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區治理的現象已較為尋常,但其中出現的參與不充分等問題不容忽視,如何讓大學生變“參與”為“融入”,使其更充分地展現青春力量,是亟需解決的難題。調研團隊成員走進社區,淺探癥候,提出對策建議,希望促進實現大學生融入基層社區治理的實效性和長效性,并對大學生積累工作經驗、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以及提高社區治理科學化水平等方面有所裨益。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層社區治理
雖然教育事業在“大步前進”,但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概念的出現,表明“建立迫切需要的素質教育”仍任重道遠。“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毫無例外,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可能有國界之分,但人不會完全獨立于整個社會之外而生存、生活,社會也由各有特色的人構成,社會的發展需要每個人的力量,每個人的發展同樣也有賴于社會提供的環境、條件。“個體完整成人還必須置于人與人的彼此關系之中,置于公共交往之中,置于國家社會之中。”[2]真正的教育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而社會人格的塑造離不開社會這個大環境,青年只考慮自我利益、只強調個人訴求是行不通的。單純的應試教育培養出部分只顧學業上升而忽視將自身與他人、社會相連接,充分發展個體人格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與之相對的,志愿服務凸顯出了促進公民社會發展和公共精神展現的價值的優勢特點,[3]暫時撇開這組對比的邏輯性與真實性,僅從二者的影響特點來看,志愿服務或許能夠成為塑造具有社會人格的大學生的有益補充。志愿服務對于塑造理想人格、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重要作用。
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參與社區治理的熱度不減,但在參與的各個環節卻出現了部分問題,如參加社區治理的積極性稍低,在志愿服務的具體過程中敷衍了事、不實干、服務質量較低等現實問題,其對于社區和大學生志愿者雙方皆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基于此類問題,學者們從社區認同、青年人的年齡階段特性、文化資源的影響等方面提出了解決辦法。例如,鄧蕾從社區治理中青年的認知、行動及影響因素入手,探索出讓青年走出“參與不足”,邁向“復合治理”的有效舉措。[4]趙云亭等以黃浦區的青年進行的搜集整理街道社區口述史的項目為例,立足青年這一目標群體在社區參與時遇到的結構性困境,構建起了認同式社區參與的分析構架。[5]
上述研究均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社區治理中,貢獻青年力量,但如何促進大學生更好地融入到社區治理中,仍值得商榷。項目考察組成員身為大學生義工,是積極參與到基層社區治理中的親歷者,在來到街道社區進行志愿服務的同時,對志愿服務進程中的大學生的窘境展開考察和探究,加強體悟,揭示癥結,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通過對Z社區的志愿服務部負責人進行訪談和制定、發放、收集、分析網絡調查問卷,調研團隊了解到,目前Z社區志愿服務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社會認同感不足。網絡調查問卷顯示大學生志愿者面臨的難題比例較高的是居民有不遵守秩序的行為出現且勸阻無效,志愿者沒有贏得居民尊重、認可,居民對大學生能力有所懷疑,可見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面臨社會群體認同度偏低的困境。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社區缺少有效的志愿服務指導、語言交流障礙和文化差異等也是造成社會認同感不足的可能原因。由于事先對所服務的社區和人群不夠了解,志愿者在與服務對象的溝通中出現語言交流障礙等困難,這需要對志愿者及時進行疏導,提供技能培訓,以提高志愿服務質量,提升社會認同感。
二是社區層面的社區志愿服務內容比較單一,形式不夠新穎,同時缺乏一些有效的激勵措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大學生希望參與的社區工作的期望值由高到低依次是:精神文明建設、法治科普宣傳、社區日常管理、身心教育、國家政策解讀、調節鄰里關系,說明大學生相對來說更傾向于做知識性的工作,這和大學生自身經常接觸的校園生活與工作較為接近,社區常舉辦這類活動,不僅可以更好地發揮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大學生而言也更好把握工作過程,而當大學生的期待與社區舉辦的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內容有所出入時,不免會有一定的心理落差,參與的積極性可能會下降。問卷結果顯示,大學生在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動機上,則主要趨向于鍛煉能力,學以致用。在社會實踐中提升自己,以及服務社會、甘于奉獻,分別占比87.21%和68.95%。前述數據分析表明,大學生參加社區服務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總體而言是兼有利他型動機和利己型動機,這也驗證了之前學者的結論,如劉旻凈對志愿者動機“利他”、“利己”的提出。[6]若對大學生適當加以引導,啟發大學生將實現個人理想與建設祖國、服務社會緊密結合,進而踐行志愿精神,展現青春力量。
三是大學生自身對社區志愿服務認知不夠,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有待加強。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大學生參與過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說明大學生群體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較高,是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力量,合理配置、積極調動大學生資源可以為志愿服務活動提供大量的新鮮血液。雖然大學生大多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但其對社區志愿服務認知程度有所欠缺,近半數的大學生群體對社區志愿服務缺乏全方位的認識,對社區志愿服務項目深入開展以及開發更多潛在的志愿服務人群具有一定困難。認知不足便難以指導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提供更優良的服務,加之大學生工作經驗的匱乏和自身能力相對欠缺,志愿服務的質量便難以保證。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由于人力資源不足、社區實際需要等原因,一位志愿者有時會承擔多種工作,由于大學生群體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經驗和自身能力差異的影響,其社區志愿服務工作多為一些基礎性工作,如果要拓展服務廣度和深度,那提升志愿者素質勢在必行。
鑒于社區志愿服務開展過程中顯露出的問題,結合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發布的2022年版的文件要求和社區志愿服務負責人的經驗之談,團隊從堅持黨的領導、制度保障和能力提升三個層面提出了優化志愿服務融入基層社區治理的建議。
1.注重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關系到志愿服務與有效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正確方向[7]。基層社區治理是基層社會治理中最貼近民眾的一環,社區治理的成效如何,關系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滿意程度。堅持黨的領導便是要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并為美麗社區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堅持黨的領導需要健全基層組織體系和充分發揮黨員的示范作用。
健全基層組織體系。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矢志不渝地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領導核心的作用,健全黨組織領導的社會治理體系,堅持黨的領導、繁榮志愿服務、創新社會治理,逐漸形成“一核多元、多元共治”的新格局。[8]
發揮黨員示范作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鼓勵引導黨員通過志愿服務參與到社區治理中,自覺做到帶頭做實事,扎實開展聚民心活動,引導廣大團員、群眾積極向黨組織聚攏,激發青年愛黨護黨、敬黨入黨的行動自覺和熱情,帶動影響社區群眾參與社區活動,讓社區治理充滿活力。
2.注重健全制度保障
有效的制度是實現社區志愿服務規范化的根本之策,是新時代社區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9]2022年8月25日,共青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秘書處發布《青年志愿者服務社區行動指引(2022年版)》,文件強調“建立一套團組織主導的多元化參與的社區青年志愿服務運行機制,”具體包括四項機制:
其一是建立合適的志愿者預招募機制。招募的途徑與渠道是否多樣與通暢則是影響志愿服務活動效果的重要因素,通過對Z社區的志愿服務部負責人進行訪談,調研團隊了解到,目前Z社區志愿服務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招募大學生,一是上級單位委派,團委或者是組織部先招募志愿者,再根據各社區的需求,將招錄的志愿者統一分配給需要的社區。二是通過志愿者招募平臺,包括全國志愿者網、銀川市志愿服務網等。三是大學生主動聯系社區,表明參與志愿服務的意愿,社區登記志愿者信息,后期通知志愿者參與相關的志愿活動。渠道要多,更要提高使用效率,多渠道、高使用率的志愿服務為大學生參與基層社區治理提供了途徑,能夠提高大學生參與基層社區治理的熱情并調動積極性。
其二是推廣志愿服務供需結對機制。供需平衡,才更能發揮志愿服務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青年資源。社區居民的需求是多樣的、差異化,面對廣大社區居民的各種需求,岳陽職院改變了志愿服務的方式:從單向送服務變成按需訂服務,讓社區開出“需求清單”,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10]獲得了社區居民們的好評。這對Z社區的志愿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有很大的啟發意義,Z社區的志愿服務負責部門可以結合社區文化特色和社區居民需求,打造具有社區特色的品牌志愿服務項目,更好地調動多主體參與,將各種資源進行整合,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志愿服務的質量,還能夠提高組織的效率,加強組織的穩定性。
其三是完善志愿服務項目管理機制。將志愿服務與項目管理相融合,有利于保證志愿服務的高效性以及組織的靈活性。完善志愿服務項目管理機制,需要注意志愿服務項目實施的前、中、后三個階段。項目實施前,要根據社區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求,同時關注特殊節日等,策劃喜聞樂見的志愿服務活動,創建社區志愿服務品牌項目,發揮特色項目的影響和宣傳效應。
其四是加強志愿服務保障激勵機制。[11]志愿服務保障激勵機制是提高志愿服務活動質量的必要支撐。健全保障機制,要求著眼多方面工作保障,如安全保障:包括安全意識教育、防護物資、意外保險等;物料保障:包括志愿者服裝、充電寶等;飲食保障:確保志愿者有充足用餐,礦泉水供給等。健全志愿者激勵機制,增強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外在動機,激發其內在動機,提高志愿者的積極性。要發揚志愿服務精神,用精神激勵、感化、引導志愿者,可以向表現優異、具有模范作用的志愿者頒發參與志愿服務的證明,啟發周圍的人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同時,也要注意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3.注重能力提升
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力的提升是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融入社會治理的重要條件[12],需要重點解決的就是大學生自身對社區志愿服務認知不夠、社區社會實踐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大學生應該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錘煉專業技能,使自己學有所用,有效幫助社區志愿服務長期長效開展。同時還需要社會層面、政府層面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志愿者志愿服務的合法權益,不斷激勵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參加志愿活動的形式,能長期、經常性在基層社區參加基層社區治理,為社會治理提供新動能。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志愿者端正態度、增強能力,增加志愿服務公共基礎知識儲備,包括學習“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了解志愿者的責任和義務、理解志愿服務精神、懂得志愿服務理念和基本要求等,具備參與志愿服務的基本素養和技能,做到身體素質較好,工作細致認真,能適應高強度工作等。同時要服從指揮、有紀律,密切配合社區工作者,積極做好社區秩序維護等志愿服務活動。
2021年共青團中央辦公廳印發《社區青春行動方案》的通知,引領廣大青少年在社區中提高參與意識,加強實踐鍛煉,成為協助黨和政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青年發展之路理應多加重視,大學生參加社區志愿服務,不僅是適應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同時也是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方式,因此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促進其志愿服務更好地融入基層社區治理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文章分析了大學生在通過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區治理過程中所處的困境,總結了通過志愿服務參與社區治理對青年發展、社區建設的積極影響,并從注重堅持黨的領導、注重健全制度保障、注重能力提升三方面提出改進之策,期望對大學生更好地融入志愿服務事業有所助益。
本文系寧夏大學2022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221074981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劉鐵芳,劉艷俠.精致的利己主義癥候及其超越:當代教育向著公共生活的復歸[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2).
[3]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務與志愿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03).
[4]鄧蕾.社區治理中青年的認知、行動及影響因素——基于上海的調查[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05).
[5]趙云亭,唐有財.角色接納、主體賦權與需求驅動:青年認同式社區參與的實現路徑——以黃浦區青年社區口述史項目為例[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21,23(06).
[6]劉旻凈.南昌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調查與啟示[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08).
[7]張麗芬.推動志愿服務有效融入基層社會治理[N].光明日報2022-05-23(06).
[8]譚建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志愿服務與社會治理——以新時代的青年參與為研究視角[J].青年發展論壇.2021,31(04).
[9]黨秀云.新時代社區志愿服務的創新與發展[N].光明日報,2021-09-22(06).
[10]譚爾豪,陽錫葉.為社區治理賦能增效——岳陽職院創建“學院+社區”社會服務模式紀實[J].湖南教育,2022(07).
[11]青年志愿者服務社區行動指引(2022年版)[N].中國青年報.2022-08-30(01).
[12]張麗芬.推動志愿服務有效融入基層社會治理[N].光明日報2022-05-23(06).
(作者簡介:王騫文,單位: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系寧夏銀川 75002;學歷: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