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


摘 要:人文學科是所有科學之肇始,數字人文推動圖書館應用先進的數據處理手段,深度挖掘地方人文資源,創造文獻價值。文章闡述了數字人文特征及其應用于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切入點,分析了數字人文時代對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建設提出的要求,重點從跨界融合、項目合作與技術多樣三個角度論述了數字人文視域下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價值的挖掘,最后從閱讀環境、資源建設和技術革新三個方面提出了數字人文視域下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資源挖掘工作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數字人文;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3)04-0120-04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交叉學科領域研究的深入,“數字人文”這一概念應運而生,數字人文主要集中在歷史學、文學、社會學等人文學科[1]。同時,數據處理手段的成熟與海量資源的增長,也為數字人文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環境,越來越多的文化服務機構采用數字人文技術對數據進行組織、挖掘與智能化處理。圖書館作為學科資源的主要服務陣地之一,也深化了對數字人文技術的探究和應用,對人文資源進行統計和深度分析,尤其是加大了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的挖掘力度。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都記錄和見證了過往的故事,并在經年累月的沉淀中醞釀出獨具特色的地方資源,外化為風格迥然的風土人情[2],挖掘和傳承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可以對本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依托數字人文技術對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資源進行挖掘和價值開發,無論是對民族文化傳承,還是對地方的發展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1 數字人文特征及應用于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切入點
1.1 跨界融合性
數字人文屬于交叉學科,其文本計量、文化分析等方法可以實現人文領域的跨界融合,從目前的數字人文技術應用情況看,其開展項目不局限于專業性較強的學術機構,如高校、社科研究所等,還包括檔案學和圖書館學范疇,數字人文的優勢在于能夠打通原本資源庫框架,構架資源開放與聚集的新的知識體系[3]。因此,數字人文的跨界融合特征能夠為圖書館資源的挖掘與建設提供更開放、交叉性更強的研究理念。
1.2 項目合作性
數字人文往往采用項目制,也就是對某一主題進行垂直深入的挖掘和資源開發,這能夠直觀體現資源之間的聯系性,使數據建設更為高效、科學、有序。因此,數字人文技術與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建設有較高的契合性[4],可以推動圖書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主題下的地方資源進行捕捉,驅動地方文獻專題建設。
1.3 技術多樣性
數字人文在實踐上包括虛擬現實技術、文本挖掘技術、數據庫構建技術、自動學習程序、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呈現出技術多樣性的特征,可以適應圖書館智慧化、數字化的轉型趨勢[5]。當前,圖書館文獻構建不僅包含紙質文獻,還包括數字資源,數字人文技術,一方面可以促進紙質文獻的數字化轉換,使珍貴的地方特色文獻能夠得以長久保存,避免損失或遺失;另一方面也能從多種渠道挖掘地方相關資源,對地方特色進行匯總,形成覆蓋范圍廣、數據價值高的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總和,最終全方位、多角度地為用戶呈現地方特色和資源鏈條。
2 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分析的要求
數字人文技術與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挖掘的有機結合,決定了圖書館能夠突破數據處理方面的技術壁壘,先進技術的注入與人文理念的融合也對圖書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因地制宜,以地方文獻特點為依據
不同地方的文獻種類和格式存在較大區別,有的圖書館以紙質文獻為主,有的圖書館以數字資源為主,有的圖書館文字資源豐富,有的圖書館圖畫或影像資源較多[6]。因此,圖書館在應用數字人文技術時,就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結合地方文獻的特點進行分析和建設,并采用適當的數據處理方法。
2.2 因人而異,立足于用戶的實際需求
圖書館對地方文獻進行開發和建設時,不僅旨在傳承文明成果,還有服務于社會的現實意義,因此,圖書館就需要立足于用戶的實際需求,使用戶能夠感受到地方文獻資源挖掘的價值[7]。實際上,圖書館只有滿足用戶的閱讀預期,才能賦予地方文獻挖掘工作源源不斷的動力,也才能提升地方文獻資源的使用率。
2.3 因勢乘便,借助網絡環境實現地方文獻資源共享
在大數據背景下,網絡環境的普及和各類數據技術的進步,使數字人文能夠充分發揮其效用。圖書館的地方特色文獻資源挖掘與建設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覆蓋面廣、縱深性強的系統性工程,關于一個地方的史料往往會分布在各個文化服務機構,如當地博物館、檔案館等[8],圖書館應用數字人文技術可以借助網絡環境將相關文獻資源串聯起來,實現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的無障礙共享,形成多種類、跨平臺的地方資源數據庫,更好地服務于用戶。
3 數字人文視域下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價值的挖掘
3.1 跨界融合——融合地方先進文化
首先,圖書館通過對地方文獻資源的廣泛采集,保障了地方特色資源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其次,圖書館應用數字人文技術對地方資源進行甄別,既能夠去偽存真,又可以去除冗余重復的資源,保證了地方特色資源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再次,圖書館應用數據轉換技術將一些年代久遠的紙質文獻進行數據化處理,使其能夠以結構化數據的格式與其他資源進行關聯,保障了地方特色資源庫建設的系統性和融合性。總之,圖書館挖掘地方特色文獻,做好本地區文獻資源建設工作,能夠將地方先進文化集中起來,形成更大的合力,為用戶提供高價值的資源服務[9]。
3.2 項目合作——合作開發地方資源
借鑒已有的數字人文項目的研究成果,圖書館在挖掘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價值的過程中,采用了“協同合作”的理念,充分應用數字人文的技術優勢,聯合檔案館、博物館、地方史志藏館、私人收藏家等多方力量,合作實現資源的開發和串聯。例如,廣州圖書館打破主體桎梏,打造跨地域、跨資源庫的資源建設和服務平臺,向社會征集與發布項目相關的文獻資源,切實牽頭社會面的協同合作,實現對地方資源的全面組織與整理。
3.3 技術多樣——深入挖掘資源價值
數字人文最具優勢的莫過于其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其數字化技術可以支持文獻收集行為,數據分析技術可以支持閱讀與闡釋等行為,見下頁表1。基于技術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圖書館能夠實現地方特色資源的深入挖掘與內在關聯。同時,隨著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的不斷提高,數字人文的自動化能力也隨之升級,這就使圖書館能夠進一步打通時空限制,進行跨族裔、跨語言的大規模地方特色文獻資源挖掘,這在傳統人文研究中是不可想象的。
4 數字人文視域下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資源挖掘工作的優化路徑
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的挖掘與開發要以人文為核心,增強用戶友好性;要以資源為基礎,打造地方特色資源庫;要以技術為助力,實現數字人文的歷史性跨越。
4.1 打造閱讀環境,提升人文服務氛圍
數字人文平臺顛覆了圖書館傳統的文獻建設工作,支持圖書館開發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系統功能,如:圖書館可以允許用戶根據字段在數據庫進行檢索,或通過鏈接解析的途徑獲取文獻資源,這就意味著圖書館能夠打造立體、可追溯的閱讀環境。地方文獻資源的特色就在于其特有的風土人情,圖書館為讀者打造的閱讀環境能夠使讀者沉浸于地方文獻本身,同時數字人文的閱讀環境彰顯出人文情懷,突出了地方特色資源的人文價值[11]。此外,數字人文技術還使圖書館服務能夠兼顧用戶友好性,數字人文所包含的可視化技術使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的展示更加仿真、主題也更加清晰,便于用戶查找和利用;VR技術則能與當代年輕用戶的閱讀偏好相契合,使地方特色資源能夠走進年輕用戶群體,擴大其影響力,突出了地方特色資源的社會價值。
4.2 創新資源模式,推進專題文獻開發
地方資源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圖書館可以按照專題模式對其進行專題整理。目前,已有部分圖書館或機構打造了專題研究項目,見下頁表2。例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與武漢大學、浙江大學聯手打造的“數字敦煌”項目,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數字人文項目,該項目充分應用了數字人文技術,對敦煌文物和莫高窟形態進行掃描修復,并以數字形式保存,應用可視化技術和VR技術進行展示,使人們如身臨其境般感受敦煌的歷史[12]。現有的數字人文項目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圖書館可以借鑒已有的經驗,結合地方文獻的實際情況,挖掘亮點,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獻專題。一方面,專題的模式構架清晰,圖書館在對地方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和數據補充時,能夠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地方的人物傳記或文學作品散落民間,圖書館在向社會征集時也會減少資源整合障礙,能夠吸納更多的文獻。
4.3 推進技術革新,實現數字人文跨越
在數字人文視閾下,技術是圖書館進行數字建設和資源挖掘的保障,只有推進技術革新才能使地方特色文獻的挖掘工作與時俱進,帶給用戶耳目一新的體驗。首先,圖書館要在資源采集和數據關聯方面提升智能化水平,對地方特色資源進行有效的運算、分析及配置,對于一些年代久遠的手稿、照片等要采用數字化處理技術,使其能夠適應數字人文環境[13];其次,圖書館要重視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的分析,在保障數據資源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優化大數據分析平臺的結構,使地方文獻的構建實現數字人文跨域,同時拓展圖書館資源服務的深度與廣度。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圖書館應用大數據技術對地方珍貴的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建設已是大勢所趨。通過人文視角,運用數字人文技術,圖書館可以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的價值,以專題的方式將來自多種渠道的地方資源呈現出來[14]。可以說,數字人文技術為圖書館地方資源建設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使圖書館能夠應用多樣化的數字處理技術,將原本獨立的個體元素組成新的集合,也使地方特色文獻資源能夠通過互聯網輻射到更遠的地方,惠及更多的用戶。
參考文獻:
[1] 胡娟,柯平.我國圖書館數字人文項目建設經驗與啟示:以上海圖書館家譜知識服務平臺項目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1):27-36.
[2] 吳建中.從數字圖書館到智慧圖書館:機遇、挑戰和創新[J].圖書館雜志,2021(12):4-11.
[3] 孫美虹.公共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19):207-209.
[4] 張素娟,趙毅,董曉玲.開放獲取環境中的黑龍江省地方特色數據庫資源建設:以開放獲取5種文獻資源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1(9):128-129,131.
[5] 徐瑋婕,陳雅.公共圖書館特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指標研究[J].圖書館,2021(2):29-35.
[6] 趙毅菲.大數據時代加強公共圖書館地方特色資源建設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0(11):40-41.
[7] 崔陽兵.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地方文獻大數據分析平臺建設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0(9):112-113.
[8] 曾文.被忽視的大多數:數字人文生態中基礎型學術圖書館的策略空間[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0(9):77-83.
[9] 蔡曉君.面向數字人文的地方特色資源庫建設:以泉州海絲文獻資源庫為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20(4):68-73.
[10] 劉圣嬰,王麗華,劉煒,等.數字人文的研究范式與平臺建設[J].圖書情報知識,2022(1):6-29.
[11] 王貴海.我國數字人文研究演進路徑及圖書館支持策略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10):106-113.
[12] 蔡迎春.特色資源建設中的數字人文應用進展研究:基于國內數字人文相關項目及實踐案例[J].圖書館建設,2018(7):18-24,30.
[13] 金家琴,夏翠娟.數字人文的跨界、融合與對話:第九屆上海國際圖書館論壇數字學術與人文研究分會場“快閃報告”綜述[J].圖書館雜志,2018(12):29-38.
[14] 何虹.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與利用途徑探索:以廣州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2019(11):105-111.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