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的缺失是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不完善的主要原因,體驗式生態文明教育就成為了實踐教育的主要通道。高校實施體驗式生態文明教育,可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研修活動、建立實踐基地、建立線上平臺等措施。讓高校大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激發生態保護的熱情,在親身經歷中培養生態責任意識,正確認識自然、保護自然,意識到自身肩負著生態保護使命感,為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高校體驗式生態文明教育
中圖分類號:F205;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216-02
生態文明建設一項宏偉的事業,維系著千秋萬代子孫們的生存發展。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全社會廣泛實踐,“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在全國廣泛應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共識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我國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教育能夠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幫助高校大學生踐行生態文明行為,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文明教育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大勢所趨。
一、體驗式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
據考證,20世紀末,我國著名學者王良平提出“生態文明教育”的概念,此后,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概念不斷完善。生態文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提升人們基本素養的必要手段,通過教育引導人們的言行舉止。生態文明教育的作用是改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行為,目的是調節人、社會、自然之間的矛盾,培養生態文明的行為習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理念。體驗式生態文明教育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使學生在親身經歷和感受生態文明教育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建構知識,形成深刻體驗,是學生自主參與、自我體驗的一種實踐活動[4]。高校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接班人,是青年群體整體風貌的代表,其作用不可忽視,他們也是推動社會改革創新和發展進步的主要力量。
二、高校實施體驗式生態文明教育的價值
(一)生態文明教育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
當前,生態環境問題仍然是人們關注的全球性問題。在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也付出了生態破壞的沉重代價。新冠病毒肆虐、澳大利亞火山爆發等等問題都牽動著全球生態問題。全球性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率不斷提升,如風暴潮、旱災、洪澇、地震、臺風等,加上現代工業的發展帶來的全球性氣候變暖、能源和資源的匱乏、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輻射污染、城市熱島效應等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將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為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我國已向聯合國聯合國做出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中國將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懈奮斗,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因此,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是非常重要,以此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提高大學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這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效路徑。
(二)生態文明教育是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
生態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需要順應時代變化,目前開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高校數量有限,大部分的學生對生態環保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僅限于基本常識,較少全面地了解生態文明現狀及具體保護措施。具體來講:一是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生態文明教材數量較少,開設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課程較少,這導致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匱乏,不能真正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二是缺乏對生態文明網絡教育的重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運用新媒體的能力直接影響生態文明教育的成效。三是生態文明教育缺乏實踐性,缺乏趣味性,或實踐活動單一,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參與到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中去,無法有效通過實踐活動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進行改革,開展體驗式生態文明教育是高校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時代需求。
(三)生態文明教育是幫助大學生踐行生態行為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力量,身上肩負著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和擔當。應將生態文明觀與自身學習、生活、工作相融合,緊密聯系起來,主動體驗自然之美,讓生態文明理念在心中根深蒂固,在實踐中得到升華,從而促使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宣傳生態文明理念,主動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用知識武裝頭腦,緊緊抓住時代與歷史的脈搏,引領人們加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隊伍中。用綠色生態的維度去思考問題和實踐,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不觸碰生態法律的底線。踐行正確的生態文明行為,規避破壞自然的實踐風險。這是今后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務和扎實基礎。
三、高校實施體驗式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
開展與生態文明相關的社會實踐服務活動,是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成效的檢驗,要將課堂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高校開展社會實踐服務活動是在大學生的實踐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從而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生態文明社會實踐活動與課堂知識要相輔相成,使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相互融合,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用實踐來踐行真知,使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生態文明社會實踐活動以專業知識為依托,以服務社會為目的。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服務活動了解自然、服務社會,同時培養其社會責任意識,體現教育的價值。高校可以建立一個生態類、環保類社團或組織,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按各節點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如3.12植樹節活動、6.5世界環境曰活動等。大學生參加生態文明教育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在能讓自身理論知識和實踐得到融會貫通,更深入地領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理解生態文明教育對于自身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具有深遠意義。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可以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通過自身的表率作用帶動更多的人積極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進而讓生態環境保護在社會上逐漸成為一種風尚,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高校可以與當地的環保部門、社區、農村學校合作開展宣傳活動,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對大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如在小區里給居民開展生態文明知識講座、有獎競猜等活動,營造良好的小區氛圍。在農村學校開展垃圾分類、學雷鋒等活動,生態文明教育從娃娃抓起。生態文明的實踐活動是對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有益補充。因此,要積極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社會實踐服務活動,讓生態文明教育走出課堂,走向社會。
(二)組織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研修活動
組織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研修活動,是完善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實踐研修活動,深化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提高其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強化大學生態文明的責任意識,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合理化建議,推動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與生態環境調研活動。通過收集、了解、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情況,通過對收集材料的分析為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應對策略提供數據支撐,調研活動進行的過程同時也是生態文明教育開展的過程。生態環境調研活動彌補了課堂教育教學的不足,可以通過實際調研將課堂教學的生態文明理論進行梳理、總結和驗證。例如組織大學生對長江的水污染情況進行調研,直接獲取第一手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結合實際了解的情況對環境污染情況作出評價,對污染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生態環境調研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直接接觸自然,親身參加生態環境保護的行動中,對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作用巨大。高校要鼓勵大學生立項生態科研課題,面向大學生設立生態環保專項課題,同時配備強大的師資力量,鼓勵大學生對節能環保等方面研究,用課題的形式對提升全民生態文明素養等問題進行研究,推進生態文明相關的科研活動。高校要搭建多樣化平臺,以生態文明課題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參與感,讓學生在課題中成長,在生態文明建設研修活動中提升自己。
(三)建立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是開展教學實踐的重要平臺,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場地。新時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既要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更要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去,達到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實踐教育基地不但可以加強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學習和認知的培養,同時對生態文明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高校應該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建立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促進大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活動。
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基地是大學生傳播生態文明知識的重要場所。生態文明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依托實踐基地豐富的教育資源、便利條件,既能促進教育活動的效果,又能陶冶大學生的情操。高校應積極尋求和有效利用豐富多樣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自然博物館和其他相關場所的優勢建立實踐基地,讓其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發揮具體作用,為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打破了原有的固化模式,依托于實踐活動,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教育方式,讓大學生回歸自然,了解自然,在自然親近的同時更加直接地接受相關理論知識、融入環保氛圍。建立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基地,在高校開展生態文明社會實踐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普及相關知識意義非凡。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應該配有相應的教育教學軟件和硬件資源。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除了在們所熟知的自然生態保護類場所和場館類校外實踐場所,還應在校內建立生態德育基地。根據教育需要和教學目的的不同,依據教學側重點選擇更加適合的教學實踐場所,針對性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通過建立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使大學生在實踐中接受生動形象的生態文明知識,讓生態文明教育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增強對生態環境的認知,為新時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提供有效途徑。
(四)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的線上平臺
新時代背景下,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線上平臺是生態文明教育對外的交流窗口。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教育線上平臺,高校應建立真正的生態文明教育線上平臺,如生態文明教育專題網站、微信公眾號等,使其成為院校間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交流平臺。如高校在建立專題網站時,在欄目設置上要呈現多元化的特征,要將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包含生態文明相關的專業知識、前言動態,也要及時發布實踐活動預告和活動總結。及時更新和維護專題網站的內容,上傳的內容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提高學生瀏覽率。與此同時,微信公眾號也是線上平臺的重要形式,其上傳的內容必須真實有效,向大家傳遞生態文明正能量,促進大學生態文明觀念的形成,進而主動地投身到美麗中國建設的浪潮中來。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機構,新時代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育人功能,積極探索體驗式生態文明教育路徑,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研修活動、建立實踐基地、建立線上平臺等措施,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這也是大學生踐行生態文明觀念的必由之路。
[基金項目:202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隊伍建設項目“高校‘互聯網+生態文明教育’實踐路徑探究”(課題編號:20GC036);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美麗中國”視閾下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提升路徑研究(課題編號:XJK20CCD075)。】
參考文獻:
[1]蔣篤君:田慧: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現狀與創新[J].學習與探索,2021(01):07
[2]吳曼陽(導師:平旭)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論文,2019-04-01
[3]杜建雄,任尉香: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路徑[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1(06):20
[4]秦書生,張海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唯物史觀闡釋[J].學術探索,2018(3):29-34
[5]巨英.高校生態文明網絡教育資源論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3):75-77
[6]岳偉.生態文明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7]馬麗娜,南紀穩.探宄體驗式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06):70-71
[8]郭永園,白雪贅.綠色大學: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打開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
[9]篤君,田慧.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現狀與創新[J].學習與探索,2021(01):68-73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衡陽421005)
【作者簡介:李香妹(1994-),女,漢族,湖南省邵陽市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生態文明教育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