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閱讀教學,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學生眼中的難點、教師眼中的重點。在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只關注于閱讀文本中的詞義搭配與句型解析,而忽略了學生對閱讀整體的理解與把握,語篇研讀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打破了教學碎片化的現(xiàn)狀,為英語閱讀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
一、語篇研讀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實踐力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兩大特點。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這門語言進行信息交流與提取。想要實現(xiàn)這兩方面的目標,教師就應讓英語教學基于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語言環(huán)境不僅包括基本的語法、詞匯與句型,而且包括文化背景、語用情境、思想認知方面的知識,為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必要的條件。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語篇研讀就顯得尤為重要。語篇研讀與英語教學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學內(nèi)容的拘泥性,讓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整體性特征。
(二)推動學生閱讀能力與思維的提升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英語學習常常只停留于對閱讀文本的表面分析,卻很難深入挖掘文章的內(nèi)涵與主旨。同時,學生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將目光聚焦于生詞難句,而忽略了對文章的整體性理解。而語篇研讀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一現(xiàn)狀。語篇研讀理論將把握文章的主旨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工作,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章的邏輯與內(nèi)涵,推動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有利于讓學生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真實意圖。語篇研讀為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創(chuàng)造了機會,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閱讀文本的特點,靈活多樣地設計教學側重點,如確定主題句、根據(jù)上下文猜測詞義、歸納主旨等,讓英語教學不再盲目,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三)調(diào)動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主性
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實現(xiàn)“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形式,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視。語篇研讀與英語課堂相結合,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主張?zhí)岣邔W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主動學習意識,在獲取文章信息的基礎上,合理地運用所了解的信息對閱讀文本進行全面與綜合的理解,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當前語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形式單一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部分英語教師的教學設計雖然圍繞著教材展開,但也受制于教材。這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缺乏對教材的深入研究,也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習特點出發(fā),在教學活動中依然采取著“一句一講,一詞一解”的教學方式,只關注于閱讀文本的局部,而忽略了對文章整體的把握,造成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只注重對于語篇中單詞句型的記憶,而缺乏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新精神。
(二)課堂練習具有孤立性
語篇教學應當遵循著“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致力于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學習語篇知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做到了“詞不離句”,卻難以實現(xiàn)“句不離篇”,以致句型的學習脫離了特定的情境。這種教學策略不符合語篇教學的整體性原則,即使學生能夠掌握所學句型,也難以對這一句型形成具體而全面的認識,使語篇研讀的效果不佳。
(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xiàn)
語篇研讀強調(diào)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然而,在英語教學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成為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難以在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出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長此以往,甚至會打擊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三、新課標理論下語篇研讀的科學策略
(一)聚焦語篇主題,搭建思維起點
想要在語篇研讀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應當在教學之前激發(fā)起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學習?;诖耍處熢谡Z篇教學的過程中圍繞著語篇主題,通過問題引導、小組討論等方式為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具有真實性與思考價值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的語篇學習搭建起思維起點,并且讓這個思維起點成為學生探究力的跳板。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4“I used to be afraid of dark”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先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向?qū)W生提出問題。例如:“現(xiàn)在的你在外貌、性格、娛樂方面和過去的你有什么區(qū)別呢?”“你的家人朋友與過去相比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這些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討論興趣,讓學生做到有話可說,學生在聯(lián)系語篇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與語篇建立了聯(lián)系,縮小了認知上的差距。在學生論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語法錯誤,順理成章地引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used to”的用法,幫助學生搭建英語學習的思維起點。此外,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始之前,讓學生根據(jù)圖片與標題猜測文章的主題,鍛煉學生根據(jù)已有信息推測位置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帶著猜測與問題去閱讀。
(二)關注體裁框架,宏觀解讀語篇
不同體裁與內(nèi)容的語篇具有獨特的風格與閱讀側重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能運用刻板的、程式化的教學手法循規(guī)蹈矩,而應當引導學生關注閱讀語篇的題材框架,從宏觀的角度對語篇進行綜合分析與解讀,抓住不同語篇的可循規(guī)律。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語篇研讀的過程中,不應只糾結于語篇中的生詞難句,而應先讓學生理解語篇的基本內(nèi)容與整體方向,根據(jù)語篇的寫作框架與題材類型運用適當?shù)姆治鍪址ā@纾航處熆梢栽谥笇W生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語篇之間的組織詞與銜接詞,并由此把握語篇整體的邏輯規(guī)律,并且深入挖掘組織詞與不同的篇章模式之間的對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不同語篇的內(nèi)容特征、框架系統(tǒng),并且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閱讀分析,“因地制宜”地開展閱讀活動,從宏觀上把握語篇的基本內(nèi)涵,為閱讀減輕壓力、掃除障礙。
(三)在整體教學中關注細節(jié),改進字詞教學方式
語篇研讀教學強調(diào)了教學過程的整體性,而并不意味著教學過程中的細節(jié)不值得被重視。實際上,語篇中的生詞難句對掃清學生的閱讀障礙、豐富學生的英語積累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如何讓字詞教學與語篇研讀相結合,在整體教學中關注細節(jié)引導,是每一位英語教師都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部分教師為了促進學生閱讀的流暢性,在閱讀活動開展之前,便向?qū)W生講解了語篇中的生詞難句,為學生的閱讀掃清障礙,避免學生閱讀活動被打斷。然而,這種教學策略不僅使生詞難句的教學孤立化,而且破壞了語篇研讀的完整性,不利于學生英語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采用“先整體后局部”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通過閱讀對文本內(nèi)容有宏觀的把握,再對文中的生詞難句進行詳細的講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講解一定不能脫離語篇整體,而應當讓詞句的學習基于語篇的大背景之下,加深學生的認識與理解。此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根據(jù)上下文、詞性來猜測生詞的含義,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保證閱讀過程的完整性。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