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光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初中物理教學迎來了機遇與挑戰,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被打破,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成了物理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探究、科學思維、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維度,強調了學生物理綜合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發展,致力于培養出新時代社會所需的全面發展應用型人才。基于此,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應深入探究核心素養在物理教學中發揮的重要影響,并圍繞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展開教學設計,打造核心素養視閾下的高效物理課堂。
一、核心素養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順應新課程改革下的中考趨勢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然無法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社會對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顯著提升,在物理學科的中考中也體現了這一人才培養趨勢。當前的物理中考強調對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的考查,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經無法滿足中考物理的要求,圍繞物理核心素養進行教學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不僅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內化為實踐經驗,并在實踐中勇于創新。圍繞核心素養設計的教學策略順應新課程改革下的中考趨勢,致力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二)促進學生物理綜合能力的顯著發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初中物理課堂呈現“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只會應試做題,不會動手實驗。同時,傳統的教育理念容易讓學生思維固化,形成思維定式,導致學生難以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更不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而圍繞核心素養設計教學策略則能在極大程度上改變這一現狀。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致力于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物理綜合能力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為學生未來的物理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提供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三)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物理課堂呈現“一言堂”的狀態,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種課堂看似效率高,但實際教學成果不佳。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自主性與主動探究精神,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與吸收能力都得不到保證。而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培育則彰顯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想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在教學活動中,就要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對學生而言,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物理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對教師而言,學生的課堂參與率顯著提高,學習反饋能夠及時傳達,便于及時調整教學進度與措施。只有圍繞核心素養展開教學設計,才能實現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的切實提高。
二、核心素養視閾下創設高效物理課堂的有效措施
(一)夯實物理基礎,培育物理觀念
物理觀念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基礎與重要組成部分,對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通常而言,物理觀念包括物質觀念、運動觀念、相互作用觀念以及能量觀念等內容,教師要想切實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就應將物理觀念的培養放在教學設計的首要位置。物理觀念強調學生物理學習的基礎,只有當學生真正掌握并理解所學知識,打下良好基礎,才能真正形成物理觀念。
在教學活動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面對物理公式時只會死記硬背,對公式的由來“一問三不知”,這種學習模式不利于幫助學生夯實物理基礎、培養物理觀念。首先,教師應轉變教學策略,在課堂實踐中引導學生關注公式的推導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對“類型題”的歸納與講解,讓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精準迅速地抓住題目背后的考查要點,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引導學生最終達到“任它千變萬化,我自巋然不動”的境界。最后,教師應培養學生整理錯題的學習習慣,一個錯題意味著一個知識點的漏洞,只有將錯題集中起來進行反復梳理與練習,才能及時查漏補缺,夯實基礎知識。
牢固的基礎知識是培養物理觀念的重點內容,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通過課堂設計與習慣引導,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為核心素養的培育打下堅實基礎。
(二)促進小組討論,提升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是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的必備思維,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思維的培養要求學生能夠從物理的角度出發,認識與理解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及相互關系,基于事實經驗構建理想模型、進行科學推斷、質疑不同觀點、創造見解性內容。要想真正推動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教師就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促進小組合作,讓學生在探究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探究與思考中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壓強》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學到了“壓力的作用效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某物體對海綿產生壓力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該物體與海綿的表現情況,分工合作,結合學過的牛頓第一定律、力的合成等相關內容,就“海綿受到了什么樣的力”進行探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意識,并總結規律、找到答案。教師要對每一組學生的答案進行分析與糾正,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思維的不足。
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動性,能夠讓學生基于客觀實驗在合作與探究中展開思考,推動科學思維顯著提高。
(三)重視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能力著重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思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物理學科是一門實驗類學科,然而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部分教師過分重視理論教學,忽視了實驗活動。為保證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教師應加強對實驗活動的重視程度,讓學生獨立操作,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級第十五單元《電流和電路》的教學活動為例,在進行這一單元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提高對課堂實驗的重視程度。如“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實驗,教師可以在實驗前為學生做好示范,并強調實驗要點與注意事項,制定實驗目標,讓學生自主實驗。當學生在實驗中出現錯誤時,教師不要忙于批評,而是應引導學生找到錯因、分析錯因、重新實驗。
(四)將知識聯系生活,轉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
科學態度與責任要求學生在認識科學本質的基礎上,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關系,并逐步對科學技術形成正確態度,提高責任意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將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物理、學習物理,秉持嚴肅的態度與責任應用物理知識。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3節《摩擦力》的教學為例,在完成這一單元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可以發現,原來摩擦力無處不在,瓶蓋上的花紋、地鐵里的傳送帶、磁懸浮列車都應用到了摩擦力原理。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使其意識到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可以作用于生活,我們要尊重知識,自覺承擔起運用知識改變生活的責任。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圍繞核心素養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順應社會發展下的人才需求,是對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強烈呼應。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應圍繞核心素養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切實提升核心素養,發展物理綜合能力,從而培養出社會所需的新型人才。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