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東云
摘 要:傳統博物館主要以收藏和展示文物藏品為主,是一種相對單一的文化信息展示載體,缺少博物館與社會公眾的有效互動和心理共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和層次也趨于多元化,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體驗和知識需求,因此,各級博物館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結合自身文化和文物資源優勢,加強特色品牌文創產品的開發,打造趣味性和互動性強的文創產品,讓社會公眾切身感受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和中國元素,提升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與榮譽感。
關鍵詞:博物館;文創;趣味性;互動性;路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21
1 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消費需求和市場價值分析
博物館文創工作是現代博物館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我國未來博物館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創產品引領當代文化消費的發展方向,傳統的文化消費是相對單一和單向性的文化輸出,現代文化消費是一種互動性和雙向性的價值體驗。在傳統文化消費向現代文化消費的轉型升級中,博物館文創產品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而且未來社會的發展也會為博物館文創產品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和發展前景。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博事業和文創產業發展,為文化產業提供了較好的政策支持和發展環境,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要求我國各級文博機構結合自身文化資源優勢積極開發文創產品,給予政策支持和財政保障。此外,國家文物局等主管部門還確定了近百家文博單位和文化經營企業作為文創產品開發的示范基地,使他們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堅持以點帶面,積極鼓勵社會資本開展文創產品的開發和市場化運作。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度我國各級文博單位的文創產品數量和種類已經有20萬件以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可觀。
博物館文創開發要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從自身文物資源和地域文化的優勢及特色出發,從文物藏品中提取最能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的元素,同時,敢于打破常規,標新立異,融入現代美學藝術和設計理念,在創新中實現繼承和發展,通過生動形象的展示手法,讓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藝術交相輝映,實現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結合,以滿足社會公眾現代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進而實現文創產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2 現代時尚元素讓文創產品更具趣味性和時尚性
當今社會公眾的審美情趣中,有很多消費者喜歡相對萌和丑的文創藝術形象,所謂丑和萌其實不是指形象和品位低俗,而是給人以喜悅和吸引力的內心需求,不像傳統文創產品那種簡單、直觀和呆板,就像青少年群體喜歡看漫畫作品,成年人喜歡看相聲和喜劇一樣,文創產品中的形象設計也要給人以喜悅與吸引力,就可以較好地提升文創產品的宣傳效果,迅速成為時尚和網紅產品,達到文創產品的宣傳效果和品牌影響力。如甘肅省博物館依托其鎮館之寶銅奔馬設計的玩偶產品(圖1),產品是以家喻戶曉的我國旅游標志——銅奔馬為設計原型,研發的此款玩偶產品,既具有文物元素,又較好地融入了現代文創設計理念,賦予了銅奔馬丑和萌的個性與表情元素,在蘭州市首屆文創節展會上推出以后,迅速成為一款網紅紀念品,深受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喜愛。甘肅省博物館以此為契機,積極打造“神馬來了”文化IP,研發了系列文創衍生品,包括筆記本、耳環、口罩、鑰匙環、冰箱貼等數十種文創衍生品。通過文創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對提升甘肅省博物館的文化形象和知名度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為宣傳普及文物知識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和手段。
又如河南博物院開發的仕女樂隊玩偶盲盒(圖2),以館藏文物精品彩陶坐姿伎樂女俑為設計來源,融合了隋唐時期文物陶俑的仕女形態、服飾、紋飾和樂器等元素。利用現代較為流行的“盲盒”產品,迎合了社會公眾的好奇心和互動需求,與現代潮文化有機結合,設計出了較為萌動和活潑的手辦形象。通過生動的造型、逼真的形象,刻畫了仕女樂隊不同的姿態和表情,給人栩栩如生的視覺感受,展現了隋唐服飾和樂器文化發展的歷史內涵。此文創產品推出后,迅速成為一款網紅文創產品,受到年輕群體的喜愛。此外,河南博物院還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相繼研發了棒棒糖、書簽、冰箱貼等近上千種精美的文創紀念品,充分體現了將文物資源融入現代文旅融合發展的發展理念,對打造博物館文創品牌、提升博物館在社會公眾中的知名度發揮了積極作用。
3 將博物館文創產品融入公眾的生活起居
將博物館文創產品融入社會公眾的生活起居,是提升博物館文創產品互動性的重要路徑。據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曾經做過文創產品的市場調研顯示,創意美食、飾品配件、家居擺件等類別的文創產品,最受消費者歡迎和青睞,為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指明了方向。文創產品具有實用價值,和一般的生活物品一樣,可以讓消費者不斷使用,這是最基本的方面。同時,文創產品與普通生活用品相比有其優越的方面,就是其文物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這是現代消費層次和理念的客觀體現,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社會公眾和消費者的文物知識宣傳。
例如:故宮博物院開發的文創產品《故宮日歷》,自民國時期就開始設計發行,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故宮是我國明清歷史文物的寶庫,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創產品《故宮日歷》為宣傳故宮文化歷史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歷是人們十分普及的生活物品之一,使用和擺放日歷已經成為人們的重要生活習慣。消費者將《故宮日歷》放置在家里,方便查閱日歷信息,同時每天查看日歷,也可以學習故宮歷史文化和文物知識,可謂一舉兩得,而且《故宮日歷》價廉物美,文化內涵突出,受到廣大社會公眾的喜愛。
又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開發設計的東方典藏折紙燈,作為一款網紅的生活家居類文創產品,其設計靈感來源于館藏紅山文化玉龍、《秋郊歸牧圖》、鏤空手紋青銅奩等文物,造型設計上猶如酷炫的紙雕,十分別致典雅,放置在臥室內既可以照明,又可以裝點家居環境,特別是造型工藝的獨特,深受青少年群體的喜愛。
再如:敦煌研究院設計開發的生活類古風香囊(圖3),兼具古樸與現代藝術,文化內涵豐富,其設計靈感來源于敦煌壁畫的各類精美的紋飾,圖案精細,風格獨特,用材考究,作為一款生活裝飾類的文創產品,可以掛在居室中,或放在車內,香囊中的香料沁人心脾,具有舒適安神的作用,同時作為一款裝飾物品,可以提升家居的文化品位,也可以作為饋贈好友的禮品,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好評。
4 加強博物館特色文創美食的設計與研發
民以食為天,人們時時刻刻離不開美食,衣食住行與人們息息相關。美食題材的文創產品最具趣味性和互動性,因此,在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中,應突出美食題材文創產品的開發。在美食類文創產品的開發中,可以多方面融入文物元素,如網紅的三星堆系列的面具巧克力、三星堆面具冰激凌等,就是將三星堆的代表性文物形象融到美食造型中,給消費者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特別是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兒童的喜愛,他們在食用過程中可以學習到文物知識,進而對三星堆文物產生學習的興趣。青少年通過日常的休閑體驗,就可以培養熱愛文化遺產和提升文物保護意識,這也是書本知識學習之外更具有宣傳效果的載體和手段。
又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設計的趣味考古系列文創產品,包括四羊方尊考古巧克力(圖4)等特色美食,將考古知識融到文創產品中,特別是融入文創食品的研發中,讓消費者在品嘗美食的同時,可以通過親身體驗,沉浸式地參與到美食的互動中,這些文創美食已經不是簡單的具有色、香和味道,而是突破了傳統美食的價值理念,顯示出了美食的文化影響和互動性,吃的已經不只是一種食品,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消費。
此外,每逢夏天炎熱的天氣,人們都喜愛吃雪糕,因此,國內多家博物館利用這一生活習慣,結合博物館文物資源優勢,推出造型和風格各具特色的雪糕文創產品,已經成為夏天的靚麗風景線。其中包括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馬俑文創雪糕、沈陽故宮博物院的“大政殿雪糕”和“神獸雪糕”、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面具文創雪糕(圖5)、廣東省博物館推出的恐龍雪糕等,受到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熱捧,在品嘗雪糕之余,還可以學到雪糕中蘊含的文物知識,在無形中提升了文物保護意識。
5 提升文創產品與社會公眾的互動性體驗
要提升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社會公眾參與性和互動性,比如在博物館研學游項目活動中,可以增加文創產品的知識講座,讓青少年參與文創產品開發等內容,培養青少年群體動手動腦的主動性,激發廣大青少年的興趣和愛好。另外還可以舉辦各類文創產品設計大賽,對有創意的產品設計思路進行采納和獎勵。如故宮博物院等文博機構就設立了故宮文創兒童體驗店,設置了專門適合兒童參與文創設計的場所,面積約200平方米,通過充滿童趣和活潑的室內設計,專門為少年兒童設計了上百款文創產品,以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休閑和體驗,讓家長與少年兒童一起在文創體驗中進行互動,學習和了解故宮悠久的歷史文化知識,既滿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又實現了寓教于樂的宣傳效果,進一步拓展了故宮特色文創產品的研發和傳播覆蓋面。
又如:中國南海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文博單位聯合舉辦的“奇妙的貝類世界特展”,展示了文博單位收藏的各類貝類標本及相關文物上千余件(套),展覽包括“貝從何處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族”“我們與人類”等板塊,采用與游客互動的方式,將自然科普與人文歷史相結合,引領青少年來到展館,讓他們欣賞了解海洋貝類的棲息環境和生態特點。參觀者可以親手觸摸和體驗這些貝殼類文物藏品,認識各類貝殼的形制和特征。同時,文博單位還利用貝殼類的文物藏品開發出了文創紀念品,包括根據不同海貝的紋飾設計的玉貝、貝紋銅器、貝幣、貝雕、螺鈿、生活用品等文創產品,讓參觀者體驗“趕海”的樂趣,充分體現了文創產品開發與宣傳具有的趣味性和互動性的特點。
蘇州博物館研發的網紅文創產品“文徵明手植紫藤種子”(圖6),源于館內的一株很大的紫藤,相傳為吳中才子——文徵明親手所植。去過蘇州博物館的游客對館內這顆標志性的紫藤都會有很深的印象,這株“文藤”也被譽為蘇州博物館的活文物,也是“蘇州三絕”之一,至今生生不息,成為館內一道靚麗的風景。據悉,蘇州博物館每年都采集“文藤”上的種子,并作為該館的文創產品,對外銷售。文創開發人員為這些種子設計了專門的包裝禮盒,使其成為一款文化品牌獨具一格的文創產品,每年限量發行,很快就銷售一空,十分火爆。消費者通過種植紫藤種子,可以體會蘇州博物館的文化內涵,親手種植的過程充滿趣味和期待,使“文徵明手植紫藤種子”成為一款聯通古今文化發展傳承的文創精品。此外,蘇州博物館近年還開發了包括以博物館建筑為設計靈感的小夜燈產品,設計靈感取自蘇州博物館的建筑風格和造型,創意特色鮮明。還有唐寅袋裝茶包、青瓷蓮花杯等,都受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6 結語
除了以上提升文創產品趣味性和互動性的路徑以外,各級文博管理部門要積極做好文創產品開發的政策引導和宣傳引導,組織舉辦各類文創產品設計大賽和展示活動,為各級文博單位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發提供展示的舞臺。如陜西省文物局聯合有關文博單位舉辦的“文物萬花筒·時尚長安城”的文物創意煥彩季系列活動,吸引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等多家文博單位的積極參與。此次活動采用了多元化的文創產品展示手法,讓博物館精美的文物元素和文化內涵,通過現代藝術展示手段進行展現,通過場景化、情景化進行再現,還舉辦了“花舞大唐”“漢風無極”“唐秘茶道”“陶俑修復”“翰墨書香”“仿唐樂舞”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展示活動,突出了文創產品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賦予文創產品更加多元化的展示效果,給消費者以直觀和沉浸式的消費體驗,讓社會公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陜西歷史文化的厚重,帶動了當地文化旅游經濟的發展繁榮。
博物館文創產品在消費層次的轉型升級中大有可為,體現了文化生產力是第一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和當代價值。各級文博機構要加強對文創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突出文創產品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在宣傳文物知識的同時,以更加生動活潑的形象手段,提升文創產品的品牌形象和宣傳路徑,更好地發揮博物館文創服務社會公眾的效益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金海濤.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演變類型與開發策略研究[J].新西部,2019(11):96-97.
[2]易平.文化消費語境下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J].包裝工程,2018,39(8):84-88.
[3]張雪.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及啟示[J].浙江檔案,2019(2):20-21.
[4]劉豫軍.新媒體環境下文創產品的開發與設計分析[J].文存閱刊,2020(20):[頁碼不詳].
[5]張祖耀,葉镠勤.基于多感官體驗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1,42(18):368-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