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針針 姚 丹
1.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工作部,遼寧 沈陽 110102;
2.沈陽體育學院武術與舞蹈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過程中,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對職業技術人才的教育不僅在于社會企業,職業教育更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2]從《意見》中能夠明確看出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體現出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而在諸多職業教育層次中,高等職業教育擔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征程培育高素質、強技術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責任。“孔融讓梨、程門立雪、蘇武牧羊”的典故透露著團結友愛、尊敬師長、忠貞愛國的民族精神,對人的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技能層面,更要對其思想進行教育,使其品行端正,能為國所用。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堅持“教育本位”,無論其人才培養目標的類型和規格怎樣變化,培養身心和諧發展且飽含“人文性”的人是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的應有之義。[3]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以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為載體,將中華民族精神傳授給高職院校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夠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培育高質量職業技術人才。
本研究以民族傳統體育在高職教育中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為研究對象,選取遼寧醫藥職業學院等職業院校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以“民族傳統體育”“高職教育”“中華民族精神”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檢索相關文獻,并對文獻進行整理,為本研究提供借鑒。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設計《民族傳統體育在高職教育中培育中華民族精神調查問卷》,對高職學校學生進行發放,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發放問卷682份,回收682 份,有效682 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為本研究的撰寫提供數據支撐。
1.2.3 數理統計法
對所獲得的數據運用Excel 軟件進行統計,為本研究數據的整理提供工具方法。
1.2.4 邏輯分析法對所收集的文獻、資料、數據,通過類比、分析、綜合、歸納和整理,從而得出相關結論和建議。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富人民精神世界”,中華民族精神即為“精神世界”的核心內容。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擁有足夠的精神氣節與文化自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人才為目標,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樹立其堅定的理想信念與崇高的價值追求,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與艱苦奮斗精神,培育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高精尖的技術人才。[4]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需要當代人樹立好正確的需求觀與利益觀,在人們的物質需要被滿足的條件下,構筑人民生活的精神家園,確保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基礎,公民良好的思想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良好的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人民生活精神家園與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提高中國人民的思想境界,需要全國人民努力奮斗、同心同德,而要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就要靠中華民族精神。因而,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現實的迫切需要。[5]崇高的事業需要崇高的精神,高職院校學生將來會在其工作的行業、領域內起到重要作用,要培養其艱苦創業、團結奮進的敬業奉獻精神,就需要對其進行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
2021 年1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職業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展現了國家、政府對高職教育中德育培養的重視。在高職教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高職階段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21 周歲之間,從學生的發展規律來看,此階段是其成長成才的關鍵階段,學生思想活躍,并且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相比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而言,高職學生存在文化知識儲備薄弱、價值觀尚不成熟等問題。德育貫穿于教育的各個階段,對高職學生進行中華民族精神培育,能夠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強其民族責任感與使命感,從而激發其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知識與技術能力,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3.1.1 外部形勢:國家迫切需求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
在高職教育中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國家社會的迫切需要,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型為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高技術水平的專業化人才,更需要高職學生樹立愛國和敬業精神。由于薪資待遇等問題,許多高職人才選擇出國工作,導致國家出現技術人才流失的現象,為了減少此類情況出現,對高職學生進行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以其巨大的影響力與感召力,激發高職學生愛國熱情,為促進我國經濟穩步轉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3.1.2 內部形勢:高職院校急需提高學生的精神涵養
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所招收的學生素質有所下降,這種素質不僅表現在基礎知識上,更體現為學生品德和修養等方面。[6]部分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差,在家庭、班級中責任感不強,思想品德尚有待提升,甚至對人生價值模糊不清,種種因素導致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出現職業倦怠、缺乏奮斗、追求安逸等情況,既不利于個人職業發展,又不利于社會進步。此類現象的出現,預示著高職院校需要增強對學生精神涵養的培育。
目前,在高職教育中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需要完成的任務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政治素質,提高學生的政治信仰,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人力資源。其次,培育學生良好品格。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品格從內而言是一個人的尊嚴,對外來說是懂得尊重,學生只有養成良好的品格,才能在正確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價值。最后,培養學生個體全面發展。學生的個人發展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礎,在未來職業道路發展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更應具備深厚社會交往能力、抗壓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興,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支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歷史悠久,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民族精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十分崇尚民族氣節和堅貞不屈的品質,表現出極強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賽馬、摔跤、拔河、龍舟競渡等競技活動中,人們頑強拼搏、不怕強敵、勇往直前,體現出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再如,太極拳講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身體與精神的和諧統一,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和諧精神。[7]
中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體現,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首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中之重,就個人而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愛國”,在高職教育中開展“愛國”教育,可以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其次,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之一,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進取精神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中國與世界各方展開激烈競爭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揚這種民族精神以振奮民族斗志。第三,以和諧精神為價值取向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理想追求,在高職教育中培育和諧精神,教育學生用和諧的方式處理利益關系和各種矛盾,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最后,崇禮尚德是中華民族延續五千年至今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明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高職教育中培育學生崇禮尚德精神,培養學生崇禮明德的意識,可以促進社會良好風貌形成。
民族傳統體育中的武術作為我國國術,千百年傳承下來,蘊載著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內涵,加強武術的歷史教育,可強化高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武術的發展史中,出現很多杰出的英雄人物,他們的事跡值得每一位國人學習,比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為了使他時刻懷揣愛國之情,其母在其背上刻下“精忠報國”四個字,保家衛國征戰沙場,成為逆境中的中流砥柱。[8]加強武術技術的學習,能培養高職學生的進取精神,武術內容豐富多樣,運動形式千變萬化,其練習強調內外俱練,古語云“外練一口氣,內練筋骨皮”,武術技術的學習不僅可以使練習者掌握攻防技能、鍛煉強健體魄,更能培養一種向上的、立志有所作為的精神狀態,提高決心和魄力,這是武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諧思想為武術的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加強武術文化教育、培養高職學生和諧精神,主要體現為武德教育,在武術習練時強調厚德載物、立身正直、以禮待人,提倡尊師重教、匡扶正義、言信行果,對高職學生進行武德教育,可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其崇禮尚德精神。
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共有977 項,其中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現有676 項,漢族傳統體育項目301 項,包含了武術、摔跤、高腳競速、搶花炮、賽馬、拔河和馬球等,數量眾多,種類豐富。[9]通過對所調查高職院校走訪調查發現,高職院校民族傳統體育開設項目主要有:太極拳、武術、摔跤等,總體來看,目前高職院校開設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種類較少。
由表1 可知,高職學生對本校民族傳統體育開設項目滿意的人數為163 人,占比為23.90%;一般的人數為251 人,占比為36.80%,不滿意的人數為268 人,占比為39.30%。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有半數以上學生未選擇滿意選項,表示高職學生對本校民族傳統體育開設項目滿意度不高。
由表2 可知,高職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了解的人數有391 人,占比為57.33%;一般了解的人數有276 人,占比為40.47%;不了解的人數有15 人,占比為2.20%。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程度不高,有近半數的學生表現為一般了解或不了解民族傳統體育。

表2 高職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了解情況(n=682)
由表3 可知,高職學生認為民族傳統體育能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人數有639 人,占比為93.70%;認為不能的人數有7 人,占比為1.02%;不確定的人數為36人,占比為5.28%。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絕大部分高職學生認為通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能夠培育學生中華民族精神。高職學生認為學校所開設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較好培育學生中華民族精神的人數有318 人,占比為46.63%;認為一般的人數有342 人,占比為50.15%;認為較差培育的人數有22 人,占比為3.22%。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半數以上學生認為學校所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能夠較好培育學生中華民族精神。

表3 高職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是否能培育學生中華民族精神的認知情況(n=682)
6.1.1 高職學校民族傳統體育開設項目與學生需求不匹配
本研究調查的高職院校民族傳統體育開設項目只有太極拳、長拳和摔跤等,項目種類較少,學生對學校開設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的滿意度不高。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是一種運動形式,更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民族精神,多種類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和學習民族傳統體育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提供前提條件。
6.1.2 高職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度待提升
民族傳統體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本身具有“民族性”和“傳統性”,不僅承載著優秀的中華體育文化,更承載著人類體育文明,但研究顯示,高職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度有待提升,研究顯示,有近半數的高職學生一般了解或不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離不開教育,以教育為手段進行傳播,可加快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步伐,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了解程度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增強學生的了解程度,才有可能深入探索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與價值,進而促進學生身心良好發展,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廣泛傳播。
6.1.3 民族傳統體育在高職教育中培育學生中華民族精神需增強
研究發現,絕大部分高職學生認為通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能夠培育學生中華民族精神,但卻不能完全培育學生中華民族精神,從中反映出民族傳統體育在高職教育中培育學生中華民族精神需增強。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高職學生需要中華民族精神來完善自身價值觀,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民族傳統體育中蘊含豐富的中華民族精神,通過民族傳統體育向高職學生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可滿足其健康成長的內在需求。
6.2.1 民族傳統體育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導致開設項目種類較少
學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力量薄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相關教師數量較少;第二是體育教師專業素質、專業水平有限,部分學校太極拳、武術項目的教學并非由專業武術教師擔任。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校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可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在經濟轉型的新時代,國家越來越需要具有民族情懷的高質量專業化人才,這就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深厚的、專業的民族文化知識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師,能更深入地剖析民族傳統體育內涵,在課堂中培育學生中華民族精神。
6.2.2 教師教育手段與教育方式單一導致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認知度不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使用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至關重要。高職學校武術教師總體教學方式以“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聯系-教師指導動作-學生量化訓練”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為主,教師單向輸出,師生之間缺乏互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由此可見,改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迫在眉睫。
6.2.3 教師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內在精神價值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民族精神培育程度不強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重視技術教學而忽視課程理論內涵的講授。例如,體育教師在太極拳授課過程中,教師注重套路教學,主抓學生的技術,而忽視對學生武德、重禮、守信等精神的培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教師承擔著為國家培育高素質、強技能的專業化人才,武術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也要著重培育學生的內在涵養和素質,為新時代培養國家需要的現代化人才。
7.1.1 推動體育院校學生進入高職學校實習
體育院校中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具有二級運動員或二級以上等級證書,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時間較長,擁有較高的技術與理論水平,了解民族傳統體育中蘊含的內在價值與民族精神。體育院校學生進入高職院校進行實習,不僅對高職學生進行技能的傳授,更會在授課過程中講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對高職學生中華民族精神進行培育。
7.1.2 組織體育院校與高職院校聯合的技能、理論教學比賽
通過教學比賽,激發高職體育教師動力,促使教師打破傳統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嘗試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突破固性思維,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體育院校力量,組織體育院校與高職院校聯合的體育技能、理論的教學比賽,能夠培養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興趣。
7.1.3 高職體育教師進入體育院校參加培訓
為更好地激起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對民族傳統體育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視,需要對高職體育教師進行培訓。體育院校中開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具有深厚的師資力量,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進入體育院校參加培訓,與體育院校中專業民族傳統體育教師進行交流,可在提高其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與理論素養的基礎上,提高其中華民族精神重要性的認識,為后續在課堂中更好的培育學生中華民族精神奠定基礎。
7.2.1 邀請民族傳統體育民間團體為高職學生授課
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民間的民族傳統體育團體為學生展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動作、講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知識。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通過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主體的民間團體世代相傳,擁有著濃厚的民族傳統體育風味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將民族傳統體育中的民族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邀請民間團體為高職學生授課,使學生體會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外形與內涵,激發其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培育學生的中華民族精神,以解決高職院校師資不足的問題。
7.2.2 邀請民族傳統體育民間團體對高職教師培訓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富含趣味性,很多項目類似于游戲,由于種類頗多,且具有傳承性,教師需參加系統的理論與技能培訓才稍能掌握項目特點與動作要領。高職體育教師將游戲性的民族教學項目編進教案,制作新的教學設計,使課堂具有更強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情景,可有效改善教師教育手段與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
7.2.3 推進高職教師參加傳統體育類的社會實踐
學校組織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步入社會、深入民間,體會原汁原味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類項目盛行于民間,通過項目活動可增強各民族間的互動交流,增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高職體育教師深入民間,可以切身感受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進而體會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在價值與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更好地培育學生中華民族精神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