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雄 譚鈺燕 黃翀



摘要:本文從推進廣西向海六個關鍵點的視角構建了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2012—2021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實證結果顯示: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水平整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其中道路建設和科技創新水平逐年遞增,生態效益處于波動上升態勢,在產業體系、開放合作和招商引資方面并不樂觀。廣西在向海經濟發展過程中,海洋產業結構布局與協同能力存在缺陷、向海開放的營商環境存在不足、向海招商引資人員專業化程度不高。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相應對策:廣西需要探索建立城市間的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向海產業差異化布局;協調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向海經濟發展;建設一支有戰斗力高水平的招商人才隊伍,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產業;加強陸海通道建設,強化陸海通道綜合服務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向海經濟產業競爭力。
關鍵詞: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熵值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4月和2021年4月兩次視察廣西時,先后強調要“打造好向海經濟”和“大力發展向海經濟”, 明確指出發展向海經濟的重要意義,這為在新時代廣西如何實現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作為我國西部地區唯一擁有出海口的省份,廣西面向 RCEP 國家尤其是東盟國家的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資源稟賦優越,是發展向海經濟的重要區域。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全面轉向、經濟快速復蘇的背景下,發展高質量的向海經濟尤其具有現實意義。2022年8月,廣西召開向海經濟推動會并提出了六個關鍵點,即構建向海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通道互聯互通、推動向海科技創新、強化向海開放合作、實施招商引資和堅持開發保護并重,這六個關鍵點為廣西未來向海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當前,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水平如何?本文基于六個關鍵點構建廣西向海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評價,挖掘存在問題,剖析具體原因,提出解決對策,助力廣西更好地實現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相關文獻回顧
隨著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相關政策的出臺,關于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的研究逐漸豐富。在研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上,國外學者較多關注的是生態環境(Peter,2016)和資源利用(Stead,2018)。國內學者逐步清晰界定了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認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海洋產業優化、社會福利改善和生態環境間的和諧,從而達到“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動態平衡(李博等,2017;韓增林等,2019)。程曼曼等(2022)認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在海洋強國建設的目標指導下,解決經濟增長所面對的問題,并涉及五大系統的協同高質量發展。魯亞運等(2019)認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在海洋開發中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五大發展理念”的深度融合。丁黎黎(2020)強調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指海洋經濟系統,而是各系統相結合共同高質量發展。在研究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評價上,學者們進行了海洋經濟發展效率評價(Zhao X 等,2018;Ding L L等,2018)和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Virto L R,2018;Noam L 等,2018;Canonico G and Buttigieg P L,2019)。學者們在研究評價體系上以政策為指導構建海洋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如基于新發展理念分別構建了我國沿海省份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魯亞運等,2019;劉波等,2020);在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從“海洋經濟系統、海洋資源環境系統、海洋社會系統”出發,構建了“2+3+5”的雙向評價指數體系(丁黎黎等,2021)。也有學者基于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征(魯亞運等,2019)、海洋經濟彈性內涵(王澤宇等,2019)和以“對象—理念—層次”三個評價維度(丁黎黎等,2021),構建了不同的評價體系(狄乾斌等,2022)。
綜上所述,學者們圍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展的相關研究為本文提供了參考借鑒,但在現有文獻中未發現以推動廣西向海六個關鍵點為原則,對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六個關鍵點構建廣西向海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值法來確定各指標權重,對廣西向海經濟發展質量開展實證研究。
二、廣西向海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廣西向海經濟現代產業體系方興未艾
《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2)》指出,廣西向海經濟呈現總體穩定上升發展趨勢,發展水平穩中有升,發展潛力快速上升。2021年廣西向海經濟生產總值達到4202億元,同比增長12.9%,占廣西生產總值比重17.0%,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勢頭。海洋產業是海洋經濟的構成主體和基礎,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工程建筑業成為廣西四大優勢海洋產業,2020年四大優勢產業增加值之和占廣西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97%。近年來,廣西逐步建立了一個集高端化、集群化、創新型、質量效益型為一體的向海經濟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加快向海傳統產業發展,如積極推進漁業向全產業鏈轉型升級,拓展傳統漁業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漁業新格局,全面推動向海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向海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初步構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現代向海產業體系。
(二)陸海通道互聯互通增添向海經濟新動能
廣西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向海經濟推動海洋強區建設的意見》《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戰略規劃(2021—2035年)》等文件,全力支持向海經濟發展。廣西按照“陸海聯動、優勢聚集、功能明晰”的要求,著力推動陸海產業聯動,實現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緊密融合、相輔相成、良性循環。在海洋通道建設方面:目前廣西北部灣港先后建設了防城港20萬噸級碼頭、欽州港30萬噸級油碼頭、北海鐵山港1號—4號泊位等一系列標志性工程,已榮升為國際樞紐海港,成為我國十大沿海港口之一,為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陸地通道方面:2022年1—10月南寧在“交通網”方面完成投資348.58億元,其中公路和鐵路項目占292.2億元,南寧至越南已成功實現12小時“廠對廠”運抵;2022年8月“世紀工程”平陸運河正式開工建設,該運河將成為廣西內陸運距最短、最經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2022年鐵海聯運班列已開行7000多列。上述成果不斷凸顯廣西經濟發展的新活力,為廣西發展向海經濟增添了新動能。
(三)向海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自2017年以來,廣西充分發揮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劑”作用,不斷深耕向海科技領域,加快新興產業建設工作,深化科技交流及成果轉化。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北部灣大學成功落戶,推動建設22個省部級涉海科技創新平臺。目前,廣西的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從2018年的44.84%提升至2021年的53.51%,首次進入全國區域創新第二梯隊,科技創新成果在各領域開花,不斷催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2021年廣西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在2022年5月,廣西首家“飛地孵化器”——南寧中關村創新中心正式投入運營,目前已累計入孵企業44家,其中23家企業已成功落地南寧;海上風電項目競爭性配置工作6月正式啟動;北海信義玻璃、玉林廣西時代鋰電中銅箔一期項目已投產,防城港紅沙核電二期3號機組投產發電。一系列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的出現助力廣西向海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推動向海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為發展向海經濟注入強大科技力量。
(四)搶抓 RCEP 機遇,深化向海區域合作
廣西不斷深化向海區域間合作,本土企業在海洋和漁業領域與包含東盟在內的20多個國家展開深度合作,合作范圍也從最初的遠洋捕撈作業拓寬到更廣泛、更深入的領域——海洋水產養殖、漁業科研和生物保護等。“廣西—文萊經濟走廊”首個落地項目深海網箱養殖基地,不僅滿足了文萊魚苗自產自銷的需求,還幫助其實現了養殖海水魚出口的愿景,根源化地解決了文萊海水魚養殖魚苗的缺口問題,使廣西文萊在深海養殖方面合作踏上新臺階。在愈漸頻繁的對外貿易往來中,廣西逐漸探尋到自身獨特的外貿發展優勢,現已有40多個“桂”字號海產品成功出口至6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以“深耕東盟、拓展南亞、面向世界”的向海經濟開放新格局。廣西除了加深區域經貿原有的往來合作,還搶抓 RCEP 機遇,開辟國際海洋合作新空間。例如,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增加了原糖、淀粉等特色貨源項目;廣西與柬埔寨就柬埔寨木薯干片達成采購合作意向,預計在年內累計采購40萬噸,協議金額約7億元,這不僅是在 RCEP 生效后,雙方達成的首次合作協議,也是近年來柬埔寨木薯干片直供中國市場的首次成功案例。
(五)實施“海企入桂”招商引資行動
廣西立足于區位等多方優勢,高質量推進與以東盟為重點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在對外貿易、招商引資方面均有突出成績。在貿易方面:在過去的30年里,廣西與東盟的進出口總額激增426倍,東盟連續22年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截至2021年,廣西與東盟雙邊投資合作企業及機構超過1200家,協議投資額達1095.5億元人民幣,占廣西貿易總額的42.1%。在貿易品類中,廣西對 RCEP 成員國電子產品出口實現大幅度增長。其中,集成電路產品出口額劇增63倍,平板顯示模組實現零的突破,蓄電池出口增幅達149%。在招商引資方面:自2012年以來,廣西共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837家,合同外資額累計約554.1億美元,利用外資的來源地不斷多元化,從2012年的40個國家增加至目前的57個國家,增長42.5%。在第19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累計簽約境內外合作項目267個,總投資額創歷屆新高,超4130億元,同比增長37%。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與北部灣經濟區進行產業合作對接,促進“兩灣”產業聯動發展。近十年,廣西吸引大灣區投資項目約1.68萬個,總投資超過4.67萬億元。隨著廣西向海產業鏈逐步形成,廣西發展優勢不斷顯現,向海經濟碩果累累,充分彰顯廣西向海經濟的重要作用。
(六)開發保護兩手抓,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廣西積極響應號召,堅持開發與保護兩手抓,在保護和修復保護地的同時,著力打造綠色臨港產業集群,推動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保護方面:廣西實施碧海藍灣保護行動和流域海域綜合治理,北海、欽州和防城港這三個沿海城市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中累計完成投資5.05億元。2022年上半年,廣西沿海水質優良比例高達94.6%,位居全國第二;北海市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模式也得到了自然資源部部長的充分肯定,成為國家生態修復的重要典型案例。在發展方面:廣西為北部灣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設立了專項補助資金,為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制定了科學的發展計劃,指引綠色臨港產業差異化布局,以確保產業群間能夠更好地發揮協同效益。2021年,北部灣經濟區電子信息、金屬新材料、綠色化工、林漿紙、糧油食品、裝備制造、能源、生物醫藥和醫療等八大臨港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9863.5億元,比2020年增長29%。
三、指標體系構建及研究方法
(一)指標體系構建1.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1)導向性。把產業體系、通道建設、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招商行動和生態保護六個關鍵點貫穿于向海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以此引領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實踐,為向海經濟發展趨向提供依據。
(2)科學性。從科學的視角對向海經濟發展進行全面總結,以衡量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應由不同層級的指標構成,使指標內容綜合、合理且具有代表性。
(3)實用性。由于向海經濟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為確保評價結果的穩定性,要以實際或可計算的數據為依據,且指標體系應可量化、易收集、能對比。
2.指標體系構建
為更好評價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水平,本文基于推進廣西向海六個關鍵點的視角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即選取6項一級指標,18項二級指標,分14個維度進行構建,如表1所示。其中,產業體系主要反映向海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化,是反映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通道建設用以體現向海經濟帶來的區域基礎建設成效;科技創新是向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直接影響著區域向海經濟的發展潛力;開放合作用來反映向海經濟與國際接軌的水平和發展潛力;招商引資是向海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是促進向海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生態效益反映了向海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性,是向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二)研究方法
目前,關于向海經濟發展質量的評價體系及評價方法眾多,不同的研究方法會對評價結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選取熵值法進行評價,可以較好地反映指標之間的差異和變化,能有效地解決主觀賦值權重的弊端(歐向軍等,2008)。
四、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評價
(一)數據的無量綱化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2012—2021年《廣西統計年鑒》《廣西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披露的相關統計數據。由于不同指標之間存在的量綱不同,導致無法直接進行比較,因此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旨在消除不同單位對數據運算的影響,且為了避免標準化處理后的結果出現零,遂將處理后的數據平移一個單位,結果如表2所示。
(二)指標權重
運用熵值法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結果見表3。其中,開放合作所占權重最高,為0.2073,因此開放合作的程度對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水平占絕對影響地位;科技創新所占比重僅次于開放合作,為0.1959,這與我國科技興海戰略目標相契合,突顯出科技創新在向海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權重排名第三的是道路建設,為0.1822,這與“一帶一路”解決戰略中的發力點即通航、通路和通商相吻合,要想加深與各國之間的通商程度,通路、通航是不可避免的關鍵點;產業體系所占權重位列第四,為0.1612。區域產業體系的地位和轉型能力決定了該地區在國際經貿和區域分工中的相對地位,對區域經濟和收入的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生態效益和招商引資的權重相對較小,分別為0.1280和0.1255,這兩個指標對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程度也相對較小。
(三)指標綜合得分
2012—2021年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水平指標綜合得分情況如表4所示。從綜合得分來看,2021年的綜合得分情況較2012年增長26.88%,整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尤其是在2019年,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水平指標綜合得分達到近十年的歷史最高值5.0714,其中所占比重較大的三大指標是開放合作、科技創新和道路建設,得分分別為1.2022、1.0187和0.9128;其次是生態效益、產業體系和招商引資,得分分別為0.7352、0.6854和0.5171。雖然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廣西向海經濟發展得分情況出現了下滑現象,但廣西緊抓機遇,攻堅克難,于2021年得分出現了回轉。在近十年中,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水平指標綜合得分最低的年份為2012年,僅為3.6869,主要歸結于該時期廣西的道路建設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和生態效益較為欠缺,較2021年的單項得分情況來看,其同比增長率分別為50%、50%和36.19%。可見,近十年來隨著廣西向海經濟工程的日益壯大,廣西在科技創新、道路建設和生態保護方面都取得較為可觀的成效。
(四)評估結果
從表4可見,在整個指標體系中,道路建設和科技創新的得分從2012年以來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表明廣西在這兩方面表現優秀。雖然生態效益的得分并未呈現出逐年增加,但總體上也處于波動上升態勢,表明廣西在這方面表現良好,但仍需加強。而在產業體系、開放合作和招商引資的總體得分情況并不樂觀,尤其是在產業體系,呈現出逐年遞減趨勢,表明在這三個關鍵點中,廣西仍要好好把握機遇,找出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引導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總而言之,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近年來廣西向海經濟發展不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廣西向海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問題
1.海洋產業結構布局與協同能力存在缺陷。在影響區域經濟合作的眾多因素中,產業結構互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優化和升級產業結構,發揮區域優勢,延伸產業鏈并形成強大的產業集群,增強產業發展的競爭力,才能在區域經濟合作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廣西沿海三市,即北海、欽州和防城港存在較為嚴重的產業結構趨同問題,加上集群規模效應不明顯,協同發展動力不足,未能很好地構建具有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和緊密協同的現代產業體系。
2.向海開放的營商環境存在不足。第一,廣西市場開放程度較低。一般來說,市場經濟體制相對更完善的地區,其市場開放程度就越高。廣西由于本身經濟體制存在缺陷,導致其市場開放程度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第二,廣西中小企業融資貸款十分困難。金融機構通常是通過吸收存款的方式進行資金籌措,往往選擇將資金貸給大公司,這是由于大公司本身可抵押資產雄厚,會令前者投資風險降低。如果將資金貸給中小企業,其往往缺乏有價值的金融擔保資產,融資公司容易碰到資不抵債的情況。因此,金融公司往往更加偏愛大公司,小公司則會面臨融資難的窘境。第三,政府與企業溝通交流機制存在一定問題。政府為了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推動廣西經濟發展,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措施,但卻缺乏與企業的溝通,因而影響政策的落地。
3.向海招商引資人員專業化程度不高。向海招商引資人員素質不高。招商引資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十分看重招商人員的個人素質、個人能力以及專業化水平。目前,許多地方都在加大招商引資的規模與力度,各地為了能夠獲得顯著優勢都提出了讓利給企業的優惠政策,廣西想要與其他地區競爭,顯然面臨著巨大挑戰。想要得到投資者的青睞,愿意將資本投入廣西,就十分需要依靠招商人員的專業、責任、細心的服務以及優秀的談判能力才能夠獲得。如果有專業化的招商團隊,招商引資將會事半功倍。
(二)原因分析
1.海洋產業布局存在趨同化現象。廣西沿海3市的產業同構和重復建設問題較為突出。近年來,廣西出臺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升級發展行動計劃》《廣西加快發展向海經濟推動海洋強區建設三年行動(2020—2022年)》等文件,明確提出要對沿海三市的產業結構布局進行優化調整。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欽州、北海和防城三市的資源要素稟賦、區域優勢、地理條件類似,導致政策落實過程存在較大的難度,欽州、北海和防城三市相互競爭發展海洋藥物、新材料、海產品加工等相似的產業。存在這些問題歸因于三者定位不夠明晰,導致海洋產業布局趨同,并最終相互競爭。
2.相關配套機制不健全。第一,廣西市場運行機制不健全。就經濟發展水平而言,廣西處于全國31個省份中的中下游水平,市場開放程度不足,部分行業準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民營企業準入方面,廣西仍然存在許多不合理的規定。各地制定有關企業投資經營的優惠政策時,往往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脫節,造成政策資源浪費。在金融支持方面,廣西可尋求的相關投融資資源較少、投融資成本高、投融資進度緩慢。第二,融資信用擔保體系機制不健全。大企業由于人脈廣,掌握一手融資信息,可抵押的資產豐厚,一般是直接融資優先考慮的主要對象。中小企業由于缺乏可抵押資產以及信息源,只能通過間接融資的方法進行融資,而金融公司考慮到融資貸款的風險,一般也只會優先給大公司貸款,小公司較難獲得貸款,中小公司容易陷入無處貸款的窘境之中。第三,政府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政府與企業之間缺乏長效的溝通交流反饋機制,導致政企之間時常會存在溝通交流障礙,影響兩者的相互溝通交流。大企業由于擁有專業的律師團隊以及法律顧問,會隨時洞悉一手的政府優惠政策。中小企業沒有專業的法律顧問或律師團體,無法獲取一手的政策信息,并且在市場準入方面很難獲得與大企業一樣的公平待遇。
3.向海招商引資缺乏相應的人才隊伍。向海招商引資需要一支有戰斗力、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在新時代,招商引資競爭變得異常激烈,各個省份對于招商引資的工作十分重視,這給廣西招商引資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在這種招商引資工作十分“內卷”的情況下,招商引資就需要專業的團隊來進行,他們可以在談判技巧、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金融法律等多個方面為招商引資助力,而這意味著需要大量優質招商引資人才。由于廣西本土培育的高質量人才受到粵港澳大灣區的“虹吸效應”,許多人才前往大灣區等地就業,而留在廣西就業的人才少。本土人才的短缺與流失,導致廣西招商引資人員專業化水平不高。
六、加快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探索建立城市間的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向海產業差異化布局
一是探索建立城市間的協同發展機制。欽州、北海和防城三市是廣西向海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加強三市協同建設,對構建三市一體化發展機制而言極為重要。需要組建向海產業招商聯盟與平臺,加快推進在產業發展和聯合招商的溝通協作,建立協商引進項目利益共享和補償機制。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不能只由沿海三市承擔,沿海三市與廣西其他城市之間的協同發展也非常重要,加強城市之間的溝通,將廣西14個城市視為一個整體,建立共商共享機制,為有序推進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二是推動向海產業差異化布局。基于廣西海洋資源與產業基礎的現實,實施向海經濟差異化發展戰略,調整和優化海洋產業區域布局,提升向海產業的發展活力,切實解決廣西向海產業趨同性問題。
(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向海經濟發展
一是提高市場對外開放度,構建完備的市場運營機制。廣西需要繼續依靠已有的政策疊加及地理資源優勢,走出一條具有廣西特色的向海經濟發展之路。結合自身所長,學習發達省份的先進市場運營機制,借鑒發達城市的發展經驗,積極構建適合廣西向海經濟發展的市場運營機制,提高市場對外開放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二是構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政府應當完善中小企業稅務、工商、信用等相關數據庫的構建,以增進對中小企業的了解并加強全面管理。政府還需協調擔保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擔保力度,為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三是建立政企長效溝通機制。政府與企業之間可以專門成立一個溝通交流平臺,讓專業人員從事該平臺的運營、維護與管理,及時收集企業對政府政策措施的意見和建議,并及時處理與反饋給更上一級的有關職能部門。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手段,協調政企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建設一支有戰斗力高水平的招商人才隊伍,推動招商引資工作
一是啟用市場化聘用機制。廣西應充分利用市場化的聘用機制來甄別人才,根據學歷、溝通能力、對產業發展的了解程度、對政策的熟悉程度等各方面進行人才甄選,讓懂行的人從事招商引資工作。二是招聘部分招商中介。招商中介擁有自己的人脈圈,還有一些獨特的招商資源等優勢,這是政府招商人員所不具備的。構建相應的績效獎勵機制,招商越多獎勵越豐厚,用以促進招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最大程度地提升招商效率以及招商質量。三是定期進行崗位培訓。每隔一段時間,從招商技巧、產業政策、產業發展趨勢等多方面對招商人員進行崗位培訓。通過培訓,持續有效提升招商人員的專業素質,打造一只專業化的招商引資團隊,并前往沿海發達地區學習先進的招商經驗與做法,助力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產業
一是需要堅持綠色價值為導向。廣西需要繼續踐行“兩山”理論,統籌好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限制或禁止對生態脆弱的區域進行開發,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發展格局。二是積極推動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廣西應做好生態修復的頂層設計,科學合理制定廣西海洋生態修復計劃,從根源上有效防治環境污染。落實海洋生態預警動態監控,加大海洋資源保護與修復投入。三是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充分利用市場化手段和法制手段,完善海洋生物監測體系,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用完善的制度來改善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提供高水平的保障。四是大力發展海洋低碳新產業。依靠技術創新海洋高端設備和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建立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打造綠色海洋產業鏈,發展綠色海洋產業。
(五)加強陸海通道建設,強化陸海通道綜合服務能力
一是多角度強化陸海通道的通行服務能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國際運輸路線,進一步優化公路、鐵路、海運、民航等多條航線的協調運轉能力,構建 RCEP 協約國商品進出口集聚流轉中心,大力布局海外倉儲中心,將海外與國內商品緊密聯系起來,多方面提高陸海通道的運行效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課題組,2022)。二是進一步降低陸海通道的通行服務費。積極推動“放管服”利好政策,在貨物通關時進一步簡化通關手續,減少通關流程,并且降低稅費,盡可能做到讓利于民。三是構建北部灣數字化向海物流平臺。通過使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信息手段賦能傳統電商物流,讓其向智慧電商物流的方向進行轉變,并加快陸海通道云計算數字化物流平臺建設。
(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向海經濟產業競爭力
一是提升自主研發能力。需要突破向海產業新材料的研發技術,將技術標準提升至歐洲發達海洋國家水平,促成相關向海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新興向海優質產業。二是調動研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想方設法調動向海企業的研發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予其部分免稅或者提供科技創新發明獎金激勵機制。三是強化并發揮“產學研”的作用。聯合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加強主體互動和技術流動,實現各類優質科技資源優化配置與有效整合,加速實現海洋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四是加強向海創新平臺建設。建設更加優質的向海高端科技創新平臺,逐步推動新的向海高端科技創新平臺與原有向海經濟進行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將海洋資源轉化為向海生產力,持續不斷助力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韋啟鈞.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J].改革與戰略,2022,38(04):123-131.
[2]Peter Ehlers. Blue Growth and Ocean Governance—Howto Balance the Use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Seas[J].WMU Journal of Maritime Affairs, 2016, 15:187-203.
[3]Stead S M. Rethinking Marine Resource Governance for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J].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2018, 34:54-61.
[4]李博,田闖,史釗源.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增長質量時空分異與類型劃分[J].資源科學,2017,39(11):2052-2061.
[5]韓增林,李博, 陳明寶,李大海“.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筆談[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5):15-18.
[6]程曼曼,陳偉,楊蕊.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時空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2,38(01):1-14.
[7]魯亞運,原峰,李杏筠.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研究——基于五大發展理念的視角[J].企業經濟,2019,38(12):122-130.
[8]丁黎黎.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評判體系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3):12-20.
[9]ZhaoX,Xue Y M,Kang W L,et al. Measuring efficiency ofocean economy in china based on a novel Luenberger approach[J]. Romanian Journal of Economic Forecasting,2018,21(2):5-21.
[10]Ding L L,ZhengH,Zhao X. Efficiency of the Chineseocean economy within a governance framework using animproved Malmquist- Luenberger Index[J]. Journal ofCoastal Research,2018,342:272 - 281.
[11]Virto L R.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indicatos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SDG)14conserve andsustainably use the oceans, seas and marine resources 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Marine Policy, 2018, 98(12):47-57.
[12]Canonico G, Buttigieg P L, Montes E et al. Global observation- al needs and resources for marine biodiversity[J].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19, 367(6): 1-20.
[13]Noam L, Mirjana R, Sanja F. Compa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based on different prior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economics, and human wellbeing—South-east Europe case[J]. Sustainability Science,2018, 13(4): 973-1000.
[14]劉波,龍如銀,朱傳耿,孫小祥,潘坤友.江蘇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J].經濟地理,2020,40(08),104-113.
[15]丁黎黎,楊穎,李慧.區域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雙向評價及差異性[J].經濟地理,2021,41(7):31-39.
[16]王澤宇,王焱熙.中國海洋經濟彈性的時空分異與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地理,2019,39(2):139-145+151.
[17]狄乾斌,高廣悅,於哲.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與影響因素研究[J].地理科學,2022,42(4):650-661.
[18]歐向軍,甄峰,秦永東,朱靈子,吳泓.區域城市化水平綜合測度及其理想動力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研究,2008,27(05):993-1002.
[19]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課題組,祁欣,劉瑋,苑希,宋琍琍.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發展成效與建議[J].國際經濟合作,2022,43(06):14-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