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神木市第八中學 王惠萍
圖文資源包括圖片資源、視頻資源和圖書資源三大類型,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運用圖片資源,教師可以引發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讀圖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運用視頻資源,呈現多元化的觀點,拓展學生理解的深度;可以創設生動的情境,對學生實施思想教育。通過利用圖書資源,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感興趣的知識,獲得豐富的學習趣味;分析相應的歷史材料,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可以綜合利用圖文資源構建新型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
歷史學科中有著很多的知識點,教師經常會在課堂開始時就讓學生勾畫圈點各方面的內容,直接展開背誦,造成學生的學習過程過于枯燥,對于歷史學習缺乏足夠的參與感。基于此,教師首先可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導向,播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歷史圖片,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構建相應的歷史情境,激發對歷史場景和歷史事件的探索意識,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
例如,在教學《原始農耕生活》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激發學生的想象意識。本課主要學習原始人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識。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直接播放原始人在森林中、山洞中、河流邊生活的圖片,并與學生作如下交流:“原始人日常是怎樣生活的呢?大家能夠想象原始人的故事嗎?”對此,學生可以在腦海中構造出如下情景:“原始人用木頭削成矛,在森林中看到一只野牛經過,迅速將矛扔了出去”“由于生產方式的落后,原始人打獵一天,只捕獲了很少的獵物,他們在山洞中生起火,開始烤起獵物”。通過這些想象,學生一方面能夠體驗到趣味性的場景,另一方面能夠認識到自身對于原始人的生活缺乏過多的了解,從而產生學習課堂知識的積極意識。接著,教師可以播放“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這幅圖片,學生可以想象原始人用茅草搭建房屋、在房屋中居住的整體過程。還可以播放“半坡人面魚紋彩陶圖”這幅圖片,學生一方面可以想象半坡人用泥土燒制陶器,雕琢花紋的過程,體會半坡人智力水平和勞動能力的進步。另一方面可以想象半坡人用這種工具盛水、盛放食物的生活過程,感受原始居民獨特的生活方式。之后,教師可以與學生作如下交流:“這些原始人具體是怎樣生活的呢?”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內容,驗證個人猜想。在此過程中,圖片能夠讓學生的學習心態得到有效的緩沖,消除學生的學習枯燥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動力。
歷史地圖是歷史圖片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閱讀地圖中的相應圖標能夠總結出不同的信息,快速記憶歷史基礎知識,并且能夠梳理出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從而充分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為學生投放相應的歷史地圖,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提升獨立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歷史地圖提高學習效率。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講解了張騫溝通絲綢之路的過程。這些文字內容十分豐富,學生在閱讀時普遍難以總結出明確的思路,不能夠形成深刻的記憶。因此,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直接投放“絲綢之路路線圖”,并與學生展開如下交流:“這就是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請根據圖片講解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學生可以從地圖中發現大量的地點名稱,并且能夠發現地圖中呈現出來兩條路線,繼而根據箭頭的指示講解如下內容:“張騫從長安出發,經過玉門關,這時可以有兩條路線選擇。一種是向北走到達樓蘭,再到達蔥嶺;另一種是向南走,到達鄯善,再到達于調……”。由此,學生能夠根據地圖對絲綢之路的各條路線形成深刻的記憶。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地理知識,構想絲綢之路上各個地區的環境特點,體會張騫出使西域路程的漫長與艱辛,感受絲綢之路的重要性。按照同樣的方式,教師可以投放“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海上絲綢之路有哪些路線?分別可以到達哪些地方?”學生同樣可以借助圖標進行分析,得到清晰的認識。在這樣的過程中,歷史地圖能夠幫助學生推演歷史發展的過程,感受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充分提高學習效率。
認識歷史事件的意義,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是素質教育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方向。初中生只有充分打破以背誦和抄寫為主體的學習模式,才能夠對歷史思考能力進行深入培養,有效拓展學習的深度。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不斷繁榮,互聯網中出現了很多歷史題材的名家講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聽取這些講座,學習專家學者分析歷史事件、表達歷史觀點的方法,培養學生深刻的歷史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授《三國鼎立》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歷史視頻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閱讀教材,學生能夠了解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為什么曹操和劉備在這兩場戰役中都能夠以少勝多呢?”對此,大部分的學生缺少思考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百家講壇中的《品三國》相關節目,學生能夠了解到在官渡之戰中,曹操焚燒了袁紹的糧草;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受到長江的阻隔,并且士兵多生疾病。通過這個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態度,增強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能力。又比如,通過閱讀教材,學生能夠了解到三國中蜀國最先滅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作出如下思考:“為什么蜀國最先滅亡呢?”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觀看《國史通鑒·三國系列片》節目,根據專家學者的講解了解到蜀國滅亡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占地面積狹小,經濟實力不足;二是缺少對人才的培養;三是后主劉禪貪圖享樂,缺乏進取意識。根據這些觀點,學生能夠對三國歷史獲得更深刻的認識,并有效培養其唯物史觀,提升總結歷史規律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歷史講座視頻能夠讓學生接受多元的觀點,培養其全面深刻的歷史分析思維,進一步拓展學習深度。
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遠大的理想追求是新時代歷史教學的重要方向。很多的歷史影視劇、歷史紀錄片能夠在最大的程度上尊重歷史事實,以畫面的形式再現歷史場景。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歷史視頻進行深入觀賞,讓學生學習優秀歷史人物的品質,深刻感受歷史精神,有效培養道德品質。
例如,在教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長征主題的視頻,實施德育。比如,教師可以播放《淬火成鋼》這部電視劇的宣傳片,學生從各個鏡頭的變換中了解長征的整體過程,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輩經歷了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艱苦的戰斗和前行,取得了長征的勝利。同時也能感受到革命先輩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又比如,教師可以播放《飛奪瀘定橋》紀錄片,學生從視頻中能夠看到紅軍戰士用身軀作為瀘定橋的木板,讓戰友踏過身軀前行戰斗的場景,體會革命先輩無私奉獻、勇于犧牲的精神。同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搜索視頻,更為充分地了解長征過程。學生可以觀看《走過雪山草地》這部電影,從畫面中看到革命先輩穿著單薄衣服經受著風霜的吹打、在草地中忍受著饑餓、相互攙扶前行,細心照顧傷員等場景,切實體會革命先輩艱苦斗爭、團結協作、樂觀向上的優秀品質。學生還可以觀看《革命圣地延安》紀錄片,了解革命先輩在延安的簡樸生活,以及與人民一同勞動,發展生產的故事,進一步得到情感教育。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精神層面在學習歷史知識中得到深入的體會,感受歷史學科的獨特魅力,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

歷史教材從宏觀的層面講述了歷史發展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經常會對歷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史料圖書,讓學生充分展開閱讀,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細致的理解,充分激發學生的歷史探究興趣,促進學生形成深厚的歷史素養。
例如,在教學《百家爭鳴局面》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史料圖書,充實歷史素養。本課首先向學生講解了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在閱讀這些教材內容后,學生可以閱讀《史記》《左傳》《春秋戰國那些事》這些歷史圖書,通過《曹劌論戰》《晉文公流亡》《秦晉崤之戰》等故事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發、周王室衰微的歷史狀況,更加具體地認識春秋戰國時期尖銳的社會矛盾、動蕩的社會局勢,深入理解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背景。而教材中重點講解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各個思想流派,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利用相應的歷史圖書了解相應思想流派具體內涵。比如,在學習孔子后,一些學生可以閱讀《論語》,了解孔子在治國、學習方面的思想。在學習《老子》后,學生可以閱讀《道德經》,了解老子無為而治思想主張的具體體現。其他學生還可以閱讀《莊子》《孟子》《韓非子》這些傳統文化典籍,根據書籍中的篇章分析相應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張,提升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能力。另外,很多學生會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產生崇敬的心理,基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這些思想家的傳記,了解思想家的人生經歷,獲取更豐富的歷史知識。通過閱讀孔子的傳記,學生能夠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方面的各種故事,對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更細致的理解。還能夠了解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理解儒家的政治主張。通過閱讀孟子的傳記,學生可以將孟子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作對比,對儒家思想的發展過程作一定的梳理,有效培養歷史時空觀念。由此可見,史料圖書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夠發揮多方面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多元化特點,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相應的史料圖書進行充分閱讀,將課外書籍內容與課內知識相融合,作出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實現歷史深度學習。
雙減政策倡導教師要充分創新作業設計方式,不僅要利用作業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的文學圖書是基于一定的歷史現實基礎而創作的,能夠通過相應的人物和情節反映特定時期的歷史事實,表現特定時期的歷史風貌。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些角度入手,截取文學圖書中的相關片段引導學生思考,訓練學生相應的歷史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授《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文學圖書對學生實施課堂訓練。比如,通過教材閱讀,學生能夠了解到宋代的商品經濟十分繁榮,出現了很多的集市,城市也在快速發展。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宋詞三百首》這本圖書,并思考如下問題:“哪些宋詞能夠體現出宋代經濟的發展特征呢?”一些學生可以選擇柳永的《望海潮》,通過“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一句,分析出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通過“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等詩句分析出宋代城市中店鋪的不斷增加,經商時間不再受限制等經濟狀況,有效培養史料實證能力。又比如,在學習“手工業的興盛”這一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這部古典名著。學生能夠發現作品中對于林沖、魯智深、柴進等人物的衣物穿著都有著細致的描寫,并且所描寫的內容用詞都十分華麗與豐富。根據這些文學材料,學生可以對宋代紡織業的繁榮現象作出具體闡述。同樣,這部作品中的混江龍李俊最終到達了暹羅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這種情節設置的方式是否合理呢?”學生可以結合教材中宋代造船業和海外貿易的發達等相關知識作出分析。通過這樣的方式,文學作品中的材料能夠讓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促進學生有效地轉換解讀歷史的思路,提高分析歷史現象、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
綜上所述:新課程理念和雙減政策都十分注重拓展學科教學的形式,激發學生思維的活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圖文資料具有內容豐富、生動有趣的特點,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資源更加充實,學習方式得到進一步的拓展,能夠成為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重要輔助工具。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圖片資源、視頻資源、圖書資源充分運用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強烈的探究意識和良好的知識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從歷史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思想教育,讓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更加牢固和深刻。在圖文資料運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和教材內容出發,合理選材,讓圖文內容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切實有效地對學生的學習發揮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