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華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如何采用適宜的優化策略提高小學語文作業實效性、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教育目標,成了現代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話題。本文立足于“雙減”這一教育背景,對提高小學語文作業實效性的優化策略展開討論。
一、目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弊端
(一)作業設計目標不明確
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對作業設計的目標不明確,有些教師設計作業時隨意性強,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作業設計以提高考試成績為目的,忽略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如針對高年級的語文作業設計,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外,忽略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或者出現重復性閱讀的作業。
(二)作業設計內容龐雜
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語文作業大搞題海戰術,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數量龐大且結構龐雜。數量龐大體現在學生不僅需要完成教材同步練習冊中的作業,而且需要完成家長為學生購置的習題;結構龐雜體現在教師設計的語文作業內容無法體現創新性,不能迎合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為學生提供教輔材料,導致學生需要完成種類繁多的語文習題,作業設計針對性與個性化不足。這種作業設計現狀會使學生的作業負擔過重,語文學習效率下降,作業完成效果大打折扣。
(三)作業設計有效性缺失
語文作業的有效設計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其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但是受制于傳統教育模式,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導致作業設計缺乏有效性。例如,在閱讀型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設定一些書籍閱讀和延伸閱讀等,但是閱讀內容缺乏具體的閱讀目標,造成學生的閱讀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效果。還有一些小學語文教師不能迎合學生的語文個性化作業需求,為所有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內容,阻礙了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之路,降低了語文課堂效率。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要求
(一)科學與精準
具有科學性特質的作業類型通常目標明確、語言結構精準,迎合新課程標準的作業設計原則,遵循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與規律。作業的精準性指的是作業設計目標明確、有針對性,且迎合學生的發展要求,滿足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全面需求。
教師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有效把握語文教材的核心思想、概念、關鍵詞語等,合理調整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的可操作性和可視化目標,制定具有計劃性的子目標,最終使作業目標具有科學性和精準性雙重屬性。
(二)嚴謹性與層次性
高質量的作業設計需要迎合“雙減”教育政策,要求教師對作業內容反復研究和創新,不斷優化整合作業資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的作業設計嚴謹性不足,不能從根本上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及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要以嚴謹的態度縝密分析作業對小學生的適應性,根據不同學生的特質設計具有層次性的作業。
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掌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引入合理的分層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特點、作業內容、作業數量、作業難易程度等進行合理分層,豐富作業設計類型,使作業更具有針對性。
其次,教師要引入先進的軟件和測試工具,分析和研究學生作業完成狀況,學習不同的作業設計模式,培養學生多重語文技能。
最后,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對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進行評估,如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確保作業的嚴謹性與層次性。
(三)趣味性與多樣性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說過:“在興趣的驅動下,兒童可以全身心地投身于學習活動中,最終激發他們潛在的能量,完成有效學習歷程。”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趣味性的作業更符合其身心發展規律與學習需求,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要遵循“雙減”作業設計原則,從學生的學情出發,設計趣味性的作業內容。要想達到作業設計的趣味性目標,就需要教師對作業開啟多樣化設計,使學生在豐富的作業類型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限樂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教師可以將作業與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深度融合,豐富作業內容,以調動學生完成語文作業的積極性。
(四)核心素養與學科技能
在傳統的以應試為目的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作業的主要目標是鞏固課堂知識,提升應試成績,達到升學的考核目標。作業設計的基本思路是根據考試套路設計相應的題型,之后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重復性作業練習。
“雙減”政策的推行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路徑,對小學語文作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中要將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滿足學生全面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采用適宜的作業設計手段,給予學生自我探究和學習的空間,使學生在作業中鞏固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最終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提高小學語文作業實效性優化策略實踐
(一)發揮語文作業設計的校本功能
新課程標準具有確定學科教材性質、明確語文教材目標、執行教育指導性綱領等多重屬性。在語文作業實效性策略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分析和研究新課程標準的各項內容,依據學生的學情進行語文作業設計,可以充分發揮新課程標準的校本功能,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釋放教學目標的校本性,使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得以深度體現。《綱要》指出課程標準應該體現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綜合能力的要求,對小學語文教材的性質、目標、內容做出規定,并提出有效的教學和評價意見。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校本化,深度分析和研究課程標準,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教材內容、校本特色、個性化需求等調整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發揮校本功能,以校本規定的教學目標為作業設計憑證,使學生在適宜自己發展的領域完成作業練習活動。
(二)提高語文作業設計的關聯性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素材來自語文課堂內容,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再現及再實踐。教師要將作業的設置與語文課堂深度融合,彰顯二者的實踐性與關聯性,以“雙減”教育理念為指導提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意效果和實踐效果,打造高品質的作業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言素材和文章皆取材于現實生活,與生活實踐具有緊密聯系,這些生活化元素為語文作業設計從教材走向生活提供了可行性方案,為學生參與語文學習實踐提供了豐沃的土壤,有助于學生有效鞏固課堂知識,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能力。所以教師應以“雙減”教育理念為先導,使語文作業設計與教學內容發生關聯,從而強化學生的語文實踐與應用效果。
比如,在“北京的春節”作業布置中,課本描寫了北京春節的一些傳統文化民俗與民間趣味性故事,因此作業設計要以“傳統習俗與重要節日”這一課題為出發點,以加強作業與課堂教學內容之間的深度聯系。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開展作業探究活動時歸納和重現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相關風俗,如除夕吃餃子、元宵節看花燈、清明節掃墓、端午節吃粽子、重陽節賞花登高等。活動之后,教師給學生推送相關的學習網站,讓學生通過網絡資料的輔助歸納我國傳統節日與風俗,并與課文進行對照,以滿足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需求,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因此建立在課堂知識基礎上的小學語文作業探究和實踐任務的設定,有助于擴展學生的語文學習知識面,實現作業活動與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最終提升作業設計的實效性。
(三)呈現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語文作業活動的意義在于強化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效獲取知識和技能,實現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目標。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主體作業之間尋找雙向交流渠道,促使學生在作業探究活動中有效思維、潛心行動,最終獲取豐富的語文知識和技能。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著力于語文作業的有效性價值,發揮語文作業設計的能動性功能。比如,針對小學語文“開國大典”這一課的作業設計,文中描述了“開國大典”的壯觀場景,講到了開國元勛等一系列人物。當前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這段歷史比較陌生,為了解決學生認知的局限性,教師可以將“欣賞有色彩的開國大典”作為作業探究任務,讓學生在網絡中搜索關于開國大典的彩色修復視頻片段,從而近距離欣賞大典盛大的色彩畫面,目睹各大開國元勛的風采。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以獲取對課文知識與視頻信息的雙重體驗,獲得更多關于“開國大典”的歷史知識與感官信息,在觀看形象的視頻畫面的過程中加深對這一段歷史的印象,對塑造學生的愛國主義品質具有積極意義,提升了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四)實現語文作業設計的主體性
語文作業活動的主體是學生,需要學生獨立自主地去完成作業,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可以在作業中融入趣味性、導向性、可行性元素,激發學生的作業完成興趣,使學生在作業探究中提升實訓意識,積累語文知識,真正踐行“雙減”教育理念,營造一個良好的主體參與和實踐認知的作業活動氛圍。
比如,在小學語文“軍神”的作業設計中,課文講述了“軍神劉伯承”在負傷以后接受外科手術的感人故事,這一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具有一定聯系,因為學生都有去醫院就診及打針的經歷。為了強化學生對文章的切身感受,使其理解“七十二刀”的身體疼痛,教師可以設計“讀后感”類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在分析課文內容及背景的基礎上領悟主題思想,潛移默化地接受革命英雄主義思想教育。之后讓學生朗讀自己的讀后感,向全班呈現文字成果,從而窺見學生作業探究的深度與廣度,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將課文文本信息轉化成學生在作業中的主體探究路徑,可以在主動議論、抒情、寫實中提升作業完成效率,使學生成為自主探究的主體,在研讀文本、積累資料、提煉主題、形成素材、展示自我成果中促成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
(五)踐行語文作業設計的能動性
語文作業設計可以構建一個豐富的主體實踐環境,釋放作業設計的人文價值,調動學生的作業能動性。因此,教師在踐行語文作業設計能動性的過程中,要體現作業活動的個性化、創新性、拓展性等特點,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探索空間和表現途徑,釋放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
比如,針對小學語文課“荷花”的作業設計,這篇課文描寫了荷花的獨特韻味,清新、質樸、明快的語言娓娓道來,增強了文章的畫面感與形象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制一幅生動的“荷花圖”,引導學生將荷花的形象特征和主觀印象呈現在畫紙上,釋放學生作業完成的能動性效果。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發揮想象力和繪畫天賦,將荷塘、荷葉、小蓮蓬、白荷花等元素引入繪畫作品,部分學生為了提升繪畫品質,還會在荷塘中增加一些水草、蜻蜓、青蛙、魚蝦等,增強了作業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動性,從而提升學生在作業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
將繪畫作業融入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這種頗具開放性特質的作業類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作業創新意識,使其自主詮釋學習成果,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作業興趣、減輕學生沉重的課業壓力,而且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實踐證明,作業繪畫活動在小學語文作業中是一種頗受推崇的作業設計模式。
四、結語
“雙減”政策是教師構建實效性課堂的教育指南,教師將高品質的內容與符合學生學科素養的元素融入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可以達到提質減負的教學目標,真正踐行“雙減”育人的觀念,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實效性,為學生的課后實踐和主體探索提供積極有效的路徑。因此廣大語文教師要做好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工作,采用適宜的教學策略提升小學語文作業的實效性,為培養全面發展的語文人才而不斷努力。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