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建設路第三小學 劉 英
小學數學中涉及的知識相對來說,范圍較為廣泛,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注重以學生為本,構建教學高效課堂。部分學生認為數學課堂枯燥乏味,是因為教師沒有采取將數學與生活結合的方式,無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致使學生無法很好地理解知識,學習起來相對困難。
對小學生而言,自身的發展水平,主觀判斷力較低,對數學教材中抽象的知識點,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無法理解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生活化教學的引入,能夠緩解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畏難心理,引導學生主動投身于課堂學習,提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概念理解是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部分,亦是小學生學習問題出現的重點部分,在概念教學時所采用的單一化教學模式未能滿足全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生能否對課堂教學內容充分理解,高度依賴其自身的基礎邏輯思維水平,這是由這部分知識的差異客觀存在,綜合導致學生對復雜類型概念的理解出現差異。教師在對該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可充分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元素,從多方位進行解答,以保證全體學生均能自主選用自己能理解的模式,完成概念部分的學習,突破小學數學學科中的重難點部分。綜合考慮,應用生活化策略能有效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輔助其掌握對復雜概念的理解。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個性化教學課堂,有利于師生、生生之間建立交流平臺,減少學困生的數量,切實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效率。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應擺脫傳統應試教育思維,將教學目標定為對學生綜合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小學數學的教學在實現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綜合數學能力的培養,形成自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生活化教學的融入高度契合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能使學生充分意識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意義,從而產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便于教師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索教學,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完成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提升,滿足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
新時代下小學數學的教學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并重,由理論指導實踐,由實踐鞏固理論,若缺乏實踐活動的作用,易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入,不具備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將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關聯,基于課堂教學內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完成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形式轉化,以實現對其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的相關素養培育目標。生活化教學為實踐活動提供了足夠的教學素材,教師在進行實踐活動設計時,可通過結合學生的生活內容,創設具有實際價值的教學情境,為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有效保障。
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提問都是構建教學情境的方法之一,既能夠活躍課堂的氣氛,又能讓學生跟著教師的腳步進行思考。但是在設置問題時,教師要滿足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個人能力和綜合水平,設置問題的難易度。倘若教師設置的問題過難,學生無法完成,就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感受到挫敗感。如果設置的問題太過簡單,則達不到發展學生思維目的,無法為學生主動思考創造必要條件。所以教師應盡量選擇生活化問題,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并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因數學中有很多的基礎概念和復雜的規律,以及多變的公式,知識點之間有較強的聯系,所以每道題考點都不一樣,都是彼此聯系,而且綜合性也非常高。很多學生認為數學難,是因為教師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指導學生怎樣真正學會數學。學生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未掌握數學的學習技巧,無法對數據進行精準的計算。數學中有很多的知識點與現實生活都是相通的,因此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生活幫助其學好數學。小學數學的每節課程容量很小,課程也更加地貼合實際生活,但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不夠高,邏輯思維也不夠強,因此就需要教師使用創新思維,設計教學目標和內容,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學習中,教師創設情境,對學生提出問題:某學校開展環保小衛士活動,小方拾取52個塑料袋,小麗則撿起86個塑料袋,那么請問小方比小麗少拾多少個塑料袋?兩人共同撿起多少塑料袋?引發學生思考,學生經過討論后得出:86-52=34(個),86+52=138(個)。通過設置具體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采用的方法也是傳統的機械灌輸,這會導致學生對數學產生厭學心理,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干涉,學生沒有主動思考的空間和機會,那么是不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要想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教師應該不斷采用新穎的素材,設計教學課堂,在生活和數學知識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真正的作用和價值,幫助學生更快掌握數學理論知識,對學習數學不再產生畏難心理。
對于基礎數學知識的學習,若學生只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這樣不但無法理解知識,也不會懂得靈活運用。所以教師要采取創新的手段,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數學需要學生有探索知識的能力,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課件交給學生設計,鼓勵學生盡情發揮創作能力,展示自己的思維,做到角色轉變。這其中,學生會及時了解自己掌握知識的程度,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也會提升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獨立對數學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整合,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提高數學學習成效,培養數學課堂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在《筆算除法》一課中,教師讓學生自己設計數學課堂,根據教材總結這節課主要的學習內容,學生會找到知識點的定義,但是并不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定義。教師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出問題:學校有45本連環畫,每個班級發放6本,可以分給幾個班?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并作答:45/6=7...5。學生會發現還有余數,接著教師提問引導學生理解在進行豎式計算時,5為什么要寫在個位上。在課堂的最后,為了給學生創造發展思維的平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之間互相編制除法數學題,完成知識點的延伸學習。通過讓學生設計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整合數學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教材當中的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鍛煉其數學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僅憑字面上的內容學習知識,那么學生無法真正學會數學。因此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挖掘生活中對學生有幫助的學習素材,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以后步入社會打下基礎。比如:讓學生準備記事本,每天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觀看新聞,并記錄下重點內容,然后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其他學生共同探討新聞中的數學知識。
實踐活動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感悟,掌握分析、交流方法,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知識的結論等,培養學生的創新合作意識。小學數學活動教學的開展,能夠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師要意識到實踐活動的重要性,開展各種主題特色數學活動,比如:辯論會、制作手抄報、作畫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

例如,在《圓的認識》一課中,教師拿來稱重中常見的實際物品,讓學生觀察和思考這些物體的形狀,然后對學生講述圓的概念。學生明確知識點后,教師組織學生玩“你畫我猜”的游戲,教師隨機選出兩名學生,一名學生根據大屏幕出示各種圖形的照片,用身體比畫形狀,另一名學生背對著大屏幕,猜測圖片的內容,下面其他學生不許提醒,否則倒扣分數。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學生會加深對圓的認知,鍛煉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吸引學生主動投入課堂學習。
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課堂,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確保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參與度。對此,教師要用創新思維,結合信息技術,在數學教材的基礎上,挖掘生活化資源,設置趣味主題的課件,吸引學生的專注力,引導學生在數學的海洋中探索知識。現階段小學數學課程中,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已得到普遍推廣,轉變為日常教學模式,這樣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啟發學生運用網絡資源來學習。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教材的內容,搜集趣味圖片或者視頻,引用到數學課堂,有助于增加課堂的互動性,促使教師與學生建立有效溝通,拉近彼此親密關系。
學習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生活和課堂學習中踏實學習,將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鞏固所學的知識。在數學課堂上,每節課的學習時間是固定的,教師的教學任務很多,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可能會處理不及時。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使用希沃白板中的雙屏功能,能夠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出現的問題,并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通過手機遠程控制屏幕接收學生學習情況,不僅僅節約了教師的時間,還能夠讓學生更清晰地發現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加以改正。另外,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觀看其他教師的視頻課程,能夠吸取好的教學經驗,提升自身專業技能。
例如,在《角的度量》這課,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制作三維動畫,讓學生感受角的大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量角器量角、測量特殊角并比較大小、畫角等,探究數學知識的奧妙。倘若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知識,難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也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提出各種問題和設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知識當中,主動嘗試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應用,提升學生個人實踐能力。
1.布置分層作業。
在作業內容上,教師要采用創新的元素,避免題海式作業,要想辦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由于學生認知水平不同,性格和思維模式都不一樣,教師可以采用針對性教學方法,結合教材基礎知識,布置分層課后作業。倘若作業布置的內容重點只針對學習一般的學生,那么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能力無法有效提升,因此要注重因材施教。教師要改變以往布置作業的方法,在教材的基礎上,加入創新的元素,進行分層設計作業,讓學生既可以完成基礎的任務,還能夠進行拓展學習。教師注意在擴展學生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布置作業,把握好作業的數量和質量,讓學生可以有質有量地完成作業。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這課,教師將作業分成A、B、C三種類型,根據學生的需求而定。A是基礎型,這類的作業是一些簡單的方程解題,鞏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強化計算能力。B是選擇型,將一些理論知識進行驗證、通過已知條件解題等作為內容,增加學生分析題干的能力。C 是挑戰型,主要的內容就是復雜的應用題,可以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這樣的分層設計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布置開放作業。
傳統的作業布置重視知識與技能的提升,無法實現學生綜合發展,對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布置生活化作業,打破傳統作業設置思維,注重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知識,發揮學生自身的創造性。隨著新課標的提出,教師要重視作業的質量,而不是數量,讓學生樂于探索學習,既達到鞏固基礎知識目的,又能強化學生計算能力。另外,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家長,發揮監督作用,考查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并及時提交到班級QQ群中,以便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例如,在《認識百分數》中,教師為學生設計開放式作業,讓學生根據在課堂上學習有關百分數的知識,發現生活中的規律,比如:引導學生測量水瓶的長寬高,根據瓶子的尺寸計算面積。通過在菜市場買東西、超市購物等,來體驗加減乘除在生活中的應用,學到簡便的口算方法,增加個人生活和學習的經驗。
總而言之,想要實現生活化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教師就要明確新課標的內涵,結合信息技術,設計符合學生年齡段學習的內容,強化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從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挖掘生活實際案例、布置課后作業等多個方面,完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