨在鍛煉學生梳理與探究的能力,促使學生親歷實踐過程,強化實踐意識,自主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在綜合實踐類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融入勞動技能和勞動實踐教學,以實踐活動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一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勞動主題綜合實踐任務,讓學生深入生活尋找勞動機會,踐行勞動行為,在勞動過程中感知勞動價值,深化勞動體悟;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課堂趣味實踐活動,讓學生就一個勞動技能或步驟展開合作交流,鍛煉學生的勞動思路,促使學生形成高效勞動思維,提升自主勞動效率。
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活動中,本單元包括《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寒食》等與中華飲食文化相關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將中華飲食文化作為勞動教育的切入點,布置單元綜合實踐任務,讓學生從課文中出現的中華傳統美食中任選一種展開綜合實踐活動,學習該美食的制作方式,并在家嘗試制作。學生結合個人喜好和家庭飲食計劃選擇了臘八粥、餃子、寒食粥等展開實踐,并以手抄報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展示學習過程、勞動步驟、勞動成果和勞動感悟。學生通過綜合實踐親身體驗勞動、掌握勞動技能、鍛煉勞動能力,有助于學生勞動能力的培育和課堂勞動教育目標的落實。
四、結語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根據學生心理成長階段和認知水平可以細化為勞動內涵、勞動認知、勞動意識、勞動價值、勞動能力等難度不一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將多元勞動教育目標分層滲透于語文學科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表達與交流和綜合實踐活動中,借助多元教學模塊的育人特性落實多元教育目標。教師要遵循遞進性、探究性、實踐性原則,將勞動教育與知識教育相融合,使勞動教育獲得學生的關注與重視,將勞動意識厚植于學生內心。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