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小探秘者”園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通過創設基本場景、開發場景活動、深化豐富場景、形成實踐樣態,建構了自然生態坊、戶外體驗場、班級學習域、社區生活圈四類探秘場景,有效支持幼兒在場景環境中探究秘密、學習發展。
關鍵詞:探秘場景;活動空間;學前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3-0059-04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1]環境是無聲的教師,幼兒的靈性在環境中得以滋養,從而獲得生長的力量。在“小小探秘者”園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嘗試創設適宜的環境——探秘場景,有效支持幼兒在場景環境中探究秘密、學習發展。
一、探秘場景的基本內涵
幼兒是天生的探秘者,對他們來說,世界上的萬千事物都充滿著秘密,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兒處于感覺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階段,他們通過感官獲得直接經驗,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認識世界。探秘是幼兒自然天性使然,也是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在遵循幼兒自然天性和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構建屬于幼兒的探秘場景,可滿足幼兒自然生長、自主發展的需要。
教育學語境中的場景,指向的是學習場景,是指在一定場地、設備、材料等支持下的綜合性游戲與學習的環境[2]。所謂探秘場景,是基于幼兒作為探秘者的興趣所在與發展需要,貼近幼兒生活、整合教育資源,由相應的材料、設施、人員等構成,幼兒在其中探索操作、發現體驗、交往表達、想象創造的活動空間。幼兒在具象、立體、真實的場景中,探究事物、生活、世界的秘密,積累豐富的認知經驗,從而獲得成長。
二、探秘場景的建構路徑
幼兒在場景中探秘,場景作為探秘的載體,其本身也是探秘的對象和內容。探秘場景的建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師幼雙方在與場景中的人、事、物交互作用,從而對場景進行不斷優化、動態調整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并持續發展的。
(一)因地制宜:創設基本場景
大千世界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其中有很多資源具有教育價值,可以成為課程資源。資源只有與幼兒相互碰撞,發生“聚變反應”,才會釋放出巨大的教育能量,成為撬動幼兒發展的支點。“小小探秘者”課程實施中,教師留心挖掘課程資源,考察可利用的活動空間,基于課程目標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場景資源進行系統歸納、篩選評估,最終選定適宜的場景。
與原生態的場景不同,探秘場景是以幼兒為中心,具有教育性、互動性、挑戰性的場景,教師需對原生態場景的特征及優劣進行分析,因地制宜地對原有場景進行物質環境改造、設施器材增減、操作材料更換,從而創設符合幼兒探秘條件的基本場景。教師在組織幼兒探秘活動過程中,通過觀察、對話,了解幼兒的想法與意愿,及時調整場景中的設施、材料等,使場景能充分支持與滿足幼兒探秘的需要。
(二)自主生成:開發場景活動
場景中寬松適宜的環境、豐富多元的材料、開放交互的操作,更易于激發幼兒探究發現的興趣,引發幼兒在感知體驗中獲得直接經驗。基本場景創建后,教師需熟知場景的物質環境,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認知規律,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基于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梳理出幼兒在該場景中應獲得的關鍵經驗,據此設計開發并實施具體的探秘活動,促進幼兒在與場景互動中獲得發展。
好奇是幼兒的天性,興趣是探秘的動力。在探秘場景中,教師根據幼兒在場景中的行為表現了解他們的興趣,在幼兒與場景中的人、事、物對話中,關注幼兒的困惑矛盾,聚焦幼兒的問題情境,自主生發出新的探秘活動,引發幼兒展開相應的探究與討論,用圖案和符號記錄下自己的探究和思考,以興趣為導向,以問題為依托,引發幼兒在場景中遷移經驗、解決問題、探究秘密,使場景活動成為幼兒經驗生長和思維發展的源泉。
(三)優化迭代:深化豐富場景
隨著探秘場景的持續深入,幼兒探究經驗的豐富與發展水平的提升,幼兒在探秘中獲得的零散經驗不斷地與同伴發生碰撞,產生猶如“盲人摸象”似的爭論與矛盾。基于幼兒發展的關鍵經驗,教師提煉出幼兒的關鍵問題,組織幼兒圍繞問題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將零散片面的經驗鏈接起來,梳理整合建構成認知經驗體系,從而逐漸形成探秘場景的系列主題活動,將探秘場景與一日活動橫向鏈接,基于主題的連續性、經驗的進階性,在小、中、大班有層次地縱向推進,使場景在優化迭代中得以豐富。
幼兒時常對場景環境、材料提出變更的要求,教師要組織幼兒展開討論:需要哪些材料?這些材料從哪里來?如果沒有可以怎么辦?……鼓勵幼兒自己尋找生活物品、自然物、低結構材料,根據活動需要調整與更換場景中的材料,使場景材料更適宜幼兒的探秘需求。幼兒在參與材料準備、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感知體驗不同材料的特性,本身也是在探秘材料。至此,在場景不斷豐富、動態建構的過程中,幼兒儼然成為站在場景正中央的小主人。
(四)梳理提升:形成實踐樣態
教師遵循幼兒認知規律和學習方式,逐漸建構“探秘循環進階圈”,包括“情境浸入—問題生發—設計方案—實踐探索—分享進階”五個環節。引發幼兒沉浸于場景之中,在感知體驗基礎上觀察推測,大膽提出問題,與同伴協商決策設計方案,通過實踐探索解決問題,并將操作過程與經驗進行分享。教師引領幼兒在場景活動中獲取信息、選擇工具、開展行動,在小結中對話與傾聽、反思與總結,生發新的探究點,如此循環進階,促進幼兒經驗螺旋上升。同時,教師在實施活動時,堅持兒童立場、以學定教,融合“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充分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和個體需求、具體的活動主題、不同的活動情境等,依據實際情況、個體差異對場景活動實踐樣態進行動態調整,優化部分環節,使得實踐樣態具備靈活性和可變性,支持幼兒個體在場景中體驗式探究,真正促進每一位幼兒獲得個性化的學習與發展。
三、探秘場景的基本類型
承載著幼兒興趣和好奇的探秘場景,蘊含著豐富的探究資源。場景按基本特征和空間分類,可劃分為自然生態坊、戶外體驗場、班級學習域、社區生活圈四個類型,每類場景分別由兩個具體的場景構成。
(一)自然生態坊:童年的牧養
自然生態坊的建構是以自然資源為主,由“四季園”和“動物農場”兩個場景構成。“四季園”井然有序地排列著一塊塊小田地,田間地頭種植著青菜、辣椒、花生、紅薯、小麥、玉米等植物,還有壓水井、洗手池,以及擺放鏟子、鋤頭、掃帚、簸箕、紙筆、畫夾等工具的木房子。幼兒親歷種植的過程,為草莓搭架,為生菜除蟲,為辣椒施肥,為茄子澆水……觀察植物發芽、長大、開花、結果,用工具測量、記錄下植物生長變化的每個瞬間。
“動物農場”里有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各自有居住的木房子,房子外還用木柵欄圍合一片小院子,院舍內食物和水裝在食槽器皿中,清掃用的掃帚、簸箕與幼兒觀察記錄的紙筆一應俱全。幼兒會和小兔打招呼,喂它們胡蘿卜和青菜;和小羊一起散步,摸摸它們長長的胡須;和小雞高歌低語,模仿它們有趣的鳴叫……他們悉心照料、細致觀察,探究動物生活習性、生長變化,探討生命生長的奧秘。
自然像一塊白板,幼兒在上面可以任意揮灑,重構文化的幻想。自然也需要充分地觀察和全身心地感知,從而能激發幼兒的創造力[3]。幼兒的童年需要自然的滋養,自然生態坊孕育生命,提供了無限生長的可能,幼兒在“四季園”中勞作體驗,感受生命的蓬勃旺盛,在“動物農場”中與小動物和諧交流,發現生命的奇妙。
(二)戶外體驗場:創想的搖籃
廣闊的戶外天地是幼兒的游戲場,戶外體驗場由“巴布工廠”和“沙水世界”構成。“巴布工廠”依據材料劃分為碳化積木區、PVC管區、磚筑區三個區域,融思維操作與藝術創造的建構游戲是其中的主要活動。“巴布工廠”的活動場地比較寬敞平整,場地邊有可放置建構材料的木房子,還有幼兒穿戴的手套、頭盔、背心,有玩具汽車、小旗子、紙板等輔材及小桶、鏟子等工具。幼兒與同伴共同設計、制作、交流,堆砌城墻、搭建城堡、建構幼兒園……探索粉末、水、沙的比例,模仿建筑工人調配“水泥砂漿”,感受物質的形態變化,發展空間感知能力。
一沙一水一世界,“沙水世界”是樂趣無窮的探索天地。大片的沙池與壓水井將沙與水有機結合在一起,場地中有大小不一的小桶,長短各異的鏟子,多樣的管道、轉輪、沙漏等玩具,以及護衣、鞋套等裝備。幼兒在其中拍拍挖挖、堆堆壘壘、自由造型,進行各種沙水游戲,他們鏟沙、塑型、裝沙、挖渠,用小手感受清水在指尖的流淌,用雙腳感受沙子的細膩、柔軟,在這里盡情玩耍、開動腦筋、提升思維。
戶外體驗場是幼兒設計創造、進階挑戰的空間,是幼兒創意生長的搖籃,在“巴布工廠”中,幼兒盡情體驗小小建筑師的角色,運用設計、測量、建構等工程技術,使用材料構成變化,讓建筑更加靈動、獨特。在“沙水世界”中,他們運用多種工具探索發現,探索沙與水的特性及變化,發揮想象創造,在嘗試和挑戰中收獲喜悅。
(三)班級學習域:流動的秘密
班級學習域為幼兒提供了室內探索的空間,由“娃娃廚房”和“門薩俱樂部”兩個場景構成。“娃娃廚房”里陳列著鍋碗瓢勺、廚房小工具、食材、設備等,手套、圍裙、帽子等掛在墻壁的鉤子上,洗水池緊鄰窗臺,操作臺平整潔凈。幼兒探索和面團做餅干,嘗試自己調制果汁,烘焙面包、蛋撻,采摘“四季園”的蔬菜拌沙拉……烹飪出一道道精美食物,創造出無限的驚喜與感動,在親歷操作中觀察食材的變化,品嘗人間的美味,感受廚房生活的快樂,在角色體驗中獲得成長。
“門薩俱樂部”里設有光影區、神奇的電、磁鐵秘密、鏡子世界、顏色變變變等多個主題區域,幼兒在做中學、學中玩,通過觀察、比較、實驗等方法,獲得了初步的探究能力;藏著許多有趣的科技產品,有電動玩具、電燈電路、iPad、機器人、3D打印機……幼兒走進奇妙的科學世界,像科學家一樣做實驗,學會觀察提問、思考發現、主動探究;像工程師一樣做設計,與同伴共同計劃、協調合作,感受科學的無窮奧秘和探秘樂趣。
班級學習域蘊含著多樣操作的機會,幼兒在“娃娃廚房”中走進生活,體驗爸爸媽媽的角色,運用多種感官探究不同食材色香味的特征及加工后的變化。充滿神奇魔力的“門薩俱樂部”里,幼兒大膽地猜想和嘗試,探索科學奧秘,感受探秘游戲的快樂,在幼小的心靈中點燃科學探究的火種。
(四)社區生活圈:迷你的世界
社區生活圈以幼兒的實際生活為核心,由“樂淘手工坊”和“能源加工站”兩個場景建構而成。“樂淘手工坊”劃分為五個區域:紙藝區有報紙、銅版紙、牛皮紙與剪刀、膠帶、膠棒、打孔機等;泥工區有彩黏土、陶泥、顏料與壓模、拉坯、燒窯等;布藝區有布料、棉線、毛線與編織器、針線等;木工區有木塊、樹枝、竹片、釘子與鋸子、錘子、刨子等;綜合區有拉繩、玉米粒、茅根、石頭與膠槍等。幼兒變身為測量師、設計師和制作師,他們用陶泥燒制瓶罐、用布料設計服裝、用木頭制作椅子……在叮叮當當中發現材料組合后的變化,在成功中體驗喜悅,在試誤中磨礪意志力,享受心性的和諧平衡。
“能源加工站”放置了幼兒從家庭、社區中收集來的百般寶貝:瓶瓶罐罐、紙盒、紙箱、紙杯、紙筒、吸管、樹枝、松果、貝殼、開心果殼……百寶箱按標識分類擺放在貨架上,等待著幼兒慧眼識英地選擇它們,將這些人們眼中的廢品,再加工成新的物品。根據幼兒的生活和游戲的需要,在能工巧匠的小手中,相框、扇子、鳥窩、凈水器、自動澆花器、流動外景車等應運而生。幼兒將制作的物品回饋社會,在社區懸掛鳥窩,向市民發放扇子、環保倡議書等,將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理念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
社區生活圈交互融通,開放共享。在“樂淘手工坊”中,幼兒基于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統籌資源,發揮獨特匠心。在“能源加工站”中,幼兒基于對身邊環境的了解,根據經驗實踐探究,綜合運用廢舊材料,大膽與人溝通合作,實現社會化成長。
在探秘場景中,教師與幼兒對話交流,以有準備的環境支持他們的經驗建構與學習發展,促使他們成為一個個陽光自信、自主獨立、勇于探索的“小問號”,永遠對周圍世界充滿驚嘆和疑問,永遠保持著那份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他們應有的生動活潑的方式成長,擁抱整個世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36.
[2]林嵐.幼兒園場景化課程:內涵、結構及特征[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9(6):15-16.
[3]理查德·洛夫.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M].自然之友,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3.
責任編輯:楊孝如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STEM教育視域下幼兒深度學習的場景建構研究”(B-a/2020/02/67)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11-19
作者簡介:車艷,南京江北新區浦園路幼兒園副園長,高級教師,南京市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