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王玲玲,張 華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突發性耳聾又被稱為特發性突聾,每100 000 人中有5 ~27 人發生此病[1],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急癥,對患者的心理及生活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其病因尚不明確,目前病毒感染、耳蝸內異常的細胞應激反應、血管功能異常以及免疫介導被認為是可能引起突發性耳聾的原因[2-3]。對于突發性耳聾患者,目前并沒有特效藥物能夠確定治愈患者,現階段治療的方式有高壓氧艙、全身激素、耳后局部激素注射、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等[1,4-6];對于不同類型的突發性耳聾療效差別較大,低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預后較好,其他類型的療效較低頻下降型差(在我院治療的患者中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的療效最差)。因此,對于如何改善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的療效需要進行研究。目前研究顯示患者的年齡、初始聽閾、聽力下降的時間、聽力下降的類型、是否伴有眩暈都是影響突發性耳聾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7-9]。因此,我們要探討巴曲酶對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的療效,需將影響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進行混雜因素偏移控制后分析結果才能相對可靠。
收集本院2017 年8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
1.2.1 納入標準 (1)存在2000 Hz 及以上的頻率聽力下降,至少在4000 Hz 以及8000 Hz 處聽力下降大于等于20 dB。(2)治療前后進行純音聽閾測定的患者。(3)病史資料完整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1)排除非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2)排除有明確造成聽力下降原因的患者。(3)排除嚴重精神疾病患者。(4)排除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
1.3.1 治療方法 根據突發性耳聾治療指南給予患者營養神經藥物(甲鈷胺)、改善微循環藥物、激素,同時輔助針灸治療及高壓氧艙治療。其中有42 例患者未使用巴曲酶進行治療,有85 例患者使用巴曲酶進行治療。
1.3.2 療效評定標準 將聽力提高15 dB 及以上的患者定義為治療有效,聽力提高不足15 dB 及聽力進一步下降的患者定義為治療無效。
1.3.3 統計學分析 使用統計分析軟件IBM SPSS Statistics 24.0 對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二分類資料使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正態性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將與療效有關的因素聯合巴曲酶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控制影響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療效的其他因素后再次分析巴曲酶對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療效的影響,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有127 人符合納入排除標準,對納入患者的年齡進行正態性檢驗提示符合正態性,且方差齊,故采用t檢驗;對納入患者的初始聽閾進行正態性檢驗提示符合偏態分布,故采用秩和檢驗;其他二分類資料使用卡方檢驗。對所收集數據的分析顯示年齡、性別、是否伴有糖尿病、是否伴有高血壓、是否吸煙、是否使用巴曲酶以及是否使用全身激素治療對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的療效無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初始聽閾(Z=-2.33,P=0.020)、聽力下降時間(是否在7 天以內)(χ2=8.27,P=0.003)、是否伴有耳鳴(χ2=5.08,P=0.024)、是否伴有眩暈(χ2=5.97,P=0.015)對高頻下降型突發性患者的療效存在明顯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對巴曲酶治療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療效的分析中,需控制上述因素造成的偏倚。

表1 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
我們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分析中來控制混雜偏移。將初始聽閾、聽力下降時間、是否伴有耳鳴、是否伴有眩暈、是否使用巴曲酶構建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方程。結果發現:使用巴曲酶可增加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治療的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OR=7.97 ,95%CI 1.87-34.05,P=0.005)。見表2。

表2 Logistic 回歸分析
突發性耳聾是指突然出現的原因不明的感應神經性聽力損失,聽力損失一般在3 天內達到峰值。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是指2 kHz 以上頻率的聽力下降,4 kHz、8 kHz 處聽力損失≥20 dB。既往部分研究顯示,在常見的突發性耳聾患者類型中,低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的預后較好,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的預后較差[10]。我院既往收治的患者中同樣發現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的療效最差[11]。對于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目前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改善微循環、激素、離子通道阻滯劑、營養神經藥物為主。研究顯示,突發性耳聾患者的CPR、TNF-α 水平與其療效密切相關[12]。有研究指出,AM-111 對靶點JNK 應激激酶的激活對重度ISSNHL 具有良好的耳保護作用[13],巴曲酶可通過促進纖維蛋白原多聚物解聚來調節相關分子表達、減輕氧化應激、炎癥反應,進一步減少神經元凋亡、緩解細胞水腫、促進溶栓,因此對突發性耳聾患者的治療有重要作用。目前臨床部分研究也顯示巴曲酶對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具有確切的療效。有研究顯示,患者的年齡、聽力下降時間、是否伴有眩暈等因素對突發性耳聾患者的預后有很大影響[14],因此在研究統計過程中,我們需將上述影響突發性耳聾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學處理,避免因偏移造成結果的不準確,我院近期收集的相關數據需先進行單因素篩查,然后將影響預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回歸分析來控制偏移造成的結果異常。本研究中,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的整體有效率為19.69% ;在127 位患者中,僅25 位患者治療有效;單因素分析顯示使用巴曲酶的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的有效率為23.53%(20/85),未使用巴曲酶的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的有效率為11.90%(5/42), 使用巴曲酶患者的有效率更高,但差異無統計學差異;考慮存在混雜因素的影響,通過使用Logistic 回歸再次分析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7.97 ,95%CI 1.87-34.05,P=0.005)。
綜上所述,對于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患者,我們建議盡早使用巴曲酶來改善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