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小銜接的經驗會對兒童未來的興趣、發(fā)展和成就等方面造成持續(xù)影響。幼小銜接要堅持銜接課程整體設計、立足幼兒真實需要、課程實施靈活調整等基本原則,找準銜接點開展長程銜接,通過摸底調查滿足幼兒需要,組織幼兒親身體驗和感知小學生活。
關鍵詞:兒童需要;幼小銜接;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5-0069-03
兒童的發(fā)展軌跡與其早期在學校的經驗密切相關,幼小銜接的經驗會對兒童未來的興趣、發(fā)展和成就等方面造成持續(xù)很長時間段的影響[1]。《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指出,要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建立起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長效機制。幼小銜接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學齡前幼兒怎樣有效地從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社會技能等方面適應小學生活,實現高質量的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面對的共同課題。
一、幼小銜接的問題梳理
《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以下簡稱《要點》)提出:“科學的幼兒入學準備教育,要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準備為目標,注重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幾方面的有機融合和滲透。”反觀當前幼小銜接實踐,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忽視幼兒發(fā)展需要。成人把幼小銜接簡單地理解為讓大班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的文化知識、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等,而很少關注幼兒自身的感受和需要。對于幼小銜接的立場,教師或受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習以為常地確定幼小銜接主題,編制幼小銜接內容,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事先形成的計劃和內容,忽視了幼兒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的真實需要,導致幼小銜接內容片面化。其二,幼小之間協(xié)商不夠。幼小銜接歸根結底是兩個學校的銜接,但在幼小銜接中,幼兒園的熱情往往大于小學,經常會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缺少了小學的有效互動,幼小銜接的質量難如人意。
二、幼小銜接的基本原則
(一)銜接課程整體設計
當前,幼小銜接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與教材,管理者和教師往往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一些內容,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導致銜接內容的整體性、邏輯性相對缺乏。幼小銜接不是幼兒園與小學之間割裂地單方面開展,而是需要兩校密切配合,貫徹《要點》要求,就幼小銜接理念與內容達成共識,整體規(guī)劃設計,全面部署實施,從幼兒的真實需要出發(fā),助推幼小銜接工作真正扎根落地。幼兒園的幼小銜接課程應更好地融入小學的學習生活要求,小學的幼小銜接課程更加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
(二)立足幼兒真實需要
當下,幼小銜接大多關注教師和家長的需要,而忽視了幼兒的話語權。幼小銜接是要針對幼兒的需要,開展適合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的活動。活動內容的選取,一定要基于教師對幼兒日常行為的細致觀察和記錄,并對照《要點》的發(fā)展目標、具體表現和教育建議,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才能夠讓幼兒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真正實現幼小銜接。“立足幼兒真實需要”的幼小銜接體現了教育對人本身的關注,只有切合幼兒的需要,銜接內容才能具有針對性,才能達到幼小銜接的真正目的。
(三)課程實施靈活調整
幼兒園的課程設置與小學相比有較大差異,從幼兒的需要出發(fā),可以靈活地做相應的調整。幼兒園可以在教學方式和作息時間上做相應的調整,精準實施幼小銜接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小學教師、幼兒家長和幼兒園教師等都應參與進來,不斷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交流,轉變幼小銜接的理念,看到并滿足幼兒真實的需要。通過真實情境中多主體的發(fā)現和支持,探尋幼兒喜歡的學習方式,形成幼小銜接的合力,共同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充足準備。
三、幼小銜接的實施路徑
(一)找準接點,開展長程銜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小學更加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間接經驗的獲取是主要的學習目的,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找尋銜接點呢?首先明確,從根本上說,幼小銜接是以小班為起點貫穿整個學前三年教育的長程銜接。長程銜接尊重幼兒年齡特征和學習特點,把入學準備教育目標和內容要求融入幼兒園三年的游戲活動和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等方式積累經驗,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準備。
小班的課程“春天,是綠色的”是教師基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的項目活動,幼兒園的戶外環(huán)境成了孩子們競相找“綠”的探究現場,小班幼兒通過親身觀察與體驗,尋找到了春天里的各種綠。教師以此為起點,基于全課程視角,開發(fā)“綠綠綠”項目活動,探究過程中涉及科學活動“綠的種類”、美術活動“綠色大發(fā)現”、音樂活動“綠綠的草地”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學習,力求順應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發(fā)揮孩子的能動性,找到孩子的興奮點,使其愛學樂學。大班的一項主題活動中,以一本繪本開始“你好,時間”為牽引點出發(fā),通過多種體驗時間的活動,如“課間十分鐘”“一分鐘有多長”等,對應小學科學學科開展的“冰塊多久融化”等活動。通過活動幼兒切身感知到時間的長度,對時間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繪本《十萬個為什么》的內容輕松益智,這時候就與小學的語文學科進行對接,開展續(xù)寫(畫)“你知道的十萬個為什么”。通過對繪本內容的不斷更新,既鍛煉了幼兒的前書寫能力,同時又提升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深度開展長程銜接,讓孩子們能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挖掘自身潛力,開拓視野,與小學學科鏈接,為小學生活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二)摸底調查,滿足幼兒需要
增強幼小銜接的實效,要實實在在將入學準備工作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全過程之中。在對幼兒摸底調查的過程中,幼兒園與小學改變以往單打獨斗的“自顧自”銜接,通過研討協(xié)商等方式進行深入對話,從強化生活自理、良好品質、社會發(fā)展等方面做充分準備。
參觀小學是幼小銜接課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為的是讓幼兒全面、直觀地了解小學的學習、生活及環(huán)境,以積極的心態(tài)迎接小學生活。“我們一起云游小學”采用線上直播的形式,幼兒園和小學溝通協(xié)商,各司其職。幼兒園就幼兒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前期摸底調查,如幼兒想知道小學的圖書館是什么樣子的,吃飯還是在教室吃嗎,小學的操場有多大,等等。將問題匯總歸納后,從大班幼兒中挑選“小記者”進入小學,帶著問題去參觀,自主尋找答案。小學就幼兒的興趣與問題,安排當天的教學場景與教學內容,如帶著幼兒深入一年級課堂,參觀教室、認識課本、感受課堂氛圍等等,小學的圖書館、食堂、操場通過屏幕都呈現在幼兒眼前。小學特派的小導游,更是以哥哥姐姐的視角,帶領弟弟妹妹們一起云游小學,流利的介紹、機智的回答都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班的幼兒在“云參觀”中,通過親眼觀察、親耳聆聽,近距離了解了小學生活和幼兒園生活的差別,感受到了小學生活的無限魅力,為順利進入小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要更關注幼兒“云參觀”后的感受,針對部分幼兒的需求,如和小學的哥哥姐姐結對子交朋友、對話小學教師等,幼兒園和小學合作開展后續(xù)的幼小銜接活動,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幼小銜接需要。
(三)親身體驗,適應無痕銜接
體驗活動是幼兒獲取知識經驗的途徑之一,《要點》也指出:“應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學習方式和特點,支持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累積經驗,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準備。”親身體驗無疑是幼小銜接過程中最能讓幼兒接受的手段之一。
讓幼兒在真實的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小學課堂的精彩,是在“我們一起云游小學”活動的基礎上開展的線下真實體驗活動。活動前,兩校進行了對話與研討,就課堂體驗的實施路徑、共研式備課、具體實踐等做了深入的互動交流,形成工作思路和實施策略。實踐中,幼兒園通過調查,發(fā)現幼兒更喜歡音樂、體育、科學、美術等相對輕松愉悅的課程。據此,幼兒園與小學協(xié)商,請相應學科的教師選取合適的內容設計幼小銜接活動方案。活動方案設計好后,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進行研討,根據幼兒特點優(yōu)化方案,開展幼小銜接活動。活動后,對活動中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反思,從而實現不斷改進。譬如,體育幼小銜接活動之后,教師發(fā)現幼兒很不適應小學體育課的方式和節(jié)奏,活動結束后大多疲憊不堪,累趴在操場上。教師通過分析判斷認識到,不論是運動的時長還是運動的強度,都超出了大班幼兒的身體承受范圍。于是,兩校就活動的內容和出現的問題進行再研討反思,如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活動時長的適宜性等。這樣的體驗課堂,并不是簡單地讓小學教師來幼兒園上課,而是讓幼兒用自己可接受的學習方式體驗小學課堂,助力幼兒學習順利向小學過渡。
參考文獻:
[1]王小英,劉潔紅.幼小銜接中大班幼兒心理壓力分析——基于兒童視角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18(2):4.
責任編輯:許潔
收稿日期:2022-12-05
作者簡介:趙瑩瑩,無錫市梅村中心幼兒園,主要研究方向為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