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靜 楊六栓 樊超
摘 要:實踐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隨著機械行業智能化升級,企業對地方高校機械類人才的需求從基礎應用型轉向創新型、復合型。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及手段已無法滿足新時代需求,產教融合視角為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針對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基于產教融合的優化對策,以期為機械類創新人才實踐教學改革提供思路。
關鍵詞:實踐教學;產教融合;課程體系;教學平臺;創新人才
2015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解決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和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同質化問題的關鍵。2017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強調教育和產業融合對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隨著工業4.0不斷推進,機械制造工業的理念和工藝在快速轉變,企業對人才的綜合實踐力、創新力提出了新要求。機械類的人才培養應根植于行業土壤,與行業發展需求同步。課題組以通過產教融合積極推進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為問題導向,探尋機械類創新人才實踐教學改革的優化路徑。
一、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與能力需求的匹配度問題
課程體系是能力培養的基石。構建遵循教學規律又符合企業需求的課程體系,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在工業4.0驅動下,信息及智能化技術不斷融入機械工程領域,傳統課程體系已滯后于行業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企業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二)教學內容與行業發展的同步度問題
實踐教學強調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及創新,內容應緊跟行業技術發展的潮流,反映行業的最新成果。然而,傳統的機械課程實踐內容與行業實際脫節,缺乏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補充,缺乏真實案例和最新行業案例資源,實踐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三)教師能力與實踐教學要求的勝任度問題
教師是課程建設和實施的主體,是人才能力培養體系的重要構成要素。新時代的制造技術和裝備越來越突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要求教師及時掌握專業的前沿知識和新技術,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當前,普通本科院校教師普遍存在知識體系沒有及時更新、缺乏實踐經驗、不能勝任智能化制造技術和裝備技術的實踐教學等問題。
二、機械類專業創新人才實踐教學改革路徑
隨著產業轉型升級,高校與產業人才供給脫節問題越來越明顯。自2015年起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指導性意見,明確產教融合是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發展創新產業的戰略性舉措。在實踐教學中引入更多社會力量,共同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是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
(一)以產教融合為導向,更新教學理念,調整課程體系
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教育者持續關注業界發展動態,掌握前沿信息,構建滿足行業需求并適度超越需求的課程體系。傳統教育理念“重理輕實”,課程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得不到重視??缭绞酵七M實踐教學改革,需要從產教融合的視角更新教學理念,打破傳統思維定式。
要培養兼具傳統機械專業知識和相關智能化技術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必須注重機械工程學科與計算機學科的交叉融合,重構實踐課程體系。院系、教師應與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共建課程體系,共同圍繞知識性、服務性和應用性編寫課程教學大綱,突出實踐性,強調連貫性,體現以創新能力、復合能力為本的課程建設目標。調整課程體系是在原有學科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基礎上完善提高,助力學科升級。比如,在傳統機械設計理論和機械制造技術課程基礎上,適度增加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相關知識。高校應根據企業需求,調整實踐性教學項目,增加真實案例,保證學生既能扎實掌握傳統機械工程理論,又能初步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完成信息化、智能化裝備及制造技術的實踐性教學項目訓練,切實提升綜合能力。
(二)以產教融合為手段,豐富教學形式,提升課程內涵
1.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平臺,升級實踐內容
實踐教學是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現階段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存在設備功能簡單、實訓項目開發難、現有實訓內容與行業現狀脫節等問題。以產教融合為抓手,校企共建以融合增值、成果共享為目標的實踐教學平臺,是實踐教學改革可持續性發展的途徑之一。
近年,機械類專業產教融合的項目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依托產教融合項目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共建校企學術共同體,協同育人,有助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更好地平衡教育界與產業界的供需關系。在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中,由學校主導,將現有教學平臺、實驗中心和實習基地融入平臺,借助企業力量和科研成果,引入新型綜合性實踐案例,構建“設計—制造—控制—檢測—分析—集成”虛實結合、逐層遞進的綜合性實踐教學平臺,實現對現有傳統實踐教學形式的改變和教學內容的升級。所有實踐教學環節可依托平臺項目開展,使學生在實訓中提高工程實踐力、多學科交叉融合力以及可持續發展力。同時,通過實踐教學平臺,促進教學實踐與生產實踐的對接,形成集科研、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使學生、企業和教師三方受益。
2.依托機械設計創新國賽,提高綜合能力
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教學途徑。在學科競賽中,師生的實踐性活動超出了單一課程范圍,體現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水平。以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為例,該賽事是全國較有影響力的機械類學科設計競賽之一,大賽的主要目的是引導高校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綜合設計能力,加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訓練,現已成為穩定、有規模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大賽要求作品面向實際工程問題,突出機械結構設計的創新性,強調控制系統的先進性,充分體現現代裝備的特點。教師在進行實踐教學時,一方面可參考大賽主題,將大賽獲獎作品作為教學案例,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通過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理論知識的解釋力;另一方面可將學科競賽作為第二課堂,將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學科參賽課題,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將虛擬命題變成真題真做,強化學生的實操能力。
3.借鑒工作室制,改革教學模式
工作室制教學被諸多高校應用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中。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工作室制教學能夠更好地把握市場需求和現實技術問題,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與創新實踐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工作室面向市場,基于課程體系架構,對實際項目進行知識模塊的分解和重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直接參與項目執行,增強了實用技能,提高了實踐教學效果。
(三)以產教融合為契機,引企入校,引教入企,提高師資水平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質量人才培養的保證,迅速變遷的行業需求驅使高校專業課教師要與時俱進地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但部分教師自身工程實踐經驗不足,對現代企業和先進技術了解不夠,即使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也無法勝任和融入現代信息技術的新型機械類實踐項目教學。以產教融合為契機,引企入校,引教入企,是解決實踐教學師資難題的有效策略。
一方面,高校從企業一線引進高技術專業人才,組建兼職教師團隊參與實踐課教學。來自企業和高校的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進行理論和實踐學習,使學生從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兩個視角開展實踐學習活動,夯實理論基礎,激發創新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校企雙方共同組建教師培訓基地,由企業對高校教師進行業界前沿技術規范化培訓,高校為企業人員提供國內外最新科研動態及教學方法培訓,雙向獲益的交流能有效提高產學一體的實踐教學水平。
三、結語
當前,我國產業升級不斷加快,“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制造2025”等發展戰略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機遇。機械行業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提出了新要求。從產教融合視角切入實踐教學環節改革,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平臺,依托學科競賽賦能、借鑒工作室教學模式是現階段實踐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閻衛東,王素君,呂文浩.地方高校產教融合推進內涵式發展的邏輯分析和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管理,2021(6).
[2]蘭金蘋,王如愿,馬柏卉,等.應用型高校生命科學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現狀與發展對策[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3]張技術.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探索[J].職教論壇,2021(3).
[4]丁俊杰,劉甜甜.產教融合:廣告教育的綜合實踐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2(6).
[5]許愛軍,蔣新革.“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內涵分析與概念辨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1).
[6]易卓.組織社會學視角下“引教入企”的產教融合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
責編:揚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