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 要:文旅融合后,公共圖書館和旅游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了良好的共同發展態勢,但是,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仍然存在不小的障礙,包括傳統觀念的制約、館內機制的約束、運作協調不暢、供需匹配不佳等。在文旅融合深入推進過程中,公共圖書館可謂是機遇和挑戰并存。從公共圖書館的文旅融合實踐看,其所遇到的現實障礙有待于針對性解決,深化跨界融合,建立高效的文旅融合關系。
關鍵詞:文旅融合;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3)04-0049-04
文旅融合并不是文化和旅游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實現“1+1>2”的最大化效應。雖然近年來文旅融合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追捧,但二者的融合創新發展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更多的是疊加式融合,尚未探索出創新發展的特色化發展之路。公共圖書館承擔著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重任,隨著中央政策的推進,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方面進行了新的拓展,但其工作思路和發展模式卻仍停留在原來的工作模式上,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多樣化需求。因此,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探索創新服務路徑,成為現階段值得思考和解決的現實問題。
1 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資源及模式
1.1 文旅融合資源
文獻資源是公共圖書館根據自身的服務對象和服務任務,系統地規劃、選擇、收集和組織管理的文獻資源,能夠滿足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過程中對文獻資源的需求。在館藏資源方面,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的藏書總量為76.03萬冊,是國家一級圖書館;在館藏特色資源方面,該館在2006年成立了方志館,收集地方志書、年鑒等相關青島市的地情資料,以及全國各地的年鑒、文史書籍、志書,這成為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另一大特色。此外,該館還通過傳統文化體驗室、國學經典閱覽室、“圖書館+書院”、地方文獻特藏室等方式,推出了“國學講堂”“書院傳文·暢享國學”等山東特色文化活動,吸引廣大受眾參加活動,弘揚傳統文化。可以看出,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在館藏數量、特色館藏資源等方面都保存有高水平、可開發的基礎資源,并積極對館藏文獻資源等進行資源評估,基于自身特色制訂適合自己的發展方案。
在空間資源方面,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有兩個區,東區和西區,分別是黃島區珠江路1001號、文化路137號,總建筑面積11,941平方米,超大的館內面積為文旅融合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圖書館所在的區域不僅有著名的4A級景區——亞洲第一灘金沙灘,還有一年一度的青島國際啤酒節及相應的啤酒文化博物館,擁有“海上西湖”和“青島西花園”美譽的唐島灣濕地公園以及青島貝殼博物館等,可以形成一體化游覽模式。此外,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還通過“驛站”、流動圖書服務點等方式,將圖書館送進了景區,在中電光谷青島園區、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民宿提供圖書借閱服務,拓展了圖書館的服務空間。
在人力資源方面,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目前有在編人員21人,派遣人員14人,但從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看,其文旅融合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相對欠缺,他們沒有同時擁有圖書館學、營銷學、旅游管理等專業知識,專業水平有待加強。
在平臺資源方面,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全館實現了計算機流通管理,包括圖書館采編、流通、編目、參考咨詢等都是網絡化、自動化管理;建設了有獨立域名的網站,開通了圖書館微信平臺、微博數字化平臺;通過Interlib圖書管理系統鏈接新華書店;對地方文獻進行數字化加工,建設了地方文獻數據庫。同時,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還與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駐區高校圖書館組建了全區圖書館聯盟。
1.2 文旅融合發展模式
現階段,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實施的文旅融合主要有閱讀推廣、產品供給、資源供給、信息服務這幾種模式。在這幾種模式中,閱讀推廣模式占據主導地位,其他模式則相對比較次要。
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將閱讀活動推廣到了景點、民宿等公共場所,同時還承辦各類主題活動,采取“圖書館+景區”“圖書館+主題文化活動”等閱讀推廣模式,如:“青圖驛站·人在旅圖”流動圖書服務點、書香滿民宿等,在當地形成了集閱讀、休閑、旅游等于一體的“圖書館+景區”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的品非遺、講國學、傳統文化體驗等活動,形成了極具自身特色的“圖書館+主題活動”文旅融合模式。
文創產品是消費性產品,是表達創意、符號和生活的方式。青島西海岸文旅部門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為游客提供研學旅游產品、文創產品,形成了產品供給模式。其中,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擁有開展研學旅游的豐富館藏資源,為研學產品提供了資源保障。但是,這種模式尚處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在當下的環境形勢下形成成熟的經驗。
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空間資源,可以借鑒、探索資源供給新模式。例如,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憑借其空間布局,為讀者提供特色化的空間資源,成為網紅打卡圣地。另外,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還有豐富的地方志資源,并通過地方志數據庫的方式對受眾免費提供數據。
通過信息加工的方式,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向旅游企業、游客提供信息挖掘、參考咨詢、信息供給等服務,包括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供用戶免費使用。另外,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還通過Interlib、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等方式,將文化和資源提供給企業,指導企業提升文旅效益,提高旅游品質。
上述幾種模式的組合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的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滿足了用戶的文化和休閑的需求,但從整體上看,僅靠以“圖書館+景區”“圖書館+主題活動”為主導的方式,并不能將文旅融合完全融入社會生活,公共圖書館還應積極探索產品供給、資源供給、信息服務等模式,進行多維度的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2 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的現實障礙
2.1 傳統觀念制約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之前,文化部門和旅游部門的事情是各自獨立的,雖然在不斷的改革過程中二者都做出了一些改變,但由于長期受制于舊體制的影響,二者的結合相當生硬,文化部門主導的文化活動,旅游部門更多的是象征性地參與,出現了“兩張皮”的現象。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其功能定位主要是收藏、陳列文獻資源等,因此其工作的重心在于“圖書館”,較少考慮“公共文化”中的文旅結合。隨著文旅融合所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原則的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也逐漸轉向了“以人為本”的服務中心理念。但是,在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時,圖書館員的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工作態度等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2.2 館內機制約束
在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后,全國各地也開始了相關部門的合并改革。當前,相關部門的整合雖已完成,但在工作層面的融合推進卻相對比較緩慢,在融合工作時各職能部門的積極性不高。從國家層面的機構設置看,公共服務司接手了旅游公共服務的工作,產業發展司負責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新型文旅產業的發展規劃指導。雖然說文化和旅游的相關部門已經實現了名稱上的合二為一,但在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上仍然是“分門別類”進行,沒有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濡以沫狀態。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在文旅融合后雖然也具備了旅游功能,但從網站頁面布局、內部機構設置、圖書館業務范圍、館內人員結構、外宣內容等方面看,其功能并沒有太大變化,這就導致了圖書館在面對旅游業務時表現為服務水平低下,業務能力不足,難以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從目前看,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融合得比較好,這主要源于他們天生具備旅游功能,文化業務與旅游業務關系比較緊密。
2.3 運作協調不暢
目前,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及美術館等均已經實行了法人治理結構,這意味著其職能轉向了“服務型”,也是公共文化機構、政府、市場三者之間理順關系的重要舉措。公共圖書館也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理事會建設,但改革尚未達到預期的效果,理事會的主導作用還沒有發揮出來,也沒有掌握決策權,僅僅起到了監督的作用。在理事會中,僅有少部分人員結構是社會力量,難以達到優化公共圖書館運行機制的效果。在文旅融合工作中,由于社會力量少、參與度不高、館內人員主觀能動性欠缺等問題,理事會也沒有發揮相應的協調作用。
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分為東區和西區兩個館,建筑面積和服務空間也在不斷拓展,但相對而言卻出現了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在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后,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的編制沒有增加,人員構成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另外,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原本的重心在于文化功能,在文旅融合創新發展上顯得“后天不足”,創新性發展力不從心。在人力資源結構方面,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多是業務型人才,缺乏協調管理能力,且該館固有的性質決定了工作人員的平均年齡偏高,老齡化現象比較明顯,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存在滯后于時代潮流的問題。
2.4 供需匹配不佳
在文旅融合工作推進過程中,雖然國家要求“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但“社會生產”“社會供給”“社會需求”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把握不好,使公共圖書館的文旅資源供需匹配度不高。同時,在旅游過程中,用戶很少主動表達其文化訴求,而這才是公共圖書館文旅業務的核心,導致公共圖書館出現了服務供給單一化的問題,難以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
3 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對策
3.1 強化宣傳推廣
作為文旅融合的重要推動者,公共圖書館如果延續以往的觀念推進文旅融合項目,勢必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公共圖書館應開拓思維,積極打破文化、旅游等行業之間的壁壘,為文旅融合的創新發展尋找一條受眾面廣、流量大的發展路線。公共圖書館首先要深刻認識“文旅融合”的發展理念,將“文旅融合”與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和服務功能相聯系;其次要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推廣,形成社區、中小學校、旅游企業等傳統推廣方式與抖音、微信、微博、網站、電臺等線上傳播渠道相結合的綜合化宣傳推廣模式;再次要通過品牌聯盟的方式,實現公共圖書館與其他品牌的優勢互補,如:通過與老字號品牌、新興國潮品牌聯名,實現受眾的全方位覆蓋,提升人們對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的關注度。
3.2 深化文旅合作
加快職能融合,深化文旅合作。首先,公共圖書館明確自身職責,即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包括文化層面和旅游層面,這就要求公共圖書館以原始的公共文化服務為基礎,增添旅游公共服務,這是文旅融合工作有序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其次,公共圖書館要打破行業邊界,調整公共圖書館的職能,如以政策文件的方式明確公共圖書館的旅游功能、明確館內人員的文旅工作職責;再次,公共圖書館要配備相應的文旅人才,保障圖書館文旅工作的互通、連貫。
在職能融合的基礎上,公共圖書館要為旅游業提供參考咨詢服務,加強文旅融合閱讀推廣,深化交流合作。在文旅融合的發展趨勢下,公共圖書館可以向景點管理部門提供參考咨詢報告,幫助他們排除難題;與旅游景點合作,通過圖書館聯盟將本地區的優秀旅游文化向外推廣;與旅游業合作交流,依托當地旅游產業推進旅游規劃與館藏資源共享。
3.3 加快機制調整
在文旅融合趨勢下,公共文化管理體質改革有利于公共圖書館的靈活發展。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快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助力文旅融合發展:首先要加快公共圖書館的人員編制調整,讓他們的工作有壓力、有動力,通過招聘制度、考評制度、薪酬制度改革,實現“能者上”,而不是在內部進行人員的流動。其次要推動公共圖書館內部的部門調整,增設文旅部門,清理掉文化、旅游重合交叉的部分,通過歸納、合并發揮公共圖書館的雙重效益。再次要健全市場運行機制。雖然公共圖書館是公益性質的,但文化事業和產業并不割裂。鑒于文化產業的薄弱現狀,我國需要加大社會力量的參與力度,盤活市場競爭力,找準公共文化和旅游發展的最佳融合點,形成新業態和富含地方特色、文化價值的文旅產品,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
3.4 創新融合模式
鑒于供需匹配不佳的現實,公共圖書館首先要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如文化地標模式、景區分館模式、民宿書房模式、研學旅行模式、文創開發模式等。在這些模式中,各地均有相應的公共圖書館探索出了特色化發展道路。如:天津濱海圖書館堅持“全館游”理念,拓展旅游新價值,使該館成為網紅打卡圣地。其次要加強數字化技術開發。雖然公共圖書館在技術開發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在各地區、各級別的優秀信息資源共享方面還需要數字資源平臺的建設進行串聯,搭建種類多樣、內容豐富、覆蓋廣泛的文旅產業網絡,并通過“大智移云物”等技術的運用,讓VR技術等新型信息技術增強人們的使用體驗,突破常規的旅游模式,逐步提升文旅產業的游客參與度。
參考文獻:
[1] 王輝.文旅融合圖書館創新發展探析:以濱海新區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S1):108-110.
[2] 儲節旺,夏莉.圖書館文旅融合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復印報刊資料·圖書館學情報學,2021(2):136-144.
[3] 廖明.基于用戶體驗的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維度及發展對策[J].圖書與情報,2022(1):132-138.
[4] 馮繼強,徐勇敏.5G+智慧文旅: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J].圖書與情報,2020(4):79-83.
(編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