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權偉
摘 要:工科優勢高校的法學教育在新文科建設中面臨人才培養目標缺乏創新、課程設置改革艱難以及實踐化教學手段受限等挑戰。工科優勢高校應在彰顯學校優勢資源、創新多元化培養評價體系、優化專業課程布局和提升實踐環節質量四個方面積極應對。
關鍵詞:新文科;工科優勢高校;法學教育;人才培養
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大力推動下,新文科建設在高等教育諸多領域蓬勃發展,高校法學教育也急需重新定位和提質增效。工科優勢高校教學特色鮮明,呈現工科實力雄厚、文科相對薄弱的局面,法學教育質量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新文科建設深入推進,法學教育變革勢在必行,這對工科優勢高校法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解決前期存在的諸多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新文科視域下工科優勢高校法學教育面臨挑戰
(一)法學人才培養目標缺乏創新
新文科建設要求法學教育結合學校工科優勢,在專業建設中突出特色、發揮特長,構建差異化人才培養格局,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但在辦學實踐中,一些工科優勢高校由于定位不明確或者目標不清晰,沒有立足自身特色,在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培養方案制定上一味參照傳統文科的做法,存在法學教育同質化嚴重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培養出的人才缺乏競爭力,也與新文科建設的要求相去甚遠。一些工科優勢高校法學教育雖然提出發揮工科優勢,但培養目標中關于計算機技能、數學素養等特色要求較低,而且缺乏明確的可操作細則,無法滿足工科優勢高校法治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改革現有的同質化法學教育路徑,創新法學辦學特色,已成為當前工科優勢高校法學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
(二)法學課程設置改革艱難
法學課程通常分為法學理論類課程和實踐類課程兩種,按照《法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學校自主設置的僅限于專業選修課程。為了在法學專業技能與交叉學科綜合能力培養之間保持平衡,許多高校對法學課程設置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專業核心課程之外所留余地有限,難以實現新文科建設的綜合性目標。在不大幅度增加學生學分的前提下,優化配置法學專業課程與交通、建筑等行業特色課程,進而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的有效融合,是新文科建設給工科優勢高校的法學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新命題。
(三)實踐化教學手段受限
社會發展的長期實踐已經證明了法學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征,重視實踐教學早已成為法學界共識,但統計數據卻不容樂觀。高校法學教育培養環節主要涵蓋專業理論課程,專業實踐課程既得不到足夠重視,也不受學生歡迎。究其原因,核心問題在于法學實踐化教學形式單一、手段有限。如與高校合作的實務部門,在缺乏合作關系和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開展實踐教學往往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實務專家不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法學教育的實踐教學效果與預期還有不小差距。為了實現新文科建設需要,增強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工科優勢高校必須發揮自身特長,改變目前較為單一的實踐教學手段,有針對性地在實訓基地建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實踐教學監督各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法學實踐教學質量。
二、新文科視域下工科優勢高校法學教育變革
(一)彰顯學校工科優勢資源
一要找準學校法學教育發展的方向和定位。實際上,各個工科優勢高校探索了不同的發展路徑,在特定行業和區域具有資源優勢和獨特的影響力。實施新文科建設,法學教育要取得創新和突破,工科優勢高校必須積極打造自身辦學特色,依托高校優勢資源,探索法學教育差異化發展路徑,服務高校所在地區發展現實需要,立足國情、省情、市情,增強法學專業學生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目前,部分高校已在計算法學、數字法學、工程法學、建筑法學等特色領域,針對法學教育、人才培養進行了有益探索,以規避千篇一律的同質化競爭格局。
二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優化法學教育師資結構。按照事物發展規律,內因起決定性作用,法學教師素質是決定法學教育水平的關鍵因素。工科優勢高校引進、培養法學專業教師,要有意識地從自身特色出發,注重教師的行業背景和實踐經驗,依托學校固有的優勢資源學科和方向,組建特色鮮明的法學教育團隊,將有限的人力、資金集中于凝練后的發展方向。同時,引進非法學專業教師參與教學活動,邀請校內其他學科教師與法學專業教師共建復合型導師團隊,按照“研究主題”或“實踐問題”來組織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參與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打通法學專業壁壘,以非固化的組織模式,協同發展科學研究,開展復合型法治人才培養工作。
(二)創新多元化培養評價體系
對標新文科建設,創新法學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改變以知識記憶考核為核心的傳統評價標準,增加學生法律能力和法學思維的考核比重。學業培養與考查可以在考試和論文考查的基礎上,適當融入口試和答辯等項目,提高學生法律談判、法律咨詢等實際業務能力。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及評價模式,積極利用“雨課堂”等信息化交互平臺發布研討案例。教師通過系統交互數據信息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評估,提高學業成績考核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以學生未來發展為導向,形成一套較為合理的法學專業項目質量考核與管理體系,不僅要考查專業論文、課題的數量和級別等內部學術指標,還要適當考慮社會實踐教學的評價,如對學生參與的普法實踐等社會活動,以及就業質量、實訓效果等進行綜合測評。在評價指標的制定過程中,要使指標既能充分反映法學教育的共性,又能科學地體現新文科教育的特色與差異。法學院與學生共同簽訂學科培養任務書,明確培養目標和各階段考核方式與考核標準,開展就業與職業發展質量評估,重在調動學生個體的能動性和群體的互動性。
(三)優化專業課程布局
基于新文科建設需要,工科優勢高校要聚焦法學特色學科領域和地方發展需求,充分利用所屬高校的優勢學科方向,積極建立符合自身優勢、差異化的法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法學專業課程布局。一方面,在保證法學基礎課程的前提下,可以在培養方案中嵌入優勢學科方向的行業法律課程,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行業法律課程模塊,以培養學生的行業法律技能為突破口,凸顯行業法學細分領域的比較優勢。如法學教育可以依托交通、建筑等行業辦學優勢,開設交通法學、建筑法學等各具特色的系列課程模塊,引導學生在行業法學領域進行較為深入的學習和實踐,以便更好滿足社會對復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依托時代發展方向和學生興趣,建立網絡課程資料庫,適當增加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現代科技的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中,發揮工科高校優勢學科的師資、技術特長,增加法學專業學生的理工科知識。拓寬和深化法學教育的視野,提高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敏感性和理解力,逐漸形成“法律+科技”的學科特色,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四)提升實踐環節質量
一方面,要積極推行法律e化教育,用現代科技提升法學實踐教學環節的效果。改革實踐教學的傳統思路,大力發展虛擬仿真數字化教學手段,逐步建立優勢學科的行業法學案例網絡課程庫,推廣應用“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數字案例模擬課程,形成網絡交流平臺和課堂教學互補的“雙主體”行業法學實踐教學模式,有效提升學生實踐學習的便捷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要轉變教師與學生、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傳統角色和定位,向以行業實踐法學問題為導向、以學生就業需求為中心的實踐教學理念轉變,圍繞高校優勢學科方向和高校所在區域發展需要,培養復合型行業法治人才。拓寬法學學科視野,將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社會實踐融入法學教學,引導學生在開展法律專業問題研究時,思考法治實踐與行業發展的聯系,加強對行業法治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形成具有特色的行業法學實踐教育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徐顯明.新文科建設與“新法學”教育的挑戰和應對[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
[2]楊雅妮.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法學教育的變革[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2).
[3]孟磊.我國復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1(11).
[4]陳永強,朱一飛,呂璐.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創新:以中國計量大學為例[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
責編:揚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