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納納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對于幼兒園教學來說,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為教學內容、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等提供了思路。同時,將傳統文化與幼兒園主題教學相結合,對于幼兒綜合素養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基于此,本文首先討論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與傳統文化融合的重要意義,指出融合要點,并對融合策略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教學 主題教學活動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59
處于幼兒園階段的兒童對于任何新鮮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我國的傳統文化種類豐富,對幼兒的成長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幼兒園教師可以創新教學理念,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規劃,在課堂中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特性,從而更好地引導幼兒參與到主題教學活動中,使幼兒的教學效果得到保證。
一、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與傳統文化融合的重要意義
1.提高幼兒審美能力
在幼兒教學中,對幼兒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有助于幼兒能夠基于對美的感受進行欣賞和創造。幼兒在接觸美好事物時,其審美能力與感性經驗便會相應增加。在幼兒園主題課程中,教師可以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美學表現呈現給幼兒,如民間藝術、傳統工藝等,引導幼兒感受傳統文化中美的表達方式,提升幼兒的審美體驗,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從而幫助幼兒對美產生具象化的了解,使其審美能力得到提高,為幼兒個人素養的提升起到輔助作用。
2.培養幼兒個性化的思考方式
在幼兒階段,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培養十分重要,有助于幼兒形成個性化的思考方式。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相結合,對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培養,能夠幫助幼兒形成基于民族性的個性化思考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詩歌、兒歌、故事等內容融入課程內容中,幼兒在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同時,體會語言藝術的魅力,進而能夠對發音、詞匯、語法等內容進行學習,按照民族性的個性化思考方式對語言進行表達。
3.幫助幼兒形成優秀道德品質
幼兒時期是性格塑造的基礎時期,在幼兒園開展德育工作,能夠對幼兒的性格塑造起到推動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人格塑造、思想塑造等方面具有教化作用,因此能夠為幼兒園的德育提供輔助,并有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德育中,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能夠讓幼兒對美丑、善惡、是非有著更為明晰的認識,幫助幼兒形成團結、誠實、勇敢等優秀的道德品質,為幼兒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提升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中華傳統文化經過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凝結出的智慧結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開展幼兒園中華傳統文化主題教學活動,幼兒能夠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底蘊。當幼兒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多年取得的輝煌成果時,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促使其能夠在未來的成長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
二、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與傳統文化融合的要點
1.以幼兒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
在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與傳統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幼兒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將幼兒放在第一位,這有助于幼兒主動對知識進行吸收,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為此,教師在課程設計階段,要將幼兒的特性融合到課程目標設置、課程內容設計、游戲活動開展、課后評價等階段,讓兒童能夠在教學課程與游戲活動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充分體驗。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都會經歷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因此,教師在以幼兒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時,要進行合理引導,使幼兒的成長符合其發展規律。
2.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
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是中國人的寶貴財富。因此,為了能夠將中華傳統文化頑強的生命力進行充分展現,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從而更好地對文化進行傳承和弘揚,促使中華文化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實現長久穩定的發展。
3.注重傳統文化教學模式的創新轉化
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取得了無數的優秀成果。作為中華民族歷史傳承的積淀,中華傳統文化能夠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提供經驗。但是,在文化的傳承方面,教師缺少相關的指導,導致傳統文化難以與現實當中的教育、生活相融合。因此,在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使其能夠與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契合。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接觸到傳統文化元素,因此,教師可以將這些生活元素與傳統文化教育進行恰當銜接,使傳統文化充分融入幼兒現實生活中,對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起到促進作用。
4.主題教學活動要與地方文化多加結合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地方習俗與地方文化的培養。因此,在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地方文化進行有機結合,使幼兒能夠基于當地的文化習慣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對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習俗以及鄉土文化等方面進行整合利用,從而使得傳統文化主題教學活動具有地方特色,培養幼兒對家鄉的感情。
三、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實踐策略
1.神話故事主題教學活動
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融合種類十分豐富。因此,教師要合理選擇主題,開展針對性教學。關于神話故事主題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首先可以選擇神話傳說類小故事。由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個性差異較大。因此,教師在選擇小故事的時候,要基于幼兒的特性。小班的幼兒還沒有形成基本的認知能力,他們缺乏現實與故事之間的邊界感,會常常將自身帶入到故事中來。因此,教師要選擇內容淺顯、篇幅較短的神話故事,有助于幼兒理解能力的提升。中班的幼兒雖然形成了基本的認知能力,但是思維還沒有得到完全培養,他們在對故事進行初步理解后,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故事中的有趣元素方面。因此,教師可以選擇元素性強且富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故事。大班幼兒對各類事物已經形成一定邏輯思考方式,教師可以與實際事物相結合講述神話故事。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注重幼兒識字水平的提升,還要注重幼兒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這樣才能讓幼兒充分感受到神話故事背后體現的意義與情感。同時,為了盡可能消除幼兒的閱讀障礙,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幼兒的閱讀體驗。例如,大班幼兒在閱讀《哪吒鬧海》時,教師不但要讓幼兒了解到故事的前因后果,還要引導幼兒感受到哪吒不畏強權的精神。這就需要教師在幼兒進行閱讀之后,引導幼兒對故事中各個人物的行為進行思考,并得出結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幼兒播放哪吒鬧海動畫短片,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故事的內容,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對幼兒進行德育培養。
2.傳統節日主題教學活動
在傳統節日主題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節日的文化內涵,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選擇。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就是由于其文化要素逐漸豐富,并成為一種精神寄托,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教師在選擇課程內容時,要對思維啟發、貼近生活、教育意義等要素進行思考,從而發揮傳統文化對幼兒園教學的輔助作用。例如,中秋節蘊含著團圓、美滿等重要意義,人們通過吃月餅、賞月等方式來度過節日。因此,對于幼兒園教育來說,中秋節不但能夠貼近生活,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有助于幼兒思維的啟迪。在課程設計與實際課堂教學方面,教師應合理設置教學目標,科學實施。又如,在中秋節主題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中秋節蘊含的闔家團圓的理念,引導孩子與家人拉近關系,增進情感;也可以利用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等傳統,讓孩子對節日習俗產生深入了解;同時,教師可以向幼兒展示中秋節的相關藝術作品,使幼兒的審美能力得到培養。因此,開展傳統節日主題教學活動,能夠實現幼兒的多方面培養,對其日后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3.民間藝術主題教學活動
關于民間藝術主題教學活動,教師可以設立如下教學目標。首先,開展民間藝術主題教學活動,培養幼兒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其次,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最后,將民間藝術與幼兒教學相結合,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格與習慣。在民間藝術資源的選擇方面,教師要基于本地特色原則、生活性原則以及符合幼兒興趣的原則進行選擇,使課程內容貼近生活,培養幼兒對家鄉的歸屬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民間藝術通過合理的方式與幼兒教育進行結合,從而提升幼兒對民間藝術的體驗,增強幼兒對民間藝術的感受。例如,在開展民樂主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方式播放耳熟能詳的樂曲,如《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等,使幼兒對我國民樂的特色進行初步了解。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實物展示或多媒體教學等方式,使幼兒了解民樂樂器的外形、基本構造以及演奏方式等。如條件允許,教師在實物展示的過程中,可以對樂器進行簡單演奏,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開闊幼兒的視野,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
4.傳統手工技藝主題教學活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水平的進步,傳統手工技藝逐漸被機器所取代,導致其難以傳承和發展。因此,以幼兒為對象開展傳統手工技藝主題教學活動,不但有助于幼兒的成長與發展,還能夠提高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效果,延長傳統手工技藝的壽命。在開展傳統手工技藝主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將本地特色融入教學活動中來,使幼兒對家鄉的了解更為全面。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對孩子創造力、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剪紙工藝的主題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剪紙作品,在課堂中對幼兒進行展示,從而引起幼兒對傳統手工技藝的興趣。當孩子的注意力被課堂內容所吸引后,教師可以向幼兒發放剪刀和紙張,引導幼兒剪出基本的圖案。之后,教師要讓孩子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幼兒開展自由創作,并將作品在班級內進行展示。孩子在學習剪紙的基本技法時,其思維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養;在自由構思圖案的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得到了培養;而在剪紙作品的展覽與欣賞環節,孩子的審美能力得到了充分培養,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5.傳統節令主題教學活動
傳統節令主要指的是二十四節氣,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上千年的傳承形成的經驗,在當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中華民族的祖先通過觀察太陽的運動情況,并對其加以分析,總結出一年的氣候變化規律,這是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化。對于幼兒的發展而言,自然性是必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傳統節令作為自然規律的體現,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培養幼兒按照時令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二十四節氣進行分析,有助于幼兒感受到自然界的奧秘,引起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為此,在開展傳統節令主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對幼兒不同年齡段的特點進行考慮。首先,為了體現二十四節氣的實用性,教師要在節氣對幼兒生活產生影響的前提下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秋分季節,氣溫逐漸下降,人們開始添加衣物,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切入點開展教學活動,讓幼兒感受到節氣變化帶來的影響,并對傳統節令產生初步的認識。其次,由于幼兒年齡尚小,缺乏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要注重課堂的趣味性,從而使幼兒對傳統節令有著進一步的感知。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順口溜的方式,讓幼兒對一年中的節氣變化順序進行充分了解,有助于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6.傳統兒歌主題教學活動
在開展傳統兒歌的主題教學活動時,為了方便幼兒對兒歌的內容進行理解,教師要選用結構簡單、朗朗上口、趣味性強的兒歌開展教學。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吸引幼兒參與其中,并在教學過程中加入適當的益智內容,從而有助于幼兒思維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傳統兒歌《丟手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丟手絹的游戲。首先,班級要選出丟手絹的孩子,其余幼兒圍成圓圈。當游戲開始時,丟手絹的孩子沿著圈外行走,其余的幼兒開始打節拍齊唱《丟手絹》兒歌。當被丟手絹的幼兒發現了之后,要迅速追趕丟手絹的幼兒,如果丟手絹的幼兒被抓住,就要表演節目。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讓幼兒了解了兒歌含義,同時,幼兒之間的互動有助于班級的團結。最后,通過及時發現手絹、跑步追趕等過程,不但能夠提升幼兒的思維能力,還能夠提升幼兒的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將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對幼兒的發展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有著重要意義,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發揚。隨著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更要從娃娃抓起。教師可以通過神話故事、傳統節日、民間藝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節令以及傳統兒歌等多種方式營造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促進中華傳統文化長久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迪《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對幼兒教學的促進作用》,《戲劇之家》2021年第34期。
[2] 羅小梅、陳湘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專體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以湘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內江科技》2021年第11期。
[3] 丁艷《探究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學中的作用》,《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年第10期。
[4] 康小玲《地域文化融入幼兒園教學探究》,《文化產業》2021年第9期。
[5] 李昱菲《優秀傳統文化與音樂教學的融合——以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為中心》,《遼寧高職學報》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