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霞 韋麗麗
(柳州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柳州是廣西重要的工業城市,同時還是國家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試點城市、國家科技經濟體制綜合配套試點城市和國家技術創新試點城市等。可見,柳州的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持,需要高質量的高等教育與之相匹配。但當前柳州高等教育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現代化建設上都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高等教育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有待提高。
1.在院校的數量上無法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如表1 所示,目前柳州市共有高校6 所,占廣西高等院校(總共85 所)的7%。與廣西其他城市相比,同為副中心城市的桂林市有高等院校12 所,比柳州市多了一半;建市僅19 年的崇左市有8 所高等院校,比柳州市多2 所;革命老區百色也有5 所高等院校,與柳州市不相上下。

表1 廣西各地經濟發展數據與高等院校分布情況表
如表2 所示,與中西部同為第二大城市的江西贛州、湖南衡陽比較,三座城市都是本省中重要的工業城鎮、著名的商業城市和物流中心以及交通樞紐,但贛州和衡陽的高校分別有11 所。再與中西部GDP 值接近、人數接近的九江、株洲、綿陽相比,柳州市的高校數量也偏少,特別是與GDP 值接近的株洲相比,柳州平均69.28 萬人擁有一所高等學校,株洲平均39.02 萬人擁有一所高等學校。可以說,在數量上,作為廣西重要工業城市的柳州,在高等教育院校數量上與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是不相匹配的。

表2 中西部幾所城市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各項數據對比表
2.在高素質人才培養上無法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
從規模上講,柳州市的6 所院校中本科院校2 所,專科院校4 所,人才培養主要集中在專科職業教育層次,本科層次以及研究生層次占比較少,人才培養水平偏低,無法滿足柳州高質量轉型升級、實現萬億工業強市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3.專業布局還不能完全滿足地方產業升級的需要
柳州市6 所院校專業涵蓋機械、汽車、電子、化工、制藥、物流等,形成了以工科為主,文、理、醫學等學科為輔的教育體系。圍繞柳州的支柱產業汽車、機械等,6 所高校均開設了與汽車、機械相關的專業,如車輛工程、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機械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等專業,在服務地方產業、培養產業人才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還要看到,新興產業和改善民生的部分學科專業布點空缺或培養的數量不足,現有專業與當地產業吻合度也不高等問題,致使柳州高等學校現有的專業布局還不能完全滿足產業升級的需要。
柳州市深知高科技人才對柳州發展的重要性,《柳州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 年)》[1]中提出“扎實提升高等教育與城市發展融合水平”“有效擴大高等教育供給和規模”等,將高等教育的規劃發展擺到了重要位置。根據相關數據研判,到2030 年,柳州市高校在校生人數可達到19.8 萬人,而目前為8.5 萬人,差距11.3 萬人的規模。在各大城市“高薪引才”環境下,柳州光靠外引不是長久之計,最根本最現實的還是培育和儲備,而高層次人才的培育和儲備離不開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外引內育”相結合才是柳州強市的長遠之計。因此,柳州市提出《柳州市高等院校設置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0 年)(征求意見稿)》[2],擬在2030 年達到15 所高校規模,其中本科高校7 所,高職8 所,另外還有3 所研究生分院(辦學機構)。在這一背景下,作為柳州唯一的民辦高校,如何在新發展格局中實現可持續化發展,是柳州工學院需要正視并解決的課題。
作為柳州市唯一的民辦高校,柳州工學院有著貼近市場、治理高效、機制靈活等民辦高校的天生屬性,其定位是工科為主、多種學科協同發展,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辦學理念的應用型本科高校[3]。作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己任的高校,須在當前和未來柳州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與趨勢中看清自己的目標與方向。教育家潘懋元先生在回答“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否導致高等教育質量質量下降”這一問題時,指出“各級各類學校應該有不同的質量標準”“應用型大學的質量標準是應用”。在柳州市的高校數量還處于較少階段時,應選取多領域項服務模式以滿足地方經濟全面發展的要求,并在此期間將自身的特色專業做“大”做“強”,繼而做“專”,使自己積累擁有“應用”專業話語權的底氣;在高校數量增加后則應該選擇單一項或固定項“應用”領域服務模式,這樣就可以更有效地發揮自身已經積累的專業“話語權”優勢,能夠更加有效地、高質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培養服務。
未來高等教育供需形勢變化,人口增長壓力下降,生源增長趨緩,畢業生就業壓力大,首當其沖受到極大影響當是普通民辦高校、高職院校,特別是布局在大城市以外和處于困難地區的民辦高校和高職院校[4]。因此,要想在未來有話語權、競爭力,抓住專業設置與師資隊伍進行強力建設。首先是抓住當前柳州市深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攻堅行動,推進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工程,重點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積極打造國家級新能源汽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5]的重要時期,瞄準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智能電網、機器人等,進行專業升級、專業交叉、新專業設置,加快調整招生規模和學科專業布局。其次是抓住當前柳州市陸續出臺人才引進、人才獎勵等政策吸引了一批高質量人才的時機,柳州工學院可通過客座教授、首席專家、聘用實踐導師等方式引進,打通校內校外“雙師”共育之路,可彌補民辦高校自身師資隊伍的前沿知識更新不快、專業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
柳州工學院前身是獨立學院,獨立學院的產生與公辦學校“校中校”現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轉設后一段時間內會存在:脫離母體高校品牌,自身品牌建設尚需時日;受母體公辦學校管理體制影響,獨立后需引入高素質管理人才;原先優質教師資源可以依賴母體高校,獨立后領軍人物、高水平師資缺乏;與母體學校同處區域內的諸多競爭之中,發展受限等等問題。看清自身存在的問題與需求,轉設初期緊緊抓住與母體學校的關聯性,一方面借著與母體學校的血脈聯系,實施“借力發展”,解決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帶動年輕師資隊伍的成長。另一個方面在尋求差異化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與母體學校“合作發展”,可以彌補科研領軍人物不多、科研成果不夠、區域科技成果轉換平臺缺乏等方面的短板。
專業跟著產業走,在老牌專業的人才培養上要向著人才成長的可持續發展上下功夫,以人才的品質要專業的口碑。這里的人才品質主要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所謂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中的獨特貢獻,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之后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才最難得的是在其成長過程中創造的價值能夠不斷遞增。高等教育培養人才,能夠在其專業領域不斷成長并在新時代中不斷創造價值,這才是人才培養的最佳答案。從這個意義上講,應該持續抓住柳州支柱產業發展需求,在汽車、機械、土木、食品等專業人才培養中持續深耕,在打牢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素養等專業能力,為人才培養和未來成長奠定良好、扎實的理論與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創新能力、思維意識、職業素質等核心能力的培養與培育,為人才的終身學習、技能成長等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突破與發展越來越依賴多學科交叉與融合,這些革命性、顛覆性技術將對未來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可以講,交叉學科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生長點。柳州工學院應該放眼長遠,搶占人才培養先機,在相關領域的交叉培養上占領制高點。一方面是抓住國家戰略發展和柳州市長遠規劃發展需求,借助區域高校科研合作(或聯盟)、校企產業融合平臺等模式,形成“跨地區”“跨單位”“跨學科”的協同研究,尋找到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點,培養相關產業所需人才。二是立足學校原有優勢,推進工科專業的交叉融合發展。通過學校傳統工科專業之間的融合、工科專業和其他學科專業的融合,發展出更適應產業需求的新工科專業。這也響應國家號召,對現有學科體系調整,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進新發展格局下的新工科建設。
繼續深化和拓展“卓越計劃”的育人成效。柳州工學院于2019 年便推出大學生骨干“卓越計劃”,每年選出優秀學生骨干赴“政、企、創”開展實習實踐活動,包括柳州市團委、廣西汽車集團、柳工集團、軌道交通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東城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等等。其宗旨是引導大學生們走進柳州、了解柳州、認同柳州、服務柳州,幫助大學生們在社會實踐和職場體驗中進一步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增強就業、創業能力,激發大學生留在柳州、為柳州發展奉獻青春和智慧的壯志。據學院數據統計,柳州工學院在柳州本地招生約3%,但每年畢業留柳學生占比達22%。“卓越”計劃品牌在逐年豐富與完善,也在逐年形成特色品牌、打出地方口碑。從這個層面上講,“卓越”品牌要搞好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實踐機制,真正意義上實現協同效應,充分實現校內外的資源和要素整合,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養,從而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社區養老、家政、物業、健康等服務機構加快發展,產生了大量就業崗位,為此民政部、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2022 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工作的通知》,號召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為提高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精準化精細化水平、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另一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最大短板,國家層面出臺多項適用性強、含金量高的支持后發地區的有關政策,繼續大力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努力縮小區域發展差距,這無疑是吹響了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的征召令。此外,柳州市出臺的相關文件中涉及工業、鄉村、旅游、環保等方面的發展規劃,這也給尋求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柳州工學院提出了用新的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構建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