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長期在南京學習和工作,并在南京開展推進平民教育運動、推動女子教育改革等新教育探索。陶行知的江蘇教育實踐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體系對江蘇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動江蘇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挖掘、闡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內涵和時代價值,繼承、發揚陶行知奉獻開拓精神,尊崇、學習陶行知高尚品格。
關鍵詞:陶行知;江蘇教育實踐;平民教育;女子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3-0067-06
陶行知是近現代最具平民情結、最具創造精神、影響最深遠的人民教育家。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宋慶齡等對陶行知都給予了高度評價。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陶行知。2014年教師節前,習近平總書記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提出培育“四有”好教師,并引用了陶行知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1]“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2]460“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3]等教育名言。
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獻給中華民族教育事業的一生,是勇于創造、敢于開拓的一生,是站在教育改革前沿、引領教育改革潮流的一生,是“第一流教育家”的一生。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在安徽歙縣黃潭源村出生。從1909年開始,他就離開家鄉,來到南京求學。江蘇南京,有他在金陵大學求學時的激揚文字,有他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任教時的新教育探索,有他在大江南北對平民教育運動的孜孜以求。特別是他創辦曉莊鄉村試驗師范學校時,展現20世紀教育曙光的改革實踐,在江蘇以至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書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陶行知是歷史的,又是現代的;是中國的,又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是逝去的,又是永遠的。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江蘇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我們需要回望陶行知在南京、在江蘇的教育改革實踐,重溫和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重新認識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時代價值。
一、秀絕金陵第一聲——陶行知的江蘇教育實踐
南京是陶行知學習、工作、生活多年的地方。陶行知青少年時期離開家鄉,來到南京,就讀于美國教會學校——南京匯文書院,一年后升入金陵大學學習,并以優異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在畢業典禮上,時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黃炎培先生為陶行知頒發畢業證書。多年后,黃炎培先生曾以“秀絕金陵第一聲,當時行知號知行”的詩句來緬懷陶行知。1914年至1917年間,陶行知留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回國后,應郭秉文校長邀請,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以下簡稱“南高師”)、東南大學任教。在南高師任教期間,他率先把“教授法”改為“教學法”,在學生管理上提出自治、自理的要求,在江浙一帶招收一批女學生和男學生同校學習,在平民教育、女子教育、教師培訓等多方面開展教育實踐。從昆明小學到“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再到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陶行知推進教育的足跡由南京走向江蘇各地、大江南北。
(一)推進平民教育運動
在南高師任教期間,陶行知就已關注平民教育,在玄武湖畔創辦了昆明小學,這是他最早建立的平民教育試驗學校。該校的教職員均由南高師教育系師生兼任,實行義務授課。1919年暑假,陶行知將南高師留校的20多名學生組織起來,3人一組,分別到旅館、茶館等處廣泛接觸民眾,對車夫、小販等開展調查活動,并首創暑期學校,由此開始他的平民教育活動。
1922年10月10日,陶行知發表《南京教育談》一文,通過梳理調查數據,分析南京教育現狀,提出“改造南京的教育,方能建設新南京”的倡議。1923年6月20日,陶行知與朱其慧、蔣維喬、王伯秋等人發起成立“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在南京創辦了3所平民學校(2所男校、1所女校),每校50人。到8月5日,平民學校增至11所,學生1000余人;到12月,平民學校達到125所,學生超過5000人。南京平民教育經拍攝教學影片后震動全國,前來觀摩者絡繹不絕。與此同時,他還與南京教育行政當局及教育界人士議定,每一區立學校負責開辦一所以上的平民學校。他還親自到金陵大學、東南大學等學校演講,促進并開辦平民學校。當時,南京成為平民學員最多的城市。
為了專事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7月28日,陶行知辭去東南大學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之職,奔赴全國十幾個省市宣傳組織平民教育,創辦平民學校。為了推進全國平民教育運動,他與朱其慧、朱經農、晏陽初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組織編寫《平民千字課》教材。1923年9月,他聯合安徽旅寧同鄉會,在南京上江考棚原址復建安徽公學,兼任校長。1926年底至1927年初,為了實現“教育為公”教育救國的理想,為平民教育事業培養受老百姓歡迎的鄉村中心小學師資,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門外、老山腳下創辦了展現新世紀教育曙光的曉莊鄉村試驗師范學校,并在曉莊周邊創辦了8所中心小學、5所幼稚園、3所民眾學校。在建校過程中,他提出“親近人民、親近萬物”的原則,倡導奉獻精神、革命精神、團結精神。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之路由南京走向江蘇各地。1929年春,應淮安徽州同鄉會經理吳俊卿之邀,陶行知先后派了兩批曉莊學生去淮安,創辦了新安小學。在幾位學生臨行前,陶行知向他們提出三點囑托:一是“要為農人和兒童謀幸福”,“凡事對農人和兒童有益為前提”;二是“我們是新教育旗幟,和舊的傳統教育奮斗。我們是要在教育上革命,進而辦一種革命的教育”;三是“為那里的農人和兒童辦學校,要和當地的農人聯合起來,共同設法,以謀學校之進展。要訓練當地的農人能夠起來自己保護自己的學校,又要培植你們的學生,能夠起來辦理他們自己的學校”[4]。陶行知還想方設法從曉莊師范辦學經費中提取部分支持新安小學,并寫信勉勵新安小學教師:“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你們抱著這種精神去教導小朋友,總是不會錯的。”[2]460在曉莊師范被停辦后,陶行知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匯款給新安小學。1934年,陶行知還為汪達之校長組織的新安旅行團去上海游學活動書寫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條幅。陶行知多次致信新安小學師生,提出許多建議,指導學校辦學。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就關注無錫地區的普及教育和鄉村教育。1926年10月,陶行知考察了無錫開原鄉第一小學,查閱了學校相關文件資料,參加了學校的活動。1927年1月,陶行知還在無錫開原一小召開中華教育改進社特約鄉村教師研究會第三次會議,討論鄉村教育實際問題。
1933年夏,宜興西橋青年承國英寫信求教陶行知如何開辦工學團,希望得到幫助。陶行知深受感動,很快就復信。陶行知還派學生、無錫市河埒口小學校長陸靜山和山海工學團13歲的小先生侶朋帶著一批書籍和30銀圓,赴西橋協助籌辦學校。1934年1月1日,西橋成立了當時蘇南地區唯一的農村學校——西橋工學團,曉莊學生任老師,當地貧苦農民免費上學。1934年4月陶行知親自訪問西橋工學團,給予指導。西橋工學團創辦一周年之際,陶行知熱情寫了“西橋好”的詩句。
陶行知與南通教育的淵源來自張謇先生。1946年6月14日,陶行知與將要回解放區的柳湜同志告別時,曾談到對他影響頗深的張謇先生:“你說的到農村去有三點,我都試驗過。其中第二點就是和農民生活習慣打成一片,我是學的張謇……他對我的生活影響不淺。我搞生活教育,他就是第一個先生。”[2]73這是陶行知先生第一次談到對他搞農村教育影響最早、最深的教育家是張謇。1935年6月,陶行知應邀到通州師范附屬小學做推廣“小先生制”的演講,勉勵學生既要努力學習,又要熱愛勞動,還要做“小先生”教別人。他讀了自己寫的一首小詩:“只讀書,不做工,什么人?書呆子!只做工,不讀書,什么人?二呆子!讀了書,不教書,什么人?不是人!”通師附小四年級學生劉寶璠建議陶行知把“不是人”改為“木頭人”,陶行知拍案叫好,大加稱贊。他將這首詩抄在紙上,還特意寫上:“南通劉寶璠‘小先生代我改詩,我多了一位小老師了。”陶行知后來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寫道:這也證明小孩子有創造力。我們要真正承認小孩子有創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見所蒙蔽。陶行知在通師附小的演講交流活動,真正展示了“小先生”思想的光芒。
(二)推動女子教育改革
女子教育是陶行知關注的一個領域,他說:“一個國家文明之高下,可以拿女子教育來決定。”[5]803他認為,女子受教育,對社會、對家庭都有重大的意義。“女子教育不解決,普及教育就無法解決。”[6]他指出,女子受教育人數在全國分配不均。“最好的省份,如江蘇、山西兩省,女學生只占總數百分之十二或十三,那最不發達的地方,如甘肅,每一百學生中得不到一個女學生,甚至如新疆連一個女學生還沒看見報告。如何使各省都有女學生,使個個女子都能得到教育的機會,是不是我們今后的責任?”[7]
在南高師任教期間,從1920年開始,陶行知在暑期學校招收女生,開創我國男女同校的先河。
1946年6月29日,陶行知應邀去蘇州市振華女校參加學生畢業典禮,并發表“振興女子教育”的講話。他在講話中贊揚蘇州振華女校在女子教育方面的貢獻,指出女子教育的意義:“重視女子教育的國家,這個國家必定是興旺的。”[5]803在講話中,他闡述了女子教育的原則,并介紹了幾位學問或人品堪稱楷模的女性的事跡。
陶行知在南京、在江蘇的教育實踐,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教育改革實踐及其所形成的生活教育思想體系,對江蘇教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將永遠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對于我們思考、總結江蘇教育發展的淵源和歷史經驗,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這是十分寶貴的教育財富,不但不應忘記,而且要發揮它的借鑒指導作用。
二、陶花盛開促發展——整體學陶彰顯價值
陶行知在江蘇的教育改革實踐及其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是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推進江蘇教育改革,探索江蘇教育特色之路,實現江蘇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繼承、弘揚和發展這份歷史積淀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在學陶、師陶、研陶工作中彰顯陶行知理論及其實踐體系的現代價值。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內涵及當代價值
教育思想是指人們對教育現象的認識,包括教育主張、教育理論、教育學說等。狹義的教育思想是指較為系統和嚴密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學說。如今,陶行知教育思想已成為一個專有名詞,成為一個專業概念。有學者提出建立“陶行知學”的主張,還有學者把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列入現代教育思潮。
與其他教育思想相區別,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全面性、整體性、系統性等特點。陶行知教育思想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從學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從學生教育到社會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技術教育,從中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陶行知不僅躬于實踐,而且有論述和研究。留學回國后,在杜威的現代進步主義思潮影響下,他對我國傳統教育的弊端進行深刻反思和批判。在反思批判的基礎上,在教育改革實踐中,陶行知先后提出新教育、活教育、平民教育、鄉村教育、生活教育、全面教育、科學教育、民主教育、創造教育等理念,形成以生活教育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引領了我國教育改革的實踐。在新教育思想中,陶行知反對“依賴天工”“沿襲陳法”“率任己意”“儀型他國”,認為中國教育倘若忽而學日本,忽而學德國,忽而學法國、美國,那終究是無所適從。中國教育必須走自新、全新、常新的道路。陶行知的一生就是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的一生。他和蔡元培、黃炎培、陳鶴琴、晏陽初等教育家引領了民國時期教育改革的潮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求真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的精髓,創造教育、民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高峰。習近平總書記在“四有”好老師的論述中引用的“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的名言,是陶行知在1934年至1935年之間撰寫并發表的《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中提出的論斷,當今終身教育思想和它是一脈相承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不僅具有全面性、整體性、系統性,而且具有時代性、前瞻性、超前性,無疑對當今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借鑒指導意義。
(二)繼承、發揚陶行知奉獻開拓精神
一個國家要有國家的精神,一個民族要有民族的精神。辦教育、辦學校也要有一種精神。在創辦曉莊鄉村試驗師范學校時,陶行知就提出要有三種精神,即革命精神、奉獻精神和團結精神。
陶行知說過,國家把整個的學校交給你,你要用整個的心辦整個的學校,做整個的校長。他身體力行,先后創辦了曉莊鄉村試驗師范學校、新安小學、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重慶社會大學等眾多學校。其有師范學校,有民眾學校,有育才難童學校,有普通中小學,有職業學校,有高等學校,等等。他真正做到辦整個的學校,辦整個的教育,做整個的校長。
陶行知從小就揮筆寫下“我是一個中國人,應該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來”的豪言。他很早就立下了“教育為公”的志向。陶行知在多次演講中提到學習武訓,“乞討興學救赤子”“無錢也可以辦學”“再窮也要辦學”“為興學而生,為興學而死”“一切為興學,興學為苦孩”“為了苦孩,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他說:“我們從事鄉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個的心,獻給我們三萬萬四千萬農民,我們要向農民燒心香。”[8]646他提出,“要募集一百萬元之基金,征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9]。他正是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一生心系平民百姓,一切為了平民百姓,放棄優裕的工作和生活,義無反顧、毅然決然地投身到平民教育、鄉村教育事業中去,為平民教育、鄉村教育奉獻畢生的力量。陶行知的平民情結、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發揚光大!
陶行知的奉獻精神,不僅表現在為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奮斗終生,而且表現在民族革命時期,他是一名無保留地追隨中國共產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這是周恩來總理對他的評價。他心甘情愿地為抗日救國事業獻身。國難當頭、民族存亡之際,他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宣傳抗日救國,組織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投入抗日救亡斗爭。他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和平大會,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罪惡,爭取國際援助,力爭僑胞支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堅定不移地跟隨中國共產黨,全力以赴地投入反獨裁、反內戰、爭民主、爭和平的斗爭。民主人士李公樸、聞一多先后被國民黨反動派槍殺,陶行知大義凜然地說,自己是黑板上“候補的探花”,等著第三槍。正如胡風同志在紀念文章中所說,當自己深入地了解了陶行知之后,才知“他的平易和天真下面,卻藏著有非常堅定不移的東西”[10]。這東西就是陶行知追求真理、敢于斗爭、矢志不移、無私無畏的精神。
陶行知的一生是不斷創造、不斷開拓的一生。在1914年4月21日發表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陶行知就提出:“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即是創造的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11] 1943年,陶行知在創辦育才學校時又發表了《創造宣言》,形成了比較完整、系統的創造教育思想。在顧明遠先生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關于“創造教育”的條目明確提出陶行知是我國創造教育的開拓者。從自新、全新、常新到新教育的育才學校的“創造宣言”,陶行知創造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陶行知對創造的概念,創造教育的目標、原則、內容、方法等都有論述,而且在實踐中也形成一套創造教育的策略,如小先生制、藝友制、手腦雙揮、科學把戲、詩歌教育、集體創造、自動主義學校等。他十分重視教育研究、教育試驗,平民學校、曉莊鄉村試驗師范學校、山海工學團、新安小學及新安旅行團、育才難童學校、重慶社會大學等,無不彰顯著開拓創新精神。
(三)尊崇、學習陶行知高尚品格
宋慶齡同志為陶行知的題詞是“萬世師表”。董必武同志送別陶行知時寫詩贊譽,“敬愛陶夫子,當今一圣人”。郭沫若說,陶行知是真善美都具備的完人,“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后陶行知”。筆者在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任職期間,多次組織學員去曉莊參觀陶行知紀念館,有機會與周邊的老農交談。他們以陶行知先生為榮,都很高興講述陶行知的故事,說陶行知是與農民同甘共苦的好人。可見陶行知先生的人格力量之偉大。
陶行知先生的高尚品格表現在多方面,最重要的是他“愛滿天下”、大愛無疆的博愛品格。博愛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陶行知先生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提出了“愛滿天下”的理念,并全身心地踐行這種理念。他在創辦曉莊鄉村師范學校期間,滿懷激情地說,有了愛,才有曉莊師范學校。曉莊是從愛中產生的,沒有愛,就沒有曉莊。曉莊可毀,愛不可息。陶行知愛國家、愛人民、愛學生、愛自己的家人。1936年,他撰寫了《中國人》的詩歌:“我是中國人,我愛中華國,中國現在不得了,將來一定了不得。”[12]陶行知十分孝順母親,母親健在的時候,他特地為老人買了一份20年的壽險。1933年母親去世,時值汪達之籌備組織新安旅行團游學全國,宣傳抗日救國,急需一套電影機器和設備,陶行知毅然將老母親的500元人壽保險金全部交給汪達之購買放映設備。這套設備作為宣傳工具,跟著新安旅行團跑遍了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行程2萬余千米,立下了汗馬功勞。陶行知去世前三年的一天,與馮玉祥將軍會面,馮將軍談起陶行知的長子陶宏省下吃雞蛋的錢資助一位窮學生的故事。后來陶行知寫信給陶宏,稱贊他的行為是高貴的。
知行合一、求真務實是陶行知最可寶貴的品質之一。在金陵大學學習期間,陶行知就潛心探索王陽明的心學知行觀,并把自己陶文濬的姓名改為陶知行。后來,陶行知對王陽明“知行合一”觀進行創造性改造。他說:陽明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認為不對,應該是“行是知之初,知是行之成”。為此,他又把名字改為陶行知。陶行知教育人生就是知行合一的典范。躬于實踐,身體力行,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他逝世后,追悼會上有一副挽聯:“知行合一,為四億人民導師;做學并重,獨五千年代教范。”這正是陶行知一生真實寫照。他不僅是理論家、思想家,也是實踐家、實干家。他的生活教育、創造教育思想與實踐,他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教學策略,真正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也正是他求真務實思想品格的基礎。
求真務實,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1913年在金陵大學學習期間,陶行知就憂國憂民,關注社會現狀,省察思考,撰寫了2800多字的《偽君子篇》文章,提出了“立真去偽”的論點,“為人須為真人,毋為假人”,“天下非真小人之為患,偽君子之為患耳”[8]162。陶行知一貫主張做人要做真人,做事要辦實事。同樣,他主張辦學校要辦真學校,做校長要做真校長,做教師要做真教師,培養學生成為真學生,畢業后走上社會成為真公民。1923年,他和姚文采等復辦南京安徽公學,其校訓就是“求實”。1930年,國民黨政府禁封停辦曉莊,并向陶行知發出通緝令。針對國民黨政府的迫害,陶行知義正詞嚴、大義凜然地發表“護校宣言”:曉莊學校辦的是真的教育,不是假的教育;辦的是活的教育,不是死的教育;辦的是健全的教育,不是殘廢的教育;辦的是主人的教育,不是奴隸的教育。這已成為廣大學校工作者的指導思想之一,成為學校辦學的文化品質。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13]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對其挖掘和闡發,弘揚其現代的教育精神,促進當代江蘇教育改革,推動江蘇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7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062.
[2]顧明遠,邊守正.陶行知選集:三卷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06.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52-453.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1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6]顧明遠.中外教育思想概覽: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1024.
[7]中國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149.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851.
[10]金林祥,胡國樞.陶行知詞典[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351.
[1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15.
[12]陶行知.行知詩歌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206.
[1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8)[2022-12-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責任編輯:殷偉
收稿日期:2022-12-14
作者簡介:王鐵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二級教授,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陶行知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