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愛國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研究,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對學科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性學習,實現語文聽說讀寫全方面能力的提升,還能夠完成跨學科的有機鏈接和整合,實現學科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本文從綜合性學習的相關定義和實踐探究出發,結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內容和具體教學案例,從拓展知識渠道、促進學科聯動、營造多樣情境、完善師生互動和設置綜合實踐等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從而找到提升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奠定基礎。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能夠培養學生日常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和條件,因此語文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在新課程改革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更新教育觀念,摒棄過去單一的學科知識教學,順應時代發展、貼近學生成長需求,采用綜合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為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正視學生的成長規律,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學科教學活動中,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有效輔導,完成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性發展。
一、開展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推動新課標的落實和發展
2001年教育部印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要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推動語文教學方式的實踐性應用和探究。隨后的語文教學改革中逐漸將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教學活動的主要研究方向,并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踐探究,歸納和實踐綜合性學習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進行綜合性學習,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還有利于推動新課程標準在語文教學中的落實,促使語文教學改革穩定發展。
(二)有助于促進初中生綜合素養提升
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綜合性學習模式的應用和探究,需要教師對整個學科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研讀和掌握,從全局角度進行教學任務和活動的設計。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將單一的學科知識教學轉變成綜合素養的培養,將有效幫助學生完成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究的轉變,通過合適的學習任務的引導和推動,實現語文學科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訓練,從而為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在綜合性學習模式的帶動下,初中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能力進行自主學習活動的探究和應用,實現語文學科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提升,有效達到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三)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能力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手段,進行單一的學科知識輸出,這樣的教學雖然經過教師仔細思考和設計,但是由于脫離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學習需求,且沒有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機聯系,無形中拉開了學生與語文學科之間的距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綜合性學習的研究,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有效優化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并深入學生個體,了解學生的學科基礎和潛在能力,以設計綜合性的學習任務來有效推動學生的學習行為,幫助學生實現學習意識和態度的轉變。因此,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要求初中語文教師主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充分反思過去積累的教學經驗,優化和創新教學模式,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自身專業能力。
二、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一)應試教育思想影響教學效果
新課改在基礎教育領域已經應用多年,各個學科的教學理論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在實際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試教育思想仍舊牢牢占據整個學科教學基調,影響著廣大一線教師、學生和家長。首先,日常的學科教學活動以單純的學科知識講解為主,利用大量的口頭“灌輸式”教學進行學科知識的輸出,忽略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其次,將教師的年底考核與學生的考試成績直接掛鉤,沒有考慮學生的起始水平和提升幅度;最后,在進行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時,只將學生的期末成績作為評價對象,忽略了過程性的發展和提升。這種應試教育思想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教師和學生過度追求學習成績的提高,使整個語文教學活動應試化和功利化,影響了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培養。
(二)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影響下,初中階段的學生依舊對教師非常依賴,多數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自身缺乏主動學習意識。在被動的學習模式下,初中生完全奉行“拿來主義”,教師輸出語文知識,學生“照單全收”,缺乏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思考,很多學習方法和技巧并不適合某些學生個體,因此造成學習過程中丟三落四、知識內容不成系統,對很多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語文學習不僅效率低下,還會造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意識的缺失。
(三)教師缺乏必要的教學依據和輔助
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提升綜合性學習模式的實施效果,需要教師對該模式進行深入理解,與實際教學內容相結合,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和最近發展區進行精準構建,從而完成綜合性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但是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綜合性學習模式的培訓,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案例并不充足,導致語文教師在設計綜合性學習模式時缺乏必要的依據和輔助,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探索中進行補充和完善。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教學模式雖然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前方的發展方向并不明確,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出現左右搖擺的情況,從而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效提升策略
(一)拓寬知識渠道,豐富學習內容
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思想,跳出單一的教材教學范圍,依托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方向,積極拓寬獲取相關語文知識的渠道,實現課內外教學的互動,最終達到豐富學習內容的目的。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只有學習內容足夠豐富,才能獲得綜合性的學習引導,補充和優化自己的學科薄弱點,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
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有朋自遠方來”為例,雖然本單元教材包含一部分會友的文章,但是不足以支撐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拓寬知識渠道,利用互聯網挑選課外閱讀資料,如《談交友》《伯牙鼓琴》等,使學生仔細體會字里行間的真摯友情,掌握與朋友相處和保持友情的方法,分辨“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否符合自己的友情信條等。這樣的學習探究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思想認知,還能有效豐富閱讀內容,為其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促進學科聯動,實現均衡發展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承托不同學科知識發展的平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不能將研究視角局限在語文這一門學科中,而是應依托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方向,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跨學科探究,這種跨學科的聯動是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必備條件,也是實現學生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
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我的語文生活”為例,語文是一門應用性和工具性都很強的學科,在進行語文生活探究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完成學習的深化與拓展。比如,在閱讀《海底兩萬里》這本書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實踐活動:第一,根據文章描述,繪制潛水艇的構造圖;第二,查閱資料,分析尼摩船長的“諾第留斯號”與現在的潛水艇有什么差異,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機械方面的知識探究,形成跨學科聯動,幫助學生均衡發展,切實推動學生不斷前行。
(三)營造多樣情境,改良課堂體驗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來完成學生學習狀態的轉變,變被動為主動,實現教與學的有效互動和發展。為此,要想提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從實際教學目標和內容出發,利用多種形式積極構建多樣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有效改善語文課堂教學體驗。
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少年正是讀書時”為例,初中學生隨著社會認知的提升,很容易對學習的意義和價值產生疑問,教師可以利用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以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增強課堂教學體驗。首先,教師選取綠皮火車、高鐵和飛機等具有代表性的交通方式,記錄不同場所乘客的不同狀態,引導學生對不同生活狀態進行思考;其次,從招聘平臺下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崗位描述,讓學生對真實的工作崗位和職責進行了解,完成實際職場認知的洗禮;最后,讓學生計算一下自己的生活成本,衡量一下讀書、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讀書觀。這樣的教學情境很容易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探究興趣,有效提升課堂教學體驗。
(四)完善師生互動,優化教學效果
師生互動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實施手段,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程度、學生給予教師反饋的主要方法。但是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會采用統一的“灌輸式”教學,將語文知識進行串聯,一股腦地輸出給學生,這樣的單向輸出忽略了學生個體學習能力的差異,影響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基于此,教師可以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選擇合適的教學環節展開師生互動,以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為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如你了解中國哪些孝親敬老的故事呢?在日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和長輩呢?你理解的“孝順老人”,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呢?等等。這些問題為師生互動打開了局面,學生可以闡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從而增強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有效提升整個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五)設置綜合實踐,提升學生素養
要想保障綜合性學習的實施效果,需要教師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認知和實踐能力,教師在設計綜合性實踐活動時要尊重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符合學生能力水平的綜合性實踐活動,以推動學生全面成長。
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為例,家國天下是教育教學中亙古不變的主題,如果教學主題和內容拿捏不準確,就會使學生感到政治意味過濃,產生較大的距離感。為此,教師可以設計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找一找我們身邊的愛國人物”,研究對象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引領新時代發展的“抗疫英雄”“航空勇士”等,讓學生從自己的所見所感出發,真正感受愛國情懷,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強國意識。這樣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能夠真正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熱情,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綜合性學習探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學科綜合能力的提升,還能推動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落實和發展。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意識到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的必要性,緊跟新時代教育發展方向,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發揮綜合性學習的優勢和實力,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幫助學生完成學科綜合素養的有效培養和提升。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