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民聯鎮龍山小學 楊小燕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學校教育也致力于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全面型人才。德育,是“五育”之首,也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秉持良好的道德品質,也能促進小到一個班級,大到一個學校的正常運轉。因此,德育管理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積極的意義與重要的影響。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既具有文化價值,又蘊藏著德育知識,在小學德育管理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促進兩者之間的科學結合,還能夠豐富德育管理的內容,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中扎下根。基于此,教師應當在德育管理過程中,找準切入點,使優秀傳統文化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滲透其中,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汲取思想養分,推動德育質量的有效提升。
曾經,應試思想在我國“大行其道”,不少家長與教師在教學生活中都秉持著“唯分論”的思想觀念,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品德教育。這種情況下,一些學生雖然在學習成績上出類拔萃,卻沒有形成良好的品德,致使他們在成長中誤入歧途,造成了不良后果。現如今,國家需要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不僅僅重視一個人的學習成績與能力水平,同時注重學生的品德思想和整體素質的發展,因此德育管理就顯得重要且必要。在小學德育管理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通過古人的行為事跡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發展成為兼具“中國智慧”與美好德行的出色人才。
德育培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當前教育中的兩大重點,然而不少學校教育卻在教學實踐中將二者割裂開來。實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思想深刻、頗具價值的德育內容。德育一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過明確的記載,諸如《弟子規》《三字經》等都體現出了德育思想,德育思想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備受先人的重視,我們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德育培養。因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中,我們可以進行深入的挖掘與把握,幫助學生領悟其中所蘊含的德育思想,并且我們還可以在德育管理中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輔助學生的理解與感悟。
德育修身修心,對一個學生的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德育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要讓學生認可正確的思想觀念,樹立起科學的價值觀。德育管理,不是讓學生“盲從”,而是要讓學生自覺自愿地遵守道德準則,進行自我管理與自我約束。因此,教師在德育管理的過程中應當讓教育內容“有所憑證”。在德育管理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德育培養有理有據,讓學生意識到道德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從內心深處認可并且自覺遵從遵守。同時,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所展開的德育管理,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起文化自信,自覺承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發展時期,思維能力有待提高,如果直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出現在德育管理中,學生可能會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難,造成教育形式流于表面、效果不佳的情況發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實踐活動,營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氛圍。
例如,許多學校都設有課后服務,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服務中的興趣小組實現德育培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兼具的效果。以“書法”教學為例,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時刻維持班級紀律,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專心致志,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只是在班級紀律不佳時用語言進行呵斥,那么學生即使安靜下來,也是“口服心不服”。基于此,教師可以在德育中以“書法”這項傳統文化為例,給學生講述歐陽詢專心學“二王”書法、鐘繇夢中練字以手為筆被為紙等古人專心練習書法的故事,還可以通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教誨引導學生在書法練習中恬靜以修養自身,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教誨鼓勵學生堅持練習。在課堂上管理紀律本身是德育管理中一件簡單的小事,然而通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但讓學生收獲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并且使學生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德育培養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朝朝暮暮,有限的說教無法給學生的思想帶來深刻的價值,也無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中落地生根,還有可能會激發學生的逆反情緒,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基于此,教師應當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手段。優秀的教育講究“潤物細無聲”,教師可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內容,并且營造傳統文化與道德培養的氛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讓德育意義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每個班級的黑板報展示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內容,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的啟迪。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特定的傳統節日,在節日氛圍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用重陽節教育學生要尊老愛幼,用端午節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引導學生在體會傳統節日快樂的同時,收獲思想教育。
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培養相結合的實踐活動。例如,學校可以要求低年級學生熟讀并背誦《弟子規》《三字經》,并在期末展開匯報比賽,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增強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在每個班的圖書角布置一些相關的歷史典籍,讓學生在豐富閱讀面的同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活動中的有效滲透。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二個“課堂”,德育培養不只是教師的責任,更是家長的責任。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思想言語都對學生產生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基于此,要想讓德育管理真正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不應只注重學校教育,而是要推動家校共育,引導家長利用科學正確的方式、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德育培養。只有當家長與教師確立了共同的教育目標,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教育效果才能在孩子的成長中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教師應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定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將學校的教育理念及時傳達給家長,并且希望家長予以配合。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進行親子共讀,與孩子一起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籍、觀看有關影片動畫。有了家長的陪伴,學生不僅會興趣高漲,還能及時向家長提問并解開自己的疑問與困惑。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建議家長多多帶領孩子“走出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理解其中的道德思想。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是以興趣為主導的,絕大多數學生比起被動接受教育,更喜歡游戲,因此教師可以在德育工作中運用游戲教學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習中領悟。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扮演傳統文化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進行話劇表演,通過體會人物的形象與心理,理解人物所傳遞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進行“演講”活動,讓學生向其他同學講述一個自己所喜歡的歷史人物,并且說明原因,讓學生在自主性的趨勢下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的思想洗禮。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意義與積極的影響,順應了新時代的人才需求趨勢,對學生的成長與未來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基于此,教師就應當利用科學的方法,通過營造文化氛圍與校園氣氛,實現家校共育以及寓教于樂等策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德育培養中得到良好滲透,讓道德素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中落地生根,指導學生未來的前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