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俊
摘 要: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現已成為主要的教學工作。作為基礎性學科,小學語文對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需要強化語文課程的教學,了解語文學科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建立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希望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03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需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作為主要目標,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其中傳統文化在教學環節的滲透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結合目前小學語文的教學情況,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礎知識的教學方面,未能正確意識到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價值,導致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嚴重不足,不利于學生文化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小學語文和傳統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價值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而言,核心素養應該是目前的重點問題。語文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維度,其中“文化的傳承與理解”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可以繼承并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文化的學習,拓寬文化視野,樹立文化自信。此外,傳統文化元素的加入,可以起到豐富教學內容的作用,對語文課程文化底蘊的提升也具有促進作用。我國的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其影響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傳統文化可以為語文教學工作提供更多的內容和素材,為語文教師開發課程資源創造良好條件。同時語文作為語言類學科,本身的內容就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可操作性較強,對于語文教學質量提升也具有明顯的作用。
小學階段的教學工作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同時還需要以“立德樹人”作為教學工作的根本目的。一些傳統的文化內容經過長時間的考驗與沉淀,多數文化內容中都包含大量德育元素,例如,在學習古詩詞時,通過對詩句的分析,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在語文課上有機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在無形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優良的傳統美德。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現狀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日常的教學工作都是以提升學生考試成績為主,主要的教學內容也是基于教材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較低。教師也未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加入傳統文化元素,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第二,教育的功利性一直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之一,該問題既與學生的成長環境有關,也和學校的教育有關。雖然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一些教學內容也體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市場中還存在著一些輔導資料,針對文化內涵的理解過于片面,答案和內容過于死板,模式化問題尤為嚴重,然而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會使用這類輔導資料作為參考以獲取高分數。如果只為獲取高分而選擇模式化的分析方法和答案,并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不僅會使學生失去語文學習的興趣,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學生產生固化思維,限制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第三,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雖然我國推行素質教育已經很長時間,但是仍有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不愿意主動轉變不合理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完全符合當下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嘗試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滲透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營造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從而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文化內涵。
1.建立傳統文化課堂情境
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基于課堂的環境營造文化氛圍。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在教室內張貼古代文化名人的畫像和熟悉的名言警句等。例如,《詩經》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杜荀鶴的“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名言警句進行解讀,既可以營造出文化氛圍,又可以通過氛圍的營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單獨設置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專項板塊,每天在正式上課之前搜集一些古詩詞或名言,帶領學生進行閱讀,從而營造較為濃厚的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可以提前進入文化學習的狀態中。教師也可以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課堂的導入環節介紹背景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適合朗誦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古詩詞音律美的同時,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理解古詩詞中包含的文化內容。
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
語文課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載體,課本中不僅包含漢語知識,還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但是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一些教師將大部分教學時間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方面,忽視了從教材內容中挖掘傳統文化元素。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針對學生的文化品格進行培養,因此,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對教材中的文化元素進行挖掘。
例如,愛國主義作為情感教育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融入日常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可以通過語文的學習,從本質上了解愛國主義的核心內涵。部編版五年級上冊中的《示兒》的核心內涵就是體現作者渴望祖國早日實現統一的愛國主義情感,因此,在學習本課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介紹作者的歷史背景,并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讓學生對古詩的內容有一定了解。為強化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教師也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一些實際情況,從而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
(二)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不僅需要不斷深挖課程資源,教師還要結合學生語文學習的現狀,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模式更傾向于知識的講解,很難在課堂上直接收到學生的反饋,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因此,為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通過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來強化傳統文化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
例如,在學習《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在課堂上播放歷史資料影像以及事件親歷者的采訪視頻等,讓學生可以通過直觀的影像信息,體會到在特殊歷史時期,我國人民艱苦奮斗精神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相比于單一的文章教學,該種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講述一些其他的歷史事件,引發學生對現階段美好生活的思考,從而引導學生建立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理念和價值觀。再如,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的學習難度設置自學課堂,提前將下節課的重難點以大綱的形式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對下節課的內容進行預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針對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主要負責答疑,當學生討論之后,教師可以通過隨堂檢測的方式,判斷學生的自學情況,再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講解,減少理論性知識的講解時間,將教學重點放在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以及體會作者的深意等方面。
(三)完善傳統文化教學體系
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實現語文教學體系的優化,是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將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強化自主學習意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讓學生可以在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獲取對個人成長有益的學習資源。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針對現存的教學問題以及學生的個人特點,開展個性化教學。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機會,重視學生個性化的培養,通過培養學生的基礎素養,激發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由于語文是培養學生想象力以及情感的學科,因此,教師需要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給予學生時間、空間,使學生能從知識學習中獲得有益啟迪。例如,教師需要掌握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特點、語文基礎以及基本素養,通過建立學生學習檔案的方式,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不足等信息進行記錄。既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又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接下來的教學工作進行適當的調整。學生可以在了解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并應用傳統的文化資源,從而促進其語文能力的提升。
(四)積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挖掘,還需要加強對實踐教育的重視。可以圍繞某一教學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課,讓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完成《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所在單元的教學工作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紅色之旅”主題班會,學生可以自行選擇詩朗誦、紅歌演唱、紅色故事分享等方式,在班會中進行表演和展示。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活動的機會,班會的整個環節都可以由學生自己組織。在學習文字書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書法競賽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同時也可以彰顯文字文化的魅力,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教師也可以選擇故事性較強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學習《將相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幾個人為一組,對該故事進行編排和演繹。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醒學生關注古人的行為舉止特點,盡量做到還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可以使其了解到我國傳統禮儀文化。
(五)強化古詩文的學習
古詩文是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傳統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古詩文的教學資源,強化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
1.閱讀積累
一直以來,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對必備古詩文進行背誦,但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并未形成較為成熟的記憶能力,直接背誦不僅需要一定的時間,也不利于長久記憶。因此,可以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強化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與記憶,相比于死記硬背,該種方法的效果更加顯著,同時在誦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逐漸形成語感。例如,教師可以每天要求學生進行早讀,通過大聲朗讀的方式幫助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優先選擇課本中的古詩文,例如《題西林壁》《少年中國說》等,也可以選擇一些課本之外的詩詞讓學生進行反復閱讀,針對課外的古詩文,語文教師可以單獨拿出一定的時間進行講解,也可以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將自己對詩文的理解情況進行講解。
2.文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結合
多數傳統文化知識都與現實社會聯系緊密。因此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強化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
例如,傳統節日中的很多習俗和特點都可以體現出傳統文化的魅力,很多傳統的節日在今天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相關傳統節日的詩詞,作為教學的有效途徑。在每個傳統節日來臨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收集一些關于該節日的文化內容,像端午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端午節的由來、背景、主要風俗、不同地區的差異進行學習。相比于嚴肅的課本知識,學生對于開放類的學習任務會更感興趣,在搜集信息、分享文化故事的過程中,可以開闊其文化視野,令其感受到傳統文化內涵與語文教育以及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強化中國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六)利用課外閱讀強化對傳統文化的滲透
傳統文化包括文學藝術、風俗習慣以及地域性文化特色等,只依靠課內教學,無法呈現出較為全面的文化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學習,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課外閱讀可以實現語文教學的延伸拓展,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對近期閱讀的書籍或文章分享自己的見解。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書籍和讀物,從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傳統文化作為精神層面的寶貴財富,與其相關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及核心素養的發展都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教師需要正確意識到目前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可以充分了解到語文知識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從文化中獲取知識和精神營養,從而實現提升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羅永成《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數碼設計》2021年4月。
[2] 王樹明《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傳統文化的融合滲透》,《新課程》2021年第32期。
[3] 何金蓮《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傳統文化傳承策略探究》,《讀與寫》2020年第24期。
[4] 張玉蘭《試論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語文課內外》2019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