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向
摘 要:播音主持是一項具有較強專業性和技術性的工作,能夠高效完成語言傳播和交流溝通是播音主持人的核心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播音主持人面臨的受眾越來越多,口語傳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研究從探討口語傳播的特征入手,針對我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教學現狀,從優化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幫助學生打造個人風格、提高學生的即興口語能力四個方面,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變革,從而更好地滿足現實需求。
關鍵詞:口語傳播;播音與主持;專業化教學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廣播電視行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網絡電臺、數字電視等媒介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變革,因此對播音主持行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播音主持行業,而具有較高影響力的播音主持人卻相對較少,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少播音主持人在綜合素質方面還有待提升。口語傳播是人與人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播音主持人與觀眾、聽眾進行交流溝通的主要手段。口語傳播在西方國家已成為學術界和媒體界研究的熱點,甚至已成為獨立的專業學科,而我國在相關方面開展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在此背景下,基于播音主持行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結合西方國家口語傳播相關課程發展方向,對當前我國在口語傳播視角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口語傳播的特征
結合播音主持行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以及其與文字傳播的區別,分析出口語傳播有以下特征。
第一,口語傳播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語言是形式與意義的結合體,語音是語言的重要屬性。在播音主持過程中,信息交流的最終效果不僅與高低錯落、豐富多彩的語音有著直接聯系,還與播音主持人的思維本身有著緊密聯系。例如,主持人通過音色、音強、音長等物理屬性向觀眾、聽眾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文字傳播相比,口語傳播是即興的,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即便事先準備好了稿件,在口語傳播的具體過程中也需要根據當時的場景和情景即興表達,且在時空環境下不留痕跡。
第二,口語傳播是一個動態表現的過程。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書面語是創作主體通過靜態無聲的方式將創作內容、思想情感固化為文字,而口語是創作者以動態有聲的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語言向受眾展現思想和情感。與書面語相比,口語不僅體現出聽覺的動態性,還體現出對話過程的動態性,需要隨時根據與受眾的互動情況或者所處環境的變化,動態調整表達方式,如語調、語速、神情等。
第三,口語傳播是不同情境下的互動過程。以往,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比較有限。廣播電視節目處于“一對多”的單線傳播形態,播音主持人通常處于“強勢”地位,其語言表達通常以單方面地“宣讀”為主。而在“互聯網+”時代,受眾參與信息交流的渠道不再單一,并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受眾和主持人處于“平等”地位,可以隨時與主持人進行互動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口語傳播不再是單向地“宣讀”,而是不同情境下的互動。
第四,口語傳播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在傳統媒體時代,由于主持人處于“強勢”地位,信息表達大多以“宣讀”為主,因此交流技巧的重要性并不明顯。而在當前時代,口語傳播是不同情境下的互動過程,對技術性和技巧性有著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根據受眾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整交流方式,甚至需要根據所處環境改變傳播內容等。
二、我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學現狀
近年,受眾對播音主持人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播音主持人更加注重口語傳播的技巧。但從現實情況來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在教學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課程設置不足
從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我國大中專院校大多關注發音標準和語言技巧等方面的訓練,如普通話基礎、腳本創作等,很少從口語傳播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專業性的教學。然而,在口語傳播視角下要想提高學生的人際交流和語言傳播能力,需要從口語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等方面著手,幫助學生掌握口語傳播的特征和傳播技巧。盡管部分大中專院校為鍛煉學生的即興表達能力開設了即興口語課程,但多是針對老舊話題進行即興發揮,少有結合社會公眾關心和學生感興趣的熱點、焦點問題,這種模式化的訓練過于呆板,從而削弱了學生的學習持續性和思考主動性。
此外,目前我國在口語傳播方面的專業教材相對較少,很多院校采用的教材甚至是由教師編寫的不對外公開的資料和講義。而目前公開出版發行的僅有庚鐘銀編著的《口語傳播范例與作品分析》、於春編著的《主持人即興口語傳播》等教材,且這些教材大多是從理論層面對口語傳播的概念進行界定和梳理,對全面提高學生的口語傳播能力提供的指導意義略顯不足,從而導致院校難以對學生進行系統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的教育。
(二)教學模式“流水線”化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播音主持行業也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人不再是單一地“宣讀”稿件,不光追求聲音的悅耳動聽,還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靈活的現場反應能力以及熟練的即興表達能力等。從現實情況來看,大中專院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語言語音規范化訓練、業務實踐中的經驗分享以及樣本稿件的實踐訓練三個方面。比如,對學生進行吐字歸音方面的訓練,指導學生掌握語氣、節奏、重音、停連等方面的技巧,確保發音清晰準確、圓潤動聽;通過場景模擬的方式,指導學生圍繞樣本文案進行“照本宣科式”的訓練;等等。從總體上來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在教學方面存在重表達而輕內涵、重技巧而輕規律、重模仿而輕創新的問題。這就導致不少學生在真正登上播音主持舞臺后,出現表情僵硬呆板、不知所措等情況,甚至出現跟受眾頂撞、違反政治原則等嚴重問題。此外,這種“流水線”化的教學模式,導致很多播音主持人形似且神似,缺乏個人特色,很難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
(三)職業教育脫離市場需求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要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課程供給,促進職業教育的“專業群”與區域經濟的“產業群”無縫對接。其根本目的是要實現職業教育和市場需求的“兩頭熱”和“真融合”。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進步、人們精神需求的不斷提高和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愈加緊密,對播音主持人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口語傳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互聯網電視節目主持人、自媒體節目主持人、電商直播主持人等新型崗位對主持人有著更加個性、更加靈活的要求。然而如前文所述,目前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方面的教育教學仍多是傳統的“單向傳播”,注重朗讀和播音訓練,從而導致學生的技巧技能較為單一。總之,不少院校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教育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三、口語傳播視角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專業化教學的建議
(一)在“迎合”中優化課程設置
當前,社會及市場對播音主持人有著更加專業化、更加個性化和更加靈活化的要求。因此,院校需要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相應革新,從而“迎合”社會和市場需求。第一,明確課程目標指向。在宏觀方面,各大中專院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要把口語傳播作為重要學科,從思維、交際和審美三個方面,重點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及隨機應變能力。只有在課程目標上把握思維、交際和審美三重維度,才能確保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口語傳播的核心和關鍵。第二,順應需要增設課程。由于口語傳播在播音主持行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院校應及時順應需求增設口語傳播課程,將口語傳播課程作為必修課,全面提高學生的聽知能力、語言思維能力和語用能力。從目前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就業形勢來看,學生在畢業后有的進入傳統媒體行業,如電視臺;有的進入新媒體行業,如成為網絡主播;還有的進入教育行業,如成為中小學教師;等等。因此,院校有必要針對就業需求增設相應課程,如文稿寫作、教育心理學等。同時,可以指導學生考取相關資格證,如播音主持資格證、教師資格證等。第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傳播能力,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實踐是關鍵。各院校可以借鑒中國傳媒大學和韓國世新大學的經驗,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實踐上重點圍繞三個方面開展:一是以基礎口語為主要內容的普通話訓練、藝術發聲等,二是以媒介口語為主要內容的現場解說、采訪報道等,三是以職業口語為主要內容的營銷推廣、商務談判和市場培訓等。
(二)在“模擬”中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不論是什么類型的播音主持崗位,都是人與人交流的過程。能否隨機應變是衡量播音主持人能力的關鍵指標。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不少院校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在教學上過多地集中在教學生“怎么說”,而對于“說什么”以及“為什么說”缺乏足夠重視,這對學生隨機應變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一定阻礙。實際上,播音主持人的工作狀態是一種當眾狀態,需要播音主持人隨時分出一部分精力關注受眾反應、現場氛圍等,并根據現場情況及時調整主持內容和風格。因此,各院校在安排教學實踐時,不應局限于有限的“樣本”,而要“模擬”更多場景,尤其是具有沖突的場景,如受眾故意搗亂、與主持人發生沖突、對主持人的表現十分不滿等,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
(三)在“引導”中幫助學生打造個人風格
當前,播音主持人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如果沒有獨特優勢,很難在行業中長久地占據一席之地。倪萍、李詠、撒貝寧、何炅、尼格買提等主持人之所以受到大家喜愛,不僅是因為他們聲音好聽、長得好看,還是因為他們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發掘學生的優點,鼓勵和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使他們準確認識到自己在何種領域、以何種方式更易獲得成功,并幫助他們將自己的優點轉化為個性化優勢。比如,有的學生善解人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和積累,成為一名言語風格溫暖平和的談話節目主持人。同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參加實習、比賽或義務演出等,幫助學生強化個性優勢、打造個人風格,促使學生實現個性自我和社會化需求的和諧匹配。
(四)在“苦練”中提高學生的即興口語能力
從現實情況來看,即興口語是當前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模式下學生專業能力的短板。原因在于當前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教學體系仍局限于從廣播電視語體的角度開展,如圍繞廣播電視播音主持工作實踐中的語言樣態,從講述、評述、描述等角度進行訓練。這樣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固化”表達能力十分有效,但一旦學生處于不斷變化的、開放的語境,就容易受自身能力或心理狀態的影響,出現詞不達意、語流失暢等問題。同時,從口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口語溝通也不能局限于單一語境,而應面向更加豐富的語言環境,全面把握好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語言與環境的關系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即興口語表達能力,除了從廣播電視語體語態入手,還應向口語運用的更廣闊疆域拓展和深入。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話劇片段訓練、模擬場景訓練、無實物訓練等方式,使學生處于不同場景時,在眼神交流、面部表情、站姿、頭部動作、手勢等方面都能夠做到準確、和諧、自然、優美。
全媒體時代,人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對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不少院校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教育教學還存在課程支撐薄弱、即興表達能力弱、實踐鍛煉機會少等問題,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達到要求。在此背景下,各院校應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變革,優化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幫助學生打造個人風格,提高學生的即興口語能力,從而培養出更多滿足現實需求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孫雪薇.口語傳播視野下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新聞研究導刊,2020(12).
[2]高貴武,劉娟.新媒體環境下的主持傳播格局演變[J].國際新聞界,2016(3).
[3]于翠玲,劉斌.大學生媒介文化素養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張政法.正本清源:口語傳播教育的三重維度[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9).
[5]李亞銘.口語傳播視野下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