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珍
開封市人民醫院超聲科,河南 開封 475000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均升高,缺血性腦卒中(AIS)是最常見類型,占70%~80%[1]。AIS又稱腦梗死,如動脈粥樣硬化(AS)、腦血管痙攣等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后引起腦供血動脈狹窄、急性閉塞,使供血緩慢甚至中斷,導致腦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從而出現不同神經功能受損的腦血管疾病[2]。AS 是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時出現的病變情況,被認為是引起AIS的重要原因,其主要病變特征為:頸動脈內膜下脂質沉積,并伴有纖維基質平滑肌細胞增殖,逐步發展為AS 斑塊。多數AS 因不表現臨床癥狀而常被忽視,少部分表現為頭暈、頭痛、短暫或持續性單眼失明[3]。為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可通過血管造影或超聲檢查準確診斷AS,達到早期預防和篩查的目的[4]。本研究旨在探究AIS與AS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開封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經超聲檢查診斷為AIS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42例,女18 例,年齡61~75 歲,平均年齡(64.02±2.65)歲;體 重 指 數(BMI)19.39~24.51 kg/m2,平 均BMI(21.22±2.26)kg/m2。另選取6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1 例,女19 例,年齡62~76 歲,平均年齡(63.12±2.46)歲;BMI 18.24~23.47 kg/m2,平 均BMI(21.68±1.99)kg/m2。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首次發病,具有頭暈頭痛、惡心昏迷、吞咽困難、肢體無力甚至偏癱等AIS 臨床癥狀[5]。(2)符合AIS 診斷標準[6]且發病24 h 內經CT 或MRI 確診。(3)心肝腎功能良好。排除標準:(1)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及嚴重精神疾病。(2)患有惡性腫瘤。(3)存在嚴重肝腎衰竭。(4)伴有嚴重內分泌及代謝疾病。(5)患有其他血栓性疾病。
1.3.1 超聲檢查[7]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日立HI VISION Avius L)進行檢查,受檢者取仰臥位,頭偏向檢查對側暴露側頸部,探頭置于頸部逐漸向頭側移動作橫向探測,利用超聲圖像顯示觀察血管內膜光滑程度及是否存在粥樣硬化斑塊,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并計算狹窄程度。將探頭從頸根部沿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分別作縱向探查,逐段觀察斑塊位置形態、表面及內部情況,測量內中膜厚度及斑塊大小,分析斑塊的穩定性。
1.3.2 統計可能導致AIS 的臨床資料 包括兩組受試者性別、年齡、BMI、觀察入院24 h內體溫、糖尿病史、高血壓史、吸煙史、飲酒史、頸動脈斑塊、頸動脈狹窄情況。
1.3.3 logistic 回歸分析法賦值 對可能導致AIS 的相關因素進行賦值:性別(女=0、男=1)、入院24 h 內體溫≥37.3 ℃、糖尿病史、高血壓史、吸煙史、飲酒史、頸動脈斑塊、中重度頸動脈狹窄(無=0、有=1),以年齡、BMI為連續變量,并以上述相關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發生AIS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1)觀察兩組受試者頸動脈超聲影像學特征及檢測結果。AS 診斷標準[8]:頸動脈血管中膜內出現局部增厚(IMT≥1.00 mm)或斑塊已形成(IMT≥1.5 mm 并向血管內隆起)則為AS。頸動脈狹窄程度[9]:狹窄程度<50%為輕度;狹窄程度≥50%且<70%為中度;狹窄程度≥70%為重度。狹窄程度(%)=(1-狹窄部最小內徑/血管正常內徑)×100%。根據斑塊形態及回聲特點將頸動脈斑塊分為穩定斑塊和不穩定斑塊[10]。穩定斑塊:斑塊表面光滑,斑塊回聲增強或表現為中等偏強的勻質型回聲;不穩定斑塊:斑塊表面向管腔內凸出,或斑塊出血,出現潰瘍或脫落,回聲特點為混合型回聲或低回聲。(2)兩組受試者可能影響AIS的單因素分析。(3)導致AIS的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4)AIS與AS相關性。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對可疑因素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Pearson法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超聲結果顯示,檢出斑塊多位于頸動脈分叉處,并且強回聲、混合性回聲、低回聲斑塊信號均出現。觀察組檢出斑塊聲像圖多表現為強回聲,對照組多為中等增強或偏低。觀察組60 例患者經超聲檢測診出有AS 斑塊形成患者例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檢出9 例共11 處AS 斑塊均為穩定斑塊,觀察組檢出54 例患者共151處AS斑塊,其中穩定斑塊54處(35.76%),不穩定斑塊97處(64.24%),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檢測出中重度頸動脈狹窄者比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頸動脈超聲影像學特征及檢測結果 例(%)
兩組受試者性別構成比、年齡、體重指數、入院24 h內體溫、吸煙史、飲酒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糖尿病史、高血壓史、頸動脈斑塊、中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構成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受試者可能影響AIS單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史、高血壓史、頸動脈斑塊、中重度頸動脈狹窄均是導致AIS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導致AIS的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經Pearson 相關性分析,AS 水平與AIS 呈正相關(r=0.710,P<0.001)。
目前,臨床對AIS的發病機制觀點尚不統一,但AS是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一結論已被廣泛認可[11]。本研究結果顯示,AS引起AIS的機制可能有以下幾點:(1)血管壁上附著的粥樣斑塊不斷增大或硬化阻塞血管,導致血管腔進行性狹窄;(2)發生狹窄的頸動脈供血量減少,無法滿足大腦需要,造成分水嶺區低灌注性梗死;(3)不穩定斑塊破裂、脫落,堵塞遠端血管。
血管病變診斷的“金標準”是血管造影,但因其有創性且費用昂貴,臨床應用率不高[12]。本研究采用超聲影像學方法對AIS患者AS斑塊進行檢查,能較高鑒別斑塊的穩定性,反應斑塊成分,有無痛、無創、便捷經濟等優點。有研究[13]根據斑塊內部回波性特點將其分為兩類,一類因斑塊內存在出血、脂質、蛋白質沉淀等,回聲強度高低不等,為非均質性;這類斑塊容易破裂出血,與臨床癥狀及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另一類主要構成為纖維組織,這類斑塊比較穩定,斑塊內回聲強度均等,為均質性斑塊。近年有研究[14]認為,大多數AIS 由AS 斑塊脫落引起,只有很少部分是低灌注導致。本研究結果顯示,不穩定斑塊可能是AIS發生的原因,可能因為其不穩定性造成斑塊脫落形成血栓,引起AIS發生。超聲檢查還可反應血管狹窄程度,通過彩色多普勒血流信號表現,頸動脈重度狹窄者管腔內無血流信號;中度狹窄者狹窄處、狹窄后呈現有色彩的血流信號;無明顯湍流則為輕度狹窄。有研究[15]顯示,通過超聲檢查觀察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制定干預措施可降低50%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例數高于對照組,提示頸動脈狹窄程度是腦卒中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可知,糖尿病、高血壓、頸動脈斑塊、頸動脈狹窄程度≥50%是出現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有調查顯示[16],糖尿病患者發生腦卒中的概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4 倍,糖代謝異常增加大血管病變風險,而腦卒中患者常伴有糖代謝異常,所以糖尿病患者易發生AIS。有研究[17]顯示,長期患有高血壓,導致患者腦血流自動調節閾值上移,當血壓下降,患者腦血流量下降導致腦缺血區血流灌注改變,增加缺血范圍,引起AIS。高血壓患者血腦屏障完整性被損害,誘發腦局部血流降低,造成出血、壞死、腦水腫等情況,在AIS早期控制血壓、改善腦灌注可減少其發生發展。本研究結果還發現,AS 水平與AIS呈正相關,提示AS斑塊參與AIS發病,AS斑塊的大小、數量、形狀、成分均可使血管腔出現不同程度狹窄,引起患者出現AIS。
綜上所訴,AS斑塊是AIS發生的危險因素,并與其呈正相關,通過超聲影像學檢查可獲得質量較高AS 硬化斑塊圖像,在AIS診斷和篩查中有較高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