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互聯網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在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時代已經悄然到來,為我國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而教育事業作為保證國家未來發展、提升人民核心素養的重要事業,在信息化背景下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也逐漸形成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在小學階段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德育的重要科目,不僅能夠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夠逐漸提高學生的道德文明素養,而傳統的教育模式在當下強調個性化發展的教育背景下已經不再適用,因此校方與教師需要結合信息化的時代背景,改善以往生硬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從而有效推動我國的小學德育質量的提升。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概述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我國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與優良品質的重要教學內容。由于小學生的身心發育尚不完全,對外界事物并沒有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與價值觀,很容易會因為外界環境的誘惑而產生認知偏差,對小學生的未來發展勢必會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通過體驗生活、體驗文化、參與社會活動等方式來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并引導學生逐漸明確人文底蘊、實踐創新、科學精神、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優秀思想內容,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涯與社會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二、信息化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創新教學的重要性
在網絡時代下,信息資源能夠以更加豐富的形式進行高效率傳播,不僅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也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而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活動而言,該課程本身就蘊含了優秀的社會主義文化與人文底蘊,因此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學課堂之中,就可以有效擺脫傳統教育模式課本書面內容的桎梏,也能夠大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針對小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制定出相應的教學方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障學生健康成長。
(一)幫助學生理解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材中,不乏一些較為抽象的定義與概念名詞,并且道德與法律本身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小學生很難將這一課程的知識點與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聯系,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對這一課程不甚理解,覺得內容過于假大空。而信息化技術就能夠實現將抽象知識點具象化,利用能夠觀察的具體形象來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重難點知識,從而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限制。此外,根據相關科研成果來看,人類在接受信息時,視覺化的信息內容往往會比書面內容更加容易記憶,因此這一教學模式也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道德與法治內容的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促進思維發展
教材作為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因素,其中記錄了大量的知識點,但是書本的知識承載量畢竟有限,并且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書面信息,并不具備實踐性,因此如果僅僅以課程教材的內容作為課堂教育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限制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想象。而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進行有效融合,還能為學生提供實例,引導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立思考以及辯證思維。也能夠進一步延伸知識內容,滿足小學生對知識點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出小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從而實現德育素養培養的教育目的。
(三)增強法律意識
我國作為法治國家,法律是維護我國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在自身合理權益受到侵犯時進行反擊以及追責的渠道。因此法治意識不僅能夠保護自己,也是促進國家社會繁榮穩定的基礎條件。但是在我國和平繁盛的社會背景下,大部分的學生缺乏危機警覺性,在自身利益受損的情況下,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這也是我國小學道德與法律教學的漏洞。并且法律知識的描述過于生硬抽象,很難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中發生的實際案例來講解法律知識,讓學生能夠聯系實際生活,初步了解法律知識,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遇到了麻煩或危險時應該怎么做,從而逐漸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法治觀念。
(四)強化責任擔當
在整個大社會之中,每位公民都有著自己的社會身份,相應地也承擔一定的責任。而學生最大的責任就是學習,為今后的社會發展做好準備工作。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網絡平臺,讓學生通過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點對社會事件、實際案例、情境等進行分析,從而在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能夠逐漸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逐漸了解作為公民應當履行的責任與義務,并意識到自己身為學生所面臨的任務,從而幫助其明確自身的發展目標,推動學生發展。
三、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問題
首先,由于我國小學教育模式為應試教育,學生不僅需要面對諸多學科的知識學習任務,還要經歷頻繁的考試,而大部分教師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通常都是將知識點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通過大量的習題練習來不斷加強知識記憶,但是這一教育模式大大扼殺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與創新能力。并且由于小學生與社會接觸較少,對外界事物知之甚少,大部分的教師認為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對小學生而言過于深奧,對辯證思維以及獨立思考等方面的培養尚早,應當以基礎課程為主,導致這一課程逐漸被邊緣化,學生很難有機會了解道德法治內容,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而言極為不利。
其次,部分教師在制定課程方案的過程中,沒有重視實踐教學,僅僅將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摘取并總結,導致實際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過于生硬,或者選用的課堂實例已經過時,僅能將課本內容的知識點進行展示,卻沒有反映出當下社會現狀,導致學生與外界社會脫節,限制了學生思維的擴散,信息化教學模式形同虛設。
最后,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會因為生活背景、經歷等因素的不同導致心理發育程度也不同,其認知程度也會逐漸出現差異,并且同學之間也會有著性格、愛好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時間畢竟有限,且具有較多的教學任務,往往會采用統一化的教學模式,并不會針對學生年齡階段與個體差異來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導致這一課程的教學質量難以提升。
四、信息化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創新教學策略
基于我國教育部門所提出的核心素養教育的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模式也需要根進行改正與創新,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進一步完善教學方案,為學生制定出個性化的教學活動,從而推動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創新,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有效保障。下面筆者就以此來提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以供參考
(一)提升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保證公民具備優良素質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之中處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點。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例如微課、釘釘等應用軟件作為教學工具,通過詳細的視頻講解,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即使在課后復習或者課前預習階段,學生也可以在這一平臺上通過瀏覽教師講解視頻來進行復習或預習,跟隨著教師所講解的重難點知識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滲透,逐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例如在《大自然,謝謝您》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微課來向學生展示大自然的圖片與視頻,并在這一過程中結合課程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了解到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禮物,并意識到只有通過辛勤勞動才能獲得回報,鼓勵學生進行提問以及意見表達,引導學生逐漸親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或者教師也可以為學生發放種子,讓學生種植并養護,并對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將其過程進行拍照、視頻錄制或者繪制,上傳到微課平臺中進行共享,并分享自己的種植心得與體驗,而教師就可以從中挑選出優秀的案例進行公開鼓勵,并予以一定的物質獎勵,讓學生意識到,只有通過自己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以此來實現課程教育,加強學生的知識記憶,逐步向學生滲透人文素養的內容。
(二)實現自主學習
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較少,身心發展尚未完全,對于抽象化的知識內容難以理解與應用。但是正因如此,這一階段的學生也是培養自主習慣的黃金時期,只是因為缺乏畫面感,在面對冗長的文字描述時沒有辦法調動自身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走進生活,通過生活中的常見案例開展情境式教學,利用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現象來幫助學生理解復雜抽象的知識內容,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通過觀察身邊發生的事來進行聯想,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達到事半功倍的課程教育效果。
例如在《做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利用一定的技巧來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從而體會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成就感,為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可以導入《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將這一故事進行動畫展示之后,教師就向學生提出“為什么跑得快的兔子會輸給跑得慢的龜?”這一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大膽質疑,之后就可以引出這一教學環節的主旨。之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做個小實驗,讓學生抄寫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上的字,教師不給他們提任何要求,或者可以暫時離開教室,讓學生處于較為放松的狀態,在一定時間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數一數寫了多少個字,比一比哪一位同學抄書又快又工整,讓學生表述自己抄寫時的情況,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抄寫效率不如其他同學的主要原因,從而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逐漸培養學生珍惜時間、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此外,教師一定不要生硬地灌輸知識點,否則學生就會覺得這一內容假大空,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改善生活習慣
身體健康是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小學階段正是身體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來收集媒體新聞與生活事例,讓學生意識到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例如在“生命最寶貴”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先將生命的意義進行講述,之后再將熬夜、酗酒、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進行講述,通過反面實例來讓學生意識到不良生活習慣對于自身健康的危害性。同時,教師還需要向學生科普早睡早起、堅持鍛煉、遠離煙酒等良好生活習慣,從而對學生進行警示。或者還可以將殘障人士的生活記錄進行展示,例如由聾啞舞蹈演員所表演的“千手觀音”進行視頻展示,讓學生意識到生命的無限可能,保證學生的良性循環發展。
(四)鍛煉實踐創新
創新是技術能力發展的動力,也是難能可貴的素養。而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時期,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階段,因此教師需要抓住這一時機,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來鼓勵學生的創新。
例如在“變廢為寶”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垃圾,并鼓勵學生用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創作,對于優秀作品可以進行公開展示并表揚,引導學生重新認識“垃圾”,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與創新能力。
(五)提升責任擔當
所謂“在其位,謀其政”,小學生經常會因為思維、年齡等方面的限制而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因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并了解不遵守責任所要面臨的責任,以此來培養其良好的社會參與意識。
例如在“大家排好隊”這一教學環節,教學需要讓學生懂得遵守公共秩序,并樹立規則意識,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來搜集“5·12”大地震中,桑棗中學上千名師生在極短的用時中沒有任何傷亡地撤離了危樓的事例,讓學生觀察學生有秩序地排隊的行為,從而引導學生明確責任意識。
(六)樹立科學精神
在信息化背景下,學生需要具有科學的價值觀,能夠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事物,從而避免被不良文化內容所影響。
例如在“未成年保護”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可以用網絡收集網絡詐騙、兒童拐賣等方面的真實案例,讓學生能夠意識到社會中潛藏的危險,并明確信息能夠擴展自己知識面的同時,也能夠蒙蔽自己的雙眼,要懂得拿起法律保護自己,并不要輕易相信陌生的信息來源,以此來讓學生逐漸樹立科學精神。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是極為重要的德育教學內容,在信息化背景下也需要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并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來豐富教學內容,制定出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保證學生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