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潤之,王振海,孔世奇,楊 銘,王 浩,侯 乾,張芳粟
(邢臺市人民醫院神經外三科,河北 邢臺 054000)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神經性疼痛,癥狀表現為劇烈、短暫的電擊樣疼痛,通常局限在面部的一個或幾個區域,疼痛發作時常伴有面部肌肉痙攣、眼瞼痙攣等癥狀,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困擾[1]。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射頻治療等,但長期使用藥物可能會出現依賴性和副作用,射頻治療的療效也不盡如人意。因此,手術治療成為一種重要的選擇[2]。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是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其通過減小三叉神經根附近血管的壓力來消除相關癥狀。手術時需要用顯微鏡觀察手術區域,操作難度較大。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是一種新興的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手術方法,相較于傳統的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在手術效果和術后恢復方面具有許多優勢。首先,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采用微型內窺鏡技術,手術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術后疼痛緩解率高,并發癥發生率低[3]。傳統顯微鏡手術術區盲區多,容易遺漏責任血管,容易引發手術相關并發癥,如感染、出血、神經功能障礙等。其次,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具有高清晰度的視野,可以更加準確地定位病變部位,避免誤傷正常組織和遺漏責任血管。相比之下,顯微鏡手術的視野較為局限,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盲區,容易誤傷正常組織。此外,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可操作范圍更廣,尤其是對于狹窄或深部病變,顯微鏡手術常常難以操作。而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可以通過微型內窺鏡技術,在手術時觀察病變部位,并進行準確的操作,從而避免了操作盲區[4]。本文旨在比較采用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和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差異。
本次研究收集了2019 年6 月—2022 年12 月邢臺市人民醫院接診的40 例三叉神經痛患者的資料,并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其中,對照組共20 例,應用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進行治療;研究組共20 例,應用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進行治療。對照組: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齡范圍為28 ~62 歲,平均年齡為(47.5±7.6)歲;病程范圍為10 個月至10 年,平均病程為(6.6±1.9)年。研究組:男性8 例,女性12 例;年齡范圍為29 ~63 歲,平均年齡為(47.1±7.9)歲;病程范圍為11 個月至10 年,平均病程為(6.4±1.7)年。兩組的資料相比,P>0.05。
對照組應用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進行治療,方法是:病人采用全身麻醉,采用枕下乙狀竇后入路,在耳后做出一個長約4 ~5 cm 的切口,暴露三叉神經根。通過顯微鏡觀察和操作,探查三叉神經根周圍的血管。根據顯微鏡下的視野,手術醫生可以準確地定位三叉神經和周圍的血管,并采用微血管減壓術將壓迫神經的血管分離、移位,從而達到解除神經痛的目的。手術結束后,需要進行充分的沖洗和止血處理,術后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避免出現并發癥,如感染、出血等。一般情況下,病人需要住院觀察一段時間,以確保術后恢復情況良好[5]。研究組應用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在全身麻醉下,使用神經內鏡進行手術,采用枕下乙狀竇后入路,弧形切開硬膜,通過小腦絨球上入路進入到橋小腦角池。在精準定位后,抵近手術區域,暴露三叉神經根部,抵近觀察神經周圍,此時可以使用一些小型器械輔助進行操作,以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雙人三手操作,手術醫生會使用神經內鏡對手術區域進行觀察和引導,找到壓迫神經根的血管,隨后,使用滌綸墊片將壓迫神經的血管分離。當手術完成后,醫生會對手術區域進行清洗和縫合,整個手術過程一般只需要120 min 左右[6]。
觀察兩組的療效。療效評價標準:(1)治愈:治療后病人的疼痛表現消失,無需接受藥物鎮痛或是藥物治療;(2)緩解:治療后病人的疼痛減輕,接受藥物治療后可以獲得完全控制;(3)無效:治療后病人沒有達到上述標準,仍有疼痛[7]。統計兩組出現并發癥的例數,其中包含暫時性面部麻木、腦脊液漏以及耳鳴等。
對數據使用SPSS 21.0 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病人的治療有效率相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1 ;研究組中發生耳鳴1 例,暫時性面部麻木1 例,對照組中發生耳鳴3 例,腦脊液漏2 例,暫時性面部麻木4 例,兩組出現并發癥例數相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

表1 兩組疾病治療效果的對比[例(%)]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神經性疾病,是指三叉神經分支所支配的面部及口腔區域出現的陣發性劇烈疼痛,疼痛的發作時間短,但疼痛程度非常強烈,有時甚至可以導致患者想要自殺。三叉神經痛通常是由于三叉神經的一支或多支受到了壓迫,導致神經短路,從而導致疼痛。三叉神經是頭部最大的神經之一,它從腦干底部出發,分為三個分支:眼支、頰支和下頜支,這三個分支分別負責面部、眼部和口腔的感覺和運動功能。當這些分支的任何一個受到刺激或壓迫時,就會導致劇烈的疼痛。三叉神經痛通常分為兩種類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沒有明顯的病因,可能是由于神經受到了損傷或老化所導致的,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則是由于某種原因,如腦腫瘤、顳下頜關節紊亂等壓迫或刺激三叉神經所致[8]。三叉神經痛的主要癥狀是突然而劇烈的疼痛發作,通常發生在面部、頰部、下頜和牙齒等部位,疼痛可以持續幾秒鐘到幾分鐘不等,有時可以持續數小時。疼痛可以在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下突然發作,也可以由輕微的觸摸或其他刺激引起。在疼痛發作期間,患者可能會出現流淚、流鼻涕、顏面抽搐等癥狀。三叉神經痛目前尚無治愈的方法,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包括使用鎮痛藥、抗抑郁藥、抗痙攣藥等,這些藥物可以緩解疼痛癥狀;但是,藥物治療存在一定的局限,如耐受性、副作用等,而且疼痛往往會復發。手術治療是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有效方法,包括傳統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和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Endoscope-Assisted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EAMVD)。傳統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是通過放大顯微鏡觀察,找到血管壓迫神經的位置,將壓迫神經的血管分離和移位。而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則是利用微型內窺鏡技術,將微型內窺鏡作為觀察工具,進入顱內,觀察三叉神經周圍受壓的情況,并進行減壓[9]。對于三叉神經痛的治療,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和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均有較高的成功率;然而,多項研究表明,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的治療效果優于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一項Meta 分析研究對14 篇文獻進行綜合分析后發現,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的成功率明顯高于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治愈率分別為98.4% 和94.4%,疼痛緩解率分別為94.6% 和87.9%[10]。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需要用顯微鏡觀察手術區域,手術難度較大,操作時間較長,而且手術區域有盲區。相比之下,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具有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病人因素是影響手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是病人年齡和病程的長短。一些研究表明,年齡較大和病程較長的患者手術后療效相對較差。其次是病變部位和病變范圍。三叉神經痛的發生部位和病變范圍不同,手術難度和手術后效果也會有所不同。此外,病人的身體狀況和其他合并癥也會影響手術效果。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和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是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兩種主要手術方式;其中,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是一種新型的手術方法,可以通過神經內鏡直接觀察手術區域,避免了傳統手術中有盲區、遺漏責任血管等缺點[11]。本研究結果表明,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的治療效果和手術安全性均優于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手術經驗和技術是影響手術效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需要手術醫師具備較高的顯微鏡操作技術和手術經驗,而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則需要手術醫師具備較高的神經內鏡操作技術和手術經驗,因此,手術醫師的技術水平和經驗對手術效果的影響很大。手術操作的細節也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手術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神經損傷和血管損傷,手術創口的大小和位置也要恰當,以減少切口疼痛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手術器械的選擇對手術效果至關重要,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和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需要使用一系列高精度的手術器械,包括顯微剝離子、顯微剪刀等等。這些器械的選用應根據手術部位、病變程度和術者的經驗來選擇,以確保手術的安全和有效性[12]。手術創口的大小和位置也會影響手術效果。手術路徑的選擇應避開重要的血管和神經,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手術時間也是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之一,手術時間過長會增加手術的風險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還會增加患者的手術痛苦和恢復時間。因此,術者應在保證手術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13]。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相對于傳統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具有許多優勢。下文將重點討論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的優勢,包括小切口的優勢、視野清晰度的優勢以及顯微鏡手術無法達到部位的優勢。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相對于傳統的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手術切口更小,切口通常為1.5 ~2.5 cm,因此,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有更小的組織損傷、更少的出血和更少的疼痛,從而縮短了住院時間,加快了術后恢復。另外,小切口也可以減少創傷,從而降低了感染和其他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相對于傳統的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有更好的視野清晰度。神經內鏡可以將手術視野放大到顯微鏡無法實現的程度,同時可以提供更廣闊的視野,使外科醫生可以更好地觀察手術區域。視野的優勢可以使外科醫生更準確地操作,并減少誤傷神經和血管的風險。相對于顯微鏡手術,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可以輕松地到達顯微鏡難以到達的部位。由于神經內鏡可以旋轉和選擇多角度鏡頭,因此可以更容易地進入狹窄的解剖空間,并清晰地顯示手術區域。此外,由于神經內鏡可以在顯微鏡無法到達的深度和角度觀察神經和血管,因此可以發現顯微鏡無法發現的微小結構[14]。雖然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已經被證明比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更有效,但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分析如何在實施該手術時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首先,研究人員需要進一步探究三叉神經痛的發病機制。目前,我們對該疾病的了解還不夠深入,更多的研究將有助于發現更好的治療方法。例如,一些新的藥物和療法可能會出現,這些方法可能會取代現有的手術治療,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風險。其次,更好的手術技術和器械的研發也是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隨著神經內鏡手術的發展,新的手術技術和器械也會應運而生,這將使手術更加精確和安全。例如,有可能開發出更小、更靈活的神經內鏡,這將使手術醫生能夠更容易地操作手術器械,并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最后,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也是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雖然已經有許多臨床研究證明了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比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更有效,但還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來證明這一結論,大規模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評估治療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從而幫助醫生制定更科學的治療方案[15]。
綜上,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疾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擾,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其中手術治療是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有效手段。本文通過對顯微鏡微血管減壓術和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的治療效果、手術難度和并發癥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發現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術具有小切口的優勢,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的創傷更小;其次,視野清晰度更高,可以更好地觀察手術部位;最后,可以達到顯微鏡手術無法到達的部位,對于一些特殊情況下的手術操作也更加靈活。此外,本文還探討了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包括病人因素、手術因素和手術操作的細節等方面,通過了解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提高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