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巍 邱舒杰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少林武術把武僧習武修行與佛教的禪宗思想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武術中獨具一格的重要流派之一。[1]以少林為題材的武俠電影,多以展現腳拳功夫,融入其少林寺的歷史與民間傳說,凸顯以少林武術為代表的中華武術樣貌,形成了百年華語電影長廊中獨具特色的靚麗風景。[2]不僅促進了華語電影事業的發展,也對傳播中華武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最具代表性,當年在內地創下了一張電影票僅一角錢的上億票房紀錄,且在國內外影壇掀起了一股中華武術熱潮。
喬治·J.E.格雷西亞提到:“一個文本就是一組用作符號的實體,這些符號在一定的語境中被作者選擇、排列并賦予某種意向,以此向讀者傳達某種特定的意義”。[3]少林主題電影通常以少林武術和俠義精神為基本元素,融入佛教禪宗思想,將禪武文化進行大眾文本的詮釋與轉換,是具有“禪武合一”特定主題標識的武俠類影片。陳墨認為:所謂“武俠電影”,即有武有俠的電影,[4]而武俠電影中“武”的元素,構成了武打的符號實體;動作導演董瑋認為:“‘武打’是必備元素,‘為什么打’才是戲劇的張力,也是敘事文本賦予‘武打’的特定意義。”[5]
縱覽《少林三十六房》《少林木人巷》《少林寺》《南北少林》《新少林五祖》《新少林寺》等少林系列電影,大多是以“復仇”為引線,串聯故事的發展,通過“習武”來解決個人、門派及家國恩怨,在禪宗教化度人的思想影響下,最終或“善惡終有報”式的以武止惡,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式的自我救贖,或“舍己從人”式的度化他人。如,影片《少林木人巷》中,成龍飾演的小啞巴為報殺父之仇留在少林寺,在少林寺習武期間受到禪宗思想的凈化,本想給仇人改過自新的機會,但仇人不知悔改,最終惡有惡報,小啞巴最后也皈依佛門;再如,影片《少林寺》,首先通過影像傳達“善惡有報”的佛教理念,再講述覺遠接受了佛門十戒,詮釋禪武“戒殺護生”的本質,最后通過暮鼓晨鐘及覺遠在“花開花落、四季輪回”中的習武影像,傳達出“禪意與禪機”。[6]又如,《新少林寺》講述了軍閥侯杰在遭遇兄弟背叛妻離子散的痛苦之后遁入空門,經歷了“以武修禪、禪武合一”的修行,最終大徹大悟,與僧人們一起保護戰火中的災民及少林寺,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感化曹蠻。
在華語功夫電影近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兩岸三地共拍創了百余部少林題材電影。早在20 世紀20 年代的影片《火燒紅蓮寺》中,便出現了“少林”的身影,但有學者認為這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少林主題電影。有的學者認為真正的少林電影應具備以下三大特點中的兩項:(1)以少林寺為故事背景;(2)表現名冠“少林”的中華武術;(3)將少林的宗師、弟子、傳人等角色作為劇中的主人公。[7]據此,少林主題電影的開端被認為是1950 年胡鵬導演的《火燒少林寺》,同時期的《少林七俠五探峨眉山》(1950)、《少林五大奇俠》(1951)等影片也相繼問世,但是在20 世紀50年代中后期,少林主題電影的創作勢頭逐漸被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所取代。
20 世紀70 年代,隨著張徹導演的《方世玉與洪熙官》(1974)和《少林子弟》(1974)走紅,掀起了少林主題電影的創作熱潮。同時期還先后上映了《黃飛鴻少林拳》(1974)、《少林五祖》(1974)、《少林和尚》(1974)、《少林搭棚大師》(1974)、《少林門》(1976)、《少林木人巷》(1976)、《少林十八銅人》(1976)、《少林寺》(1976)、《少林三十六房》(1978)、《南少林與北少林》(1978)等大量少林主題電影。,20 世紀80 年代開啟了兩岸電影合作的新時代,1982 年由張鑫炎導演的《少林寺》上映后萬人空巷,在當年內地創下了一張電影票僅一角錢的上億票房紀錄,推動了少林主題電影邁向巔峰時代,同時在國內外影壇掀起了一股中華武術熱潮。同時期還上映了《少林與武當》(1983)、《少林小子》(1983)、《少林寺弟子》(1983)、《木棉袈裟》(1985)、《少林俗家弟子》(1985)、《南北少林》(1986)、《少林童子功》(1986)、《少林海燈大師》(1988)等大量少林經典影片。
20 世紀90 年代初雖延續著80 年代的創作浪潮,先后拍攝了《少林龍小子》(1992)、《達摩祖師傳》(1993)、《新少林五祖》(1994)、《洪熙官》(1994)、《龍在少林》(1995)、《少林十八小銅人》(1995)等多部少林主題電影,但與80 年代的巔峰時期相比,無論是影片數量還是影響力均呈現式微之態。
進入21 世紀,中國電影跨入大片時代,古裝武俠、玄幻特效、動作喜劇、時裝槍戰、軍事動作等多種類型迭出,少林主題電影受到了沖擊與冷落,這期間盡管仍有少林電影的蹤影,如《少林足球》(2001)、《七小羅漢》(2010)、《新少林寺》(2011)等,但由于影片數量與影響力遠不如從前,所以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2011 年上映的《新少林寺》,該片采用了商業大片的創作模式,雖在當時引起了一定反響,但仍未能挽回少林主題電影落幕的結局。
武術冷兵器在少林系列電影中既是一種打斗道具,又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表意符號,在影片武打場景和敘事情節中占有重要地位。武術常言的 “十八般兵器”即“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錘”,其“十八般兵器”也僅是對武術兵器的一種統稱,而歷史中的武術兵器遠不止這十八般。少林武術是中華武術體系中最龐大的流派,自古云“天下武功出少林”,其中常見的少林武術兵器也是琳瑯滿目,如,刀、槍、劍、棍、梅花拐、九節鞭、流星錘、瘋魔棍、哨子棍、三節棍、達魔杖、月牙鏟等,這些兵器大多在少林系列電影中得以呈現。如影片《少林三十六房》和《少林寺》除了被譽為是少林武術的教科片,還被認為是展示武術兵器的百科全書,片中出現了槍、劍、長刀、短刀、彎刀、雙刀、長棍、短棒、三節棍、鐵鏟、牧羊鞭、九節鞭等兵器,在豐富武打視效奇觀的同時,還演繹出不同兵器技法的武學則理。這其中“棍棒”作為“百兵之首”歷史悠久,既是原始社會中的主要生產工具,也是少林系列電影中最常見的武術兵器,諸如,“十三武僧救唐王”時用的就是棍,故有“少林十三棍僧”之說。分析“少林尚棍”的原因:其一,棍作為勞動工具,易得易用,又與掃帚和扁擔等極為相似,便于武僧在日常勞作中研悟棍法;其二,俗話說“棍掃一大片”,說明它的攻擊范圍較大,同時棍作為無刃兵器,雖能致傷但不易致死,這與佛教“慈悲為懷”的思想相吻合,所以更適宜佛門弟子使用,這也反襯出使用暗器、毒鏢和鬼爪等陰毒兵器的反派之惡;其三,佛教禪宗中有頓悟的“棒喝”之說,這也使棍棒在佛教禪宗中具有特殊的標識寓意,此外影片中還常見佛珠、禪杖和月牙鏟等具有禪宗意喻的兵器。因此,少林武術兵器在標識“名門正派”器物符號的同時,往往也承載著佛教的禪宗寓意。
少林武術還注重將“禪修”與“武修”融入生活,即“隨時隨地修行”,這使得少林武術除了包含常規的武術兵器外,還將生活器具延展,其中如,板凳、掃帚、水桶等非常規兵器,這些在影片中也都有所展示。如,影片《新少林寺》中成龍飾演的悟道是一個做飯的廚子,雖然沒有學過兵器技法,但在士兵與小和尚們發生沖突時,他把做飯工具作為武器以一敵多。經典少林系列電影中的武術兵器列舉(見表1)。

表1 經典少林系列電影中的武器例舉
在少林主題電影中,少林武技的展示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它既是推動劇情的敘事高潮,也是視效奇觀的觀影高潮,[8]并以此滿足人們對“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甲天下”的期待與想象。

表2 經典少林系列電影中的武技呈現
3.2.1 武技哲理
中華武術的獨特魅力不僅在于外在的格斗技法,更是融合了“儒、釋、道”及“中醫、兵法、美學、哲學”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其哲理孕育了武技的形成與發展。如,武術講“陰陽”“剛柔”“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等,追求武者內在的“精、氣、神”與外在的“手、眼、身、法、步”相統一,進而達到“形神兼備”之狀,并以形喻勢,通過自然事物中的形態來意喻武技運動中的內在規律,如,“靜如岳、動如濤、重如鐵、輕如葉、快如風、緩如鷹”等;武僧在習練功法時,也常把自身作為整體來訓練,而不只重視人體的某一部位,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哲學思想。
3.2.2 武技寓意
少林武技除了滲透東方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也和佛教的禪宗意喻相融合。如:少林武技中的羅漢撞鐘、韋陀獻杵、羅漢擔柴、金剛闖陣、金剛觀海、觀音叩佛祖、童子拜佛、金佛護心、觀音掌等;一些拳種更直接以佛教用語冠名,如:少林羅漢拳、羅漢十八手、少林金剛拳、大力金剛掌、十八羅漢陣等。在佛教文化中,“羅漢”象征了斷絕嗜欲、解脫煩惱,“金剛”象征了力量與勇猛,少林拳將其作為拳法名稱,由此框定了拳種的文化內涵和技法象征。這些在影片中也多有表現,如,影片《少林木人巷》中描述的十八羅漢陣抵御惡人,《太極張三豐》中描述的大力金剛掌與羅漢棍陣等。
3.2.3 以武修禪
少林武術講求“以武修禪、禪武合一”,具體表現為禪武修行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禪修的開始階段,即“看山是山”,如,“念佛、拜佛、持咒或打坐,從妄念到集中”。該階段是也武修的入門,訓練腰、腿、樁等基本功,并逐漸把散亂之氣匯集于丹田,主要使武者去拙力,增剛勁,塑形體,變矯健。第二階段是“看山不是山”,使修行者參透事物的表象和本質。
武修時注重“氣”的修煉,要求排除干擾和雜念,心如明鏡,以氣催力,以意領氣,磨煉心意。第三階段是“看山還是山”,既不執著“一”和“多”,更把“無”也放下,做到“心中有禪、以禪入心”,超脫外物,以智慧心、清凈心廣度眾生。武修時要除卻一切繁雜的招式,洗盡鉛華返璞歸真,使武者領悟無我的境界。[9]此外,少林武術還把功法習練融入生活勞動,并以此作為修行的基礎,如:提缸、砍柴、挑水等。提缸、砍柴運之于臂,挑水除運之于臂還運之于腳,貫穿上下二脈,增強臂力與腳力;站樁、走樁、跑樁則增加穩定性和靈活性。[10]此外,在枯燥乏味的動作重復中,在身體極度疲憊的狀態下磨煉武者的恒心和毅力,從而達到“以武修禪”的目的。在眾多少林主題電影中均可見武僧提缸、砍柴、挑水練功的經典橋段,表現“以武修禪”敘事主題的同時,傳遞少林武術的別樣風采。
傳統武術大多是以血緣或師承為關系紐帶延續著門派的正統,“無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思想觀念促成了門規戒律的產生,幾乎每個門派都有各自的“門規戒律”,如:內家拳的“五不傳”、道家的“八戒律”、少林的“十誡約”等。

表3 經典少林系列電影中的武規呈現
少林是武林正派,要求弟子為人處世必須行的端、做得正,不能有半點不軌。佛教也將清規戒律視為禪宗根本,所謂“無戒不為禪,無律不成宗”。在《佛教持誦必要》中提到“五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11]在佛教“五戒律”的基礎上,針對少林武僧又形成了“十禁約”,即禁叛師、禁異思、禁妄言、禁浮藝、禁盜竊、禁狂斗、禁違戒、禁抗詔、禁欺弱、禁酒淫,以此來約束武僧的行為規范。這些在少林主題電影中也多有表現。
如影片《少林木人巷》中黃正利飾演的法愚因斗毆犯了殺戒被關進地牢終身不得出寺。影片《少林寺》中覺遠剃度時被主持問道“十誡汝能持否”“師兄弟合力抓青蛙被師父罵”“僧人一起偷吃狗肉”,影片《南北少林》中智明偷偷把蛇肉夾到饅頭里給師兄弟們補身體等橋段,都反映了少林戒律及武僧們的違戒行為。在《少林三十六房》中還提到“少林武功密不外傳”“寺外不準練功”“少林武功用于自衛”等,這些反映了“十禁約”中的“宜深體佛門悲憫之懷,縱于技術精嫻,只可備以自衛,切戒逞血氣之私,有好勇斗狠之舉,犯者與違反清規同罪”以及“凡俗家子弟,不可輕以武技相授,以免貽害于世,違佛門之本旨”等。此外,在少林武規中還強調“八打八不打”,其“八打”之部位都是能有效控制對手且不致造成嚴重傷害的,而“八不打”之部位則都是致命的要害。[12]如,在影片《少林木人巷》中,成龍飾演的小啞巴被傳授蛇翼八步調理其心性時就提到少林武術的“八打八不打”,其中詮釋了少林武術中所滲透的佛教禪宗思想。
武術中常言“學藝先識禮,習武先明德”,可見識武禮的重要性,而且識武禮不僅要先行于習武技,更要貫穿習武的全過程,彰顯著武者的道德觀與行為規范。少林武禮多體現在武僧遇人、遇事時常用的“合十禮”“單掌禮”及“少林抱拳禮”。其“合十禮”是雙掌合十,掌心相對,寓意掌心、人心及佛心的融會,通常在佛教問訊(平時打招呼)或重要場合時使用,如,影片《少林寺》中李連杰飾演的覺遠在剃度時,被主持問能否做到十誡時,主持和覺遠皆行合十禮,以表示對剃度出家和佛主的虔誠。“單掌禮”通常是在手持器械或手拿佛珠等器物時使用,如,影片《少林三十六房》中劉家輝飾演的三德和尚在和另一名主持比武時,雙方皆持器械,故而行“單掌禮”。而“少林抱拳禮”則是由“合十禮”發展而來,由武術的基本手型一拳一掌所構成,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團結互重等。如,影片《南北少林》中李連杰飾演的智明在寺外見自己的徒弟時,由于徒弟是俗家弟子,故而見師父時行的是“少林抱拳禮”;于海飾演的釋忍大師在抓偷跑下山的智明時,遇到南少林俗家弟子司馬燕和趙威,手持少林棍時行的是“單掌禮”,而司馬燕和趙威行的是“少林抱拳禮”。而現代武術中慣用的抱拳禮是由中國傳統“作揖禮”和“少林拳抱拳禮”加以提煉、規范、統一所形成的,并賦予了新的含意,成為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武禮。[13]從上述佛教的“合十禮”到“單掌禮”再到“少林抱拳禮”以及現在統一的武術抱拳禮,可見佛教禮法、少林拳禮及中華武禮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表4 經典少林系列電影中的武禮呈現
武德,即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所形成的規范武者傳武、習武、用武的道德觀念,主要體現在傳武的倫理觀念、習武的意志品質及用武的道義精神。[14]少林武德是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融合佛教“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等思想所形成的獨具門派特色的道德觀念體系,這一道德觀念體系在大量少林電影中得以彰顯。

表5 經典少林系列電影中的武德詮釋
傳武的倫理觀念是以“孝悌”“誠敬”為核心的道德倫理規范。“孝悌”是在以血緣或師承為關系紐帶中表現為“尊師重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兄弟之間“敦厚和睦”等;“誠敬”表現為恭敬謙和、誠信守諾。在《少林戒約》和《少林拳術秘訣》中提到“尊師重道,孝梯為先”“平日對師長,宜敬謹將事,勿得有違抗及傲慢之行為”“對待儕輩,須和順溫良,誠信毋欺,不得恃強凌弱”。[15]這些在少林系列電影中也多有表現,如,影片《少林木人巷》中成龍飾演的小啞巴,待人恭敬謙和、誠實守信,師兄弟間友愛和睦,在得知教自己武功的法愚是自己的殺父仇人時,還念及他的傳武師恩。在影片《新少林五祖》中李連杰飾演的洪熙官答應護送背上有藏寶圖的少林五祖到天地會,雖一路遭遇追殺,但仍信守諾言,攜子護送。
習武的意志品質體現在武者通過身體力行、刻苦習練提高武技,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從而達到人格的完善。武術界常言“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習武者還需“三腫三消”的歷練及“三伏三九”的磨煉,可見“意志”是對武者吃苦耐勞、體膚磨礪的品質要求。如,影片《少林三十六房》中劉家輝飾演的三德在少林寺經過幾年勤學苦練,從眼、耳、頭、拳、腳到輕功、臂力等三十五房的武功訓練,才成為武藝高強的武僧。影片《少林寺》通過李連杰飾演的覺遠在“花開花落、四季輪回”中習武鏡像的轉換,以及他手中武術兵器的變換,傳達了習武需要吃苦耐勞、意志堅定的道德品質。用武的道義精神主要指武者所秉承的道義與責任,如,人們常說的俠義精神,包括“匡扶正義、替天行道、行俠仗義、鋤強扶弱、除暴安良、重信守諾、精忠報國、救世安邦”等。[16]劉若愚在《中國之俠》中對俠義精神的評價是:“俠”,敢于用武力實現正義,濟貧扶難。他們的動機往往是利他的,敢于為了原則而死,并認為“俠是一些意志堅強、恪守信義,愿為信念出生入死的人”。[17]如,影片《少林寺》和《南北少林》中主人公路見不平挺身而出、見義勇為,奉行懲惡揚善、堅守正義的道德觀念。影片《新少林寺》中通過吳京飾演的凈能帶領師兄弟與劉德華飾演的軍閥侯杰對抗,救助戰火中的百姓;以及劉德華飾演的侯杰皈依佛門后用生命感化惡人;又如,于海飾演的方丈為了大義不惜己命,既體現了“匡扶正義、鋤強扶弱”的俠義精神與“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佛教思想,又詮釋了“救世安邦、為國為民”的武德至高境界。
少林主題電影植根于中華武術文化和佛教禪宗思想,是獨具特定標識的武俠類型片,將精彩的少林故事融入武器、武技、武規、武禮和武德的影像表達之中,是少林武術乃至中華武術走向世界的媒介窗口。縱覽少林系列電影數十年間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先后經歷了萌芽與初探時期、發展與鼎盛時期、式微與落幕時期,自2011年《新少林寺》上映后少林主題電影再難覓蹤影。2019 年7 月18 日“國家體育總局等十四部委關于印發《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 年)》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武術影視等為主要內容的產業體系”,在國家政策的號召與引領下,在民族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昔日“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甲天下”,中華武術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必將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