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妹
“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是課后作業設計,課后作業設計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雙減”政策能否在實際教學中落地。在“雙減”政策核心思想的指導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從重視基礎知識轉向重視核心素養、從側重作業數量轉向側重作業質量,以培養學生在閱讀、寫作、口語、識字等方面的基礎技能為作業設計核心目標,不斷完善作業類型、作業效果與作業評估。本文緊緊抓住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探究作業布置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及正確方式,力求作業設計能夠更多地指向實踐應用與思維提升。
小學階段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至關重要,教師必須設計優質高效的作業形式,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始終遵循本體性作業占比八成,拓展性作業占比兩成的基本原則,以本體性作業來鞏固學生的低階認知能力,再加以拓展性作業來協助學生實現高階思維的蛻變。關于小學語文階段的具體作業類型,目前教育界認為根據作業形式可以大致分為交流型作業、辯論型作業、展示型作業及項目型作業四個大類,本文也將針對作業形式深入探究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創新方案。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原則探究
(一)突出設計理念具體化
小學教材是在新課標要求下編寫的,也就是說課本教材是新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教材中的每一個單元都有固定的學習主題和相應的文化拓展部分?!半p減”政策提出后,教師更應意識到作業不是考試的延續和做題的形式,而是語文課程核心概念的體現。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在課后作業設計中一定要體現具體化的設計理念。
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提出了一個教學要求——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要能夠利用文中人物的形態、動作、語言等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一定要充分體現對這一教學要求的貫徹,盡可能地布置促進學生這一方面能力的作業。
(二)突出設計框架模塊化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布置的作業不是隨機的,而是精心設計的,應與基礎知識、閱讀理解相匹配,要能夠基本覆蓋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語文教師要認真了解每個課時的學習要求和教學目標,從字詞學習、句段分析、閱讀訓練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進行有梯度、有選擇、有層次的作業訓練。同時,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既要有獨立完成的作業形式,也要有合作完成的作業形式,作業題型要從填空題、抄寫題、選擇題、閱讀題、問答題到寫作題不斷變化,盡可能滿足設計框架模塊化的要求。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成長故事”部分,教師的作業設計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閱讀技巧的訓練,通過作業設計讓學生掌握批注閱讀的方法;第二,通過作業設計讓學生從人物的外在動作及語言了解人物的真實情感。
(三)突出設計思路層次化
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更要在作業設計中因材施教,突出作業設計的層次化,設計思路一定要清晰,從簡單到復雜,依次涵蓋記憶、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質疑等思維層次。按照不同層次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作業,再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風格分層布置,讓作業與學生自身的學情相匹配,進一步突出作業設計的適用性與層次化。
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要設計訓練不同能力維度、具有不同作業難度的課后作業,既要有基礎知識鞏固性題目,也要有拓展性題目,既要有實踐選做題,也要有開放題,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多選擇。此外,針對不同類型的作業,教師的評價方式也應多樣化,以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策略探究
(一)設計展示型作業,奠定識字基礎
小學語文學科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識字能力和書寫能力,并能夠感受到中華傳統優美文字背后所蘊藏的文化魅力與歷史積淀。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會布置大量反復抄寫的作業,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加深對漢字的印象,但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休息時間和身心健康,甚至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為了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教師應創新作業設計方案,采用“漢字畫”的教學方法,將漢字記憶與漢字書寫的任務融入圖畫中,寓教于樂,讓漢字的字形和圖畫產生聯系,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加深對文字的認識。同時,“漢字畫”的教學方式還可以讓學生直觀生動地感受漢字的造字特點及歷史淵源,感受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青蛙》一課的識字作業設計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漢字畫”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區別漢字間的些許差別對漢字意義的影響,加深對漢字的記憶。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一起感受“生”與“氣”兩個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完整發展歷程,展現漢字作為圖畫表意的最初來源。同時給學生講述倉頡造字的故事,讓學生對文字有一個深入了解,揭開文字背后的歷史面紗,從而激發其識字與寫字的濃厚興趣。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漢字加減游戲,利用樹狀圖的方式,以“青”字作為樹狀圖的核心,加上不同的偏旁和部首后變成具有不同意思的漢字。如“青”加上三點水變成“清”,表示水清澈見底;加上心字旁變成“情”,表示心情或情緒;加上日字旁變成“晴”,日又意為太陽,因此“晴”字可以指天氣晴朗;加上言字旁變成“請”,當邀請別人時一定要說“請”。這幾個漢字因為偏旁部首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意思變化,雖然都讀qing的音,但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漢字畫”的形式記憶這幾個新詞,并完成“想一想,填一填”的課后練習題,檢測學生是否已經完全理解了這幾個形近字的意思。
(二)設計交流型作業,擴大知識層次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初步識字的能力外,還要提升學生閱讀、寫作和口語方面的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日常教學活動讓學生瀏覽各類文本素材,了解文章基本的表達方式和寫作的各種修辭手法等。學生要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掌握交流溝通的基本技巧,留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為寫作積累豐富素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交流型作業的重要性,很少布置閱讀類和寫作類作業,阻礙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教師應全面考慮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結合“雙減”政策中對作業形式的指導要求,重新思考交流型作業的設計思路,創新作業設計,促使學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搜索閱讀信息,解決閱讀難題,在口語交際中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突破固有模式,對文本中的觀點提出獨一無二的個人見解。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快樂讀書吧”部分提到了《十萬個為什么》一書,教師就可以設計交流型作業幫助學生拓展知識范圍。首先,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來導入這本書,如為什么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為什么天空中的月亮會隨著一個月中不同的時間節點而產生形狀的變化?為什么食物放久了會發霉?為什么我們不能像魚兒一樣在海底遨游?為什么我們不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空飛翔?從而用生活中的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的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十萬個為什么》《看看我們的地球》《人類起源的演變過程》等書籍封面,并向學生推薦這些科普讀物。在學生閱讀拓展書籍前,教師要提前向學生介紹閱讀科普書籍的技巧和注意事項,引導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科技術語時圈畫出來,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或查閱網絡資料。最后,當學生閱讀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手抄報來推薦書籍。手抄報可以分為推薦書籍的原因、書籍的故事情節、書籍的主要人物介紹、自己的閱讀心得四個模塊,從而通過交流型作業鍛煉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自主策劃主題的能力、自行謀篇布局的技巧與寫作能力。
(三)設計項目型作業,提升綜合能力
社會的進步與教育的發展對學生全面素質與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不僅要會識字、會閱讀、會寫作,還要會學習、會生活,以應對未來的變化。具體而言,語文學科作業設計要具有促進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訓練項目,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各類教育資源主動學習,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辨別能力?!半p減”政策并不意味著教師降低作業要求,反而需要教師精心挑選課后作業內容,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也就是說,教師要善于設計綜合性的項目類作業,提升學生辨別是非、分辨美丑、區分善惡的能力。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現代詩歌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綜合性的課后作業。一方面,讓學生劃分為3—5人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編寫詩集,由小組內的成員一起決定詩集的編排體例,可以選擇名家詩篇并按照詩歌的主題編寫,也可以按照詩歌的不同類型劃分為現代詩歌和古代詩歌,抑或劃分為中國詩歌和外國詩歌,甚至按照詩人分類,制作以詩人為單元的詩集。編排完成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為詩集畫插圖,并集思廣益為詩集取一個好聽的名字。最重要的是根據詩集的風格制作目錄和封面,讓學生共同參與一本詩集的收錄、編纂、設計、出版整個流程,促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有一個質的提升。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舉辦一場詩歌朗讀比賽,從比賽形式、內容、流程、獎項、場地、時間等方面與學生一起討論,最終根據決策進行集體行動。學生要用合適的語氣,情感飽滿地朗讀詩歌,在朗讀過程中要注意手勢和表情,教師要進行指導與評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綜合性課后作業增強彼此間的交流,挖掘語文學科的深層知識,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深入挖掘“雙減”政策的核心思想,牢牢把握語文學科教學要點,摒棄單一的知識記憶與技能訓練的作業模式。作業應分層設計、合理選擇、分階布置,盡可能體現出作業的價值。教師可以設計展示型作業、交流型作業、項目型作業,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作業,都要盡可能地體現語文學科的藝術感和審美感,要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感知美、學習美、創造美,從而為學生的人生成長增添更多助力。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