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宇
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閱讀療法在高校圖書館的廣泛應用提供了重要機遇。新媒體閱讀療法是對傳統閱讀療法的發展與升級,拓展了閱讀療法的實踐范圍。高校圖書館是學生成長的“第二課堂”,開展閱讀療法具有天然的優勢。高校圖書館要不斷完善閱讀療法管理體系,搭建閱讀療法校園網絡推廣服務平臺,豐富閱讀療法的推廣服務方式,加強閱讀療法數字化資源建設,引導大學生通過閱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助力高校“書香校園”建設。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法;新媒體
近年,大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各種事故層出不窮,越發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關注。長期實踐證明,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在輔助治療、疏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變革均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新穎的傳播方式受到了當代大學生的青睞,為閱讀療法的開展創建了新平臺。
一、閱讀療法和新媒體
閱讀療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閱讀來治療心理疾病,也叫讀書療法、文獻療法,起源于1916年的美國。20世紀90年代,國內高校圖書館開始將閱讀療法引進。經過30余年的本土化發展,國內閱讀療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王波、宮梅玲、陳書梅、萬宇、王一方、黃曉鸝、張懷濤等為代表的國內學者在閱讀療法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圖書館學領域,但大多以理論研究的形態出現,閱讀療法的實踐研究嚴重不足。隨著高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國內許多高校注意到了閱讀療法在育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開始針對大學生開展一系列實踐,并積累了一定經驗。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閱讀療法在高校圖書館的蓬勃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首先,新媒體閱讀療法為讀者提供泛在化的閱讀服務。如今,網絡上的閱讀類APP如雨后春筍涌現,場景化、碎片化閱讀逐漸成為大學生重要的閱讀方式。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大學生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瀏覽各類文獻資源,并自主選擇閱讀內容,以調節心理狀態、消除負面壓力,而且新媒體閱讀療法具有強伴隨性,閱讀場景泛在化,突破了時間、空間限制,可以提供無所不在的閱讀服務。其次,新媒體閱讀療法滿足了讀者的個性化需求,讀者參與度高。與新媒體結合的閱讀具有社交閱讀的特性,交互性強,契合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讓大學生不僅可以有的放矢地選擇閱讀內容,還可以參與評論、互動分享,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真誠溝通、相互交流,使閱讀更有效,更能達到閱讀治療的目的。最后,新媒體閱讀療法有效保護了讀者的隱私和自主選擇權。心理狀態不佳或患疾的大學生,通常不會主動訴說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反而會竭力展現出自己是正常人。而新媒體提供了“點對點”的在線療愈方式,有效避免了讀者信息泄露,這樣便于大學生放下戒備、吐露心聲,使閱讀治療師掌握真實情況、對癥下“藥”。同時大學生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自主選擇閱讀療法,比如閱讀療法問卷自測,根據答案自助判斷問題屬性,再按照系統提供的閱讀書單進行自我治療,全程自我參與,大大消除患者擔心隱私暴露的顧慮。
新媒體閱讀療法和傳統的閱讀療法相比變化很大。一是傳播媒介有變化。閱讀療法傳統上以紙質文獻為主,主要通過閱讀療法書目推薦、閱讀治療師咨詢指導、問卷調查反饋等形式進行;與新媒體結合后,傳播媒介變成了互聯網,傳播更便捷,受眾范圍更廣。二是閱讀方式有變化。傳統上的閱讀方法是以紙質文獻作為閱讀對象,讀者可以批注、摘抄,可視性強,個人體驗較好,但形式單一,對閱讀環境要求較高;與新媒體結合后,讀者以數字化形式為主,可聽可看,內容多樣,檢索方便,獲取容易,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推廣閱讀療法的建議
(一)不斷完善閱讀療法管理體系
目前,國內閱讀療法研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且實踐研究嚴重滯后于理論研究的現象。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開展閱讀療法的高校僅有上百所,大部分高校沒有參與其中。相關主體要高度重視,采取措施完善新媒體時代閱讀療法管理體系建設。首先,要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組織領導體系。中國圖書館學會應牽頭成立全國高校閱讀療法領導機構,發揮主導作用,統籌規劃閱讀療法的政策制定、資源配置、理念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標準、績效評估、共享機制等,倡導更多的高校和社會研究機構參與其中。同時,各級公共圖書館要分段、分類完善面向本地區的閱讀療法服務體系。其次,要建設高校內外各部門間的合作聯盟。閱讀療法的研究主體目前以高校圖書館為主,研究成果集中于圖書館學領域,缺乏高校內外其他相關部門如心理咨詢、醫療保健、網絡服務等部門的參與,只有圖書館在單打獨斗,發展受到限制。因此,在高校部門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相應社會機構之間要建立合作聯盟,加強部門間合作,形成資源互補、共享共贏的立體化研究格局。
(二)搭建閱讀療法校園網絡推廣服務平臺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圖書館服務系統,是圖書館向數字化發展的新方向。高校圖書館要積極借助新媒體傳播技術,搭建閱讀療法校園網絡推廣服務平臺,以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助力閱讀療法破解發展瓶頸。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法校園網絡推廣服務平臺應包括兩大核心功能,即咨詢診斷和閱讀治療。讀者可以非實名注冊登錄以保護隱私。咨詢診斷是平臺的基礎,可以開設閱讀療法導航、閱讀療法移動閱覽室、閱讀治療師、咨詢者交流社區、我的咨詢室等模塊。大學生可以選擇自助式閱讀療法,自行參與心理問卷自測、選擇閱讀書目、觀看視頻講座、收聽音頻等,也可以選擇交互式閱讀療法,和閱讀治療師互動,與其他咨詢者交流。
校園網絡推廣服務平臺應圍繞以下幾方面開展閱讀療法服務:一是主動推送信息服務,包括最新動態消息如推廣活動、閱讀療法講座、問卷調查等,最新專題推薦如閱讀療法書目、閱讀療法方案,閱讀療法研究的最新科研進展,以及閱讀治療師對留言的回復等。二是自助服務,大學生可以在線自我診斷,自助查詢、閱覽、下載,自主選擇閱讀治療方式等。三是交互功能服務,大學生可以和閱讀治療師以及其他咨詢者在線交流互動,如閱讀療法方案、效果反饋、閱讀療法經驗等。四是共享服務,閱讀療法研究成果、心得和獨有的資源可以共享在平臺上,供其他需要者下載使用。五是鏈接服務,大學生可以通過平臺便捷地跳轉到其他高校的相關網絡平臺、權威閱讀治療師的博客上等。
(三)豐富閱讀療法推廣的服務方式
在新媒體時代,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以媒體融合的方式出現,使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方式愈發多樣。一是可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喜馬拉雅等現有新媒體平臺,將閱讀療法的介紹、書目、功效等積極宣傳推廣出去,擴大閱讀療法的影響范圍。二是開發閱讀療法APP。閱讀療法APP包含宣傳、交互、推送、鏈接等功能,要突出關鍵詞、主題詞檢索功能,方便用戶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要和圖書館閱讀療法校園網絡推廣服務平臺配合使用,發揮不同平臺的優勢,相互補充。三是構建閱讀療法讀者畫像。通過采集讀者數據,利用網絡爬蟲等技術,形成大學生的情緒畫像,再根據情緒畫像精準推送閱讀療法資源。
(四)加強閱讀療法數字化資源建設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校圖書館各類館藏文獻資源是開展閱讀療法的基礎,也是閱讀療法的“藥源”。首先,要重視書目編制工作。邀請圖書館閱讀療法專家、心理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推薦、篩選、評估、制定閱讀療法書目,所編書目按照不同的心理問題類型進行科學分類,并加強數字化建設,及時補充更新。其次,要篩選補充網絡閱讀資源。網絡閱讀資源是對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有益補充。高校圖書館要安排專人篩選、收集閱讀療法網絡資源,參考閱讀療法書目按照不同心理問題類型進行分類整理,在不侵犯版權的前提下供研究者和大學生使用。最后,閱讀療法文獻的種類要多元,包括圖書雜志類、視頻類、音頻類、圖片類等,版本上還可以提供文字版、漫畫版、音頻版、改編電影版等多種形式。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法的數字化資源建設要精準,面向不同心理需求、不同閱讀喜好的大學生有針對性地推介,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有效地開展閱讀治療。
三、結語
新媒體閱讀療法是對傳統閱讀療法的發展與升級,拓展了閱讀療法的實踐范圍。兩者要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共同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具有天然的優勢,豐富的各類館藏資源、靜謐的空間、舒適的環境、良好的學術氛圍,使大學生在學習查閱資料的同時陶冶了情操,愉悅了身心,是大學生成長的“第二課堂”。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館藏資源,發揮專業優勢,大力開展閱讀療法推廣活動,引導大學生通過閱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助力高校“書香校園”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振,劉欣,胡從修.新媒體閱讀療法在國內高校的推廣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1(2).
[2]趙曉華,尹智龍,杜慰純.基于自媒體的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法應用研究[J].圖書館,2015(8).
[3]劉丹.“互聯網+”背景下醫學院校圖書館閱讀療法創新研究[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8(12).
責編: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