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沙

【摘 ?要】論文首先研究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概念、意義和原則,然后基于對H公司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實施和應用過程的實踐,得出結論: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進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是企業防控經營風險、完善管理體系、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希望通過此研究為企業構建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導,實現內部控制風險事前發現、事前預警、盡早處置。
【關鍵詞】內部控制有效性;內部控制評價指標;評價與考核
【中圖分類號】F40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4-0128-03
1 概述
1.1 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概念
“有效”包括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指“設計有效”,即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的設計覆蓋了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關鍵風險點選擇恰當合理。第二個層面是指“運行有效”,即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有條不紊地運行,定期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得到應用,真正起到了防控企業經營風險的作用[1]。本文所指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是基于《內部控制手冊》,通過“八步工作法”(①分析內部控制目標;②設計各要素關鍵控制點;③核定評價標準;④確定評價指標;⑤合理分配指標權重;⑥現場采集數據;⑦計算指標得分;⑧撰寫評價報告),對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評價、撰寫評價報告、進行考核層面應用的過程。
1.2 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意義
1.2.1 執行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可以輔助內部審計
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可以作為內部專項審計的一部分內容,與內部審計組互相配合、減少審計實施的工作量,節約審計相關人員成本。評價實施工作小組應該適當加入審計部門人員,這樣耗費相對較小,效率較高且能更有效地達成評價目標。
1.2.2 進行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內容,涵蓋了企業的方方面面,企業內部控制有效,說明企業風險較小、經營規范,這些都是財務報告真實可靠的基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可以提高投資者的信心,增強外部信息使用者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信任度,減輕財務部門信息披露壓力。
1.2.3 實施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可以幫助企業改進內部管理
公司制企業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尤其是2020年之后,面臨國際國內形勢的不確定性,如何活下來并實現可持續經營逐漸成為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作為企業謹慎經營的補充手段,內部控制評價對提高內部控制質量,發現風險隱患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事前發現風險隱患,防患于未然,并針對風險問題,堵塞漏洞,避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另一方面,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還可以產生良好的內部管理氛圍,互相提醒監督,促使管理人員改進經營管理,降低經營風險[2]。
1.3 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原則
①全面性原則:評價工作內容包括內部控制設計有效性評價與運行有效性評價,涵蓋公司的各類業務及事項。②重要性原則: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評價工作關注重點單位、重大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③客觀性原則:評價工作采用統一可比的評價標準與方法,準確揭示經營管理的風險狀況,如實反映內部控制設計有效性與運行有效性。
2 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陳漢文、黃軒昊認為,建立企業內部控制的評價標準或指南,對企業整體架構建設有重要借鑒價值[3]。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內部控制主要為五大目標服務:①保障合法合規;②確保資產安全;③提高財務報告信息質量;④提高經營效率與效果;⑤實現發展戰略。內部控制評價的理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規定的五要素,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稱為“過程觀”。另外一種是基于五大目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稱為“目標觀”[4]。本文認為,過程和要素都很重要,目標與要素要做好映射關系,首先要分析目標,再根據五要素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評價準備階段、評價實施階段。評價準備階段的步驟:①分析內部控制目標;②設計各要素關鍵控制點;③核定評價標準;④確定評價指標;⑤合理分配指標權重。評價實施階段的步驟:①現場采集數據;②計算指標得分;③撰寫評價報告。
2.1 分析內部控制目標
分析內部控制目標,第一步要確定企業內部控制的總體目標。H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冊資金2億元,內部控制的目標是支撐集團戰略管控和經營管控相結合的戰略目標落地,在這一總體目標的前提下,結合內部控制的五大目標和五大要素,將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控制活動進行細化分解,直至各細分目標能夠支撐總體目標落地[5]。例如,結合H公司資金管理業務,細分目標包括:①所有的資金流入和流出均根據全面預算管理要求編制年度和月度資金計劃,并且按照制度要求進行了合理的授權審批,保障資金使用的安全性;②每月撰寫資金分析報告,反映出的重大差異以及資金風險,從業務源頭尋找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進行整改;③融資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進行適度審批,并登記融資臺賬,關注融資規模、資產負債率、資本成本等可能產生債務風險的事項;④銀行賬戶管理符合制度規定,按時對賬,票據、印鑒的保管和使用安全可靠,確保資金相關基礎工作不出紕漏。
2.2 設計各要素關鍵控制點
設計各要素關鍵控制點是對控制活動進行細分,細分控制活動要實現對應的子目標,就要總結作業過程、工作環節中的注意事項,梳理若干控制點,選擇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控制點作為關鍵控制點。選擇關鍵控制點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將各業務的所有控制點按重要性高低排序,最重要的一類可列入關鍵控制點;②針對各個業務環節甄選出的關鍵控制點進行綜合評估,以確定它們能較高程度地保障該環節子目標實現。例如,結合H公司外包業務,分為:①外包計劃;②外包業務申請與審批;③外包業務供應商選擇;④外包合同簽訂;⑤外包業務實施;⑥外包款項支付;⑦外包業務文檔保管,共7個業務環節。外包業務供應商選擇環節的關鍵控制點有兩個:是否建立合格供應商目錄、是否按照采購管理規定采用公開招標或競爭性談判等方式確定供應商。
2.3 核定評價標準
本文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應用指引,參考H公司《內部控制手冊》規定,圍繞內部環境、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三要素,確定內部控制評價標準。標準的制定過程由公司各個部門內業務骨干全程參與,并邀請外部專家進行指導。將評分結果分為“優、良、中、差”4個等級,模塊得分=權重×評分。評價為“優”的,0.8≤評分≤1;評價為“良”的,0.7≤評分<0.8;評價為“中”的,0.6≤評分<0.7;評價為“差”的,0≤評分<0.6。
2.4 確定評價指標
根據內部控制各要素,結合H公司實際業務特點,制定評價指標。評價指標至少要分三級次,第一級次為業務指標,第二級次為業務環節指標,第三級次為控制點指標。每個控制點都要與內部控制的目標進行一一對應,并指出需要檢查的控制文檔,便于識別控制風險。例如,結合H公司銷售與收款業務,分為:①銷售政策管理;②年度銷售計劃;③客戶開發與信用管理;④銷售收入確認;⑤應收賬款管理,共5個二級業務環節指標。應收賬款管理環節的三級控制點指標有4個:是否按月進行應收賬款核對、是否定期進行應收賬款分析、是否配合業務部門進行應收賬款催收、是否對確定不能回收的應收賬款進行核銷。
2.5 合理分配指標權重
合理分配指標權重是評價準備階段的最后一步。根據3個級次的評價指標,分別分配指標權重,業務指標、業務環節指標、控制點指標的權重之和均為100。結合H公司業務特點,將內部環境指標權重設置為10分,控制活動指標權重設置為70分,信息與溝通指標權重設置為20分。內部環境具體要評價的5個要素,組織架構、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社會責任、企業文化每個要素權重設置為2分。控制活動具體要評價的10個要素,采購業務風險最大,權重最高設置為30分,其次是工程項目,權重設置為10分,資金管理風險居中,重要性很強,權重設置為7分,全面預算管理權重設置為6分,固定資產和合同管理分別設置為5分,研究與開發、銷售與收款、業務外包風險較小,權重分別設置為2分,無形資產風險很小且業務量很少,權重設置為1分。信息與溝通具體要評價的3個要素,財務報告是核心,權重設置為10分,內部信息傳遞和信息系統管理權重分別設置為5分。
3 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實施
在評價準備階段完成之后,接下來便是評價實施階段。H公司風險控制部是實施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歸口管理部門,依據內部控制評價標準對內部控制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監督,提出整改建議,并監督落實。集團風險控制部可根據評價工作需求,在集團范圍內選拔若干業務骨干,組建內部控制評價小組,或者委托外部專業機構協助開展內部控制評價工作,其評價的對象是集團本部及所屬分子公司。H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采用“專項評價”和“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專項評價”是集團風險控制部根據需要,在本部部門或所屬公司中選擇評價對象,對部分重要內控模塊的實施情況開展的專項檢查和評價工作,評價結果報決策機構審定。“綜合評價”是H公司風險控制部組織實施的一年一度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結果報決策機構審定后納入公司績效考核體系。評價實施具體包括3個步驟:現場采集數據、計算指標得分和撰寫評價報告。集團風險控制部應至少提前5個工作日,向被檢查部門或公司書面下達內部控制評價通知,說明內控評價的具體說明和注意事項。被檢查部門或公司根據評價小組需要,提供相關資料,安排相關人員和工作場地配合評價。
3.1 現場采集數據
對照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對照關鍵控制點,根據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逐條進行對照檢查。在被評價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評價,綜合運用詢問/訪談、觀察、查閱、抽查、穿行測試等方法,充分收集單位內部控制體系設計和運行是否有效的證據,并且填寫評價工作底稿,將采集樣本留存備查。根據“優、良、中、差”的評價標準,對第三層級的所有控制點指標進行評分。
3.2 計算指標得分
計算指標得分有4個步驟,第一步計算各模塊基礎分值;第二步根據內部控制管理實際情況,對計算而得的基礎分值進行修正;第三步判斷企業是否存在重大內控缺陷;第四步計算最終分值。在計算各模塊基礎分值時,模塊得分=權重×評分。在計算修正分值時,采用加減法,分值在[-3,3],修正原則包括但不限于:①上次內控評價所發現的問題未完成整改,且該問題導致本次評價產生重要缺陷,可考慮扣分;②在內部控制管理方面是否具有管理創新手段,并對其他子公司的提升具有借鑒意義,可加分;③其他情況可根據實際工作進行酌情扣減分。H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得分如表1所示。
3.3 撰寫評價報告
評價實施階段的最后一步是撰寫評價報告。評價報告中至少要包括以下內容:①評價小組的構成;②各項評價指標得分;③扣分項說明;④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水平評價,優勢和缺陷有哪些;⑤有針對性提出改善思路,并初步明確問題責任人,實施步驟和時間進度要求。與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兩種方式相對應,評價報告也分為兩種:“綜合評價報告”和“專項評價報告”。“綜合評價報告”是一年一度的、全面的、用于年度績效考核的報告;“專項評價報告”是針對集團管控重點以及重要業務領域,對所屬公司內部控制相關模塊實施有效性進行專項檢查后形成的報告。對于發現問題和缺陷的部門或分子公司,風險控制部應該據實發出整改通知書,要求限期整改。所有檢查人員對檢查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責任,檢查結果未公布前,評價小組成員、被檢查部門或公司不得透露與檢查結果有關的任何信息。評價完成之后,所有相關的底稿、樣本、報告均應作為專項檔案進行保管,保管期限20年。
4 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應用
內部控制評分結果分為4個區間:評分達到85分至100分的,為優秀;評分達到75分,未達到85分的,為良好;評分達到60分,未達到75分的,為合格;評分未達到60分的,為不合格。H公司內部控制評價結果94.1分,為優秀。內部控制評價得分可以納入H公司整體的績效考核體系,即在年度、半年度對公司主要負責人進行考核的指標體系中,增加內控評價得分這一項指標,并且在內控體系建設和實施初期,建議適當增加指標權重,以提升主要負責人對于內控工作的重視程度。對處于不合格區間的部門或公司,“內部控制執行情況”指標記零分;對處于合格區間的部門或公司,“內部控制執行情況”指標得分為該項指標總分的60%;對處于良好區間的部門或公司,“內部控制執行情況”指標得分為該項指標總分的80%;對處于優秀區間的部門或公司,“內部控制執行情況”指標得分為該項指標總分的100%。除年度績效考核評價外,內部控制評價結果還將成為H公司開展有關管理提升、創先爭優等相關活動的重要參考因素。
【參考文獻】
【1】齊永平.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評價方法探討[J].商場現代化,2022(03):113-115.
【2】沙慧娟.關于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思考[J].質量與市場,2022(17):91-93.
【3】陳漢文,黃軒昊.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邏輯、構建與驗證[J].審計研究,2019(1):55-63.
【4】喬鵬程.企業創新內部控制助力經濟新時代有效性評價研究——基于全國3709份問卷的調查數據[J].當代經濟管理,2021(4):22-32.
【5】許瑜,馮均科.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體系的構建[J].財會月刊,2020(18):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