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莎
(錦州師范高等??茖W校)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基本的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推動社會政治發展的功能外,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價值導向功能、精神引領功能、典型示范功能[1]。并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思政”以一種互聯互動的方式推動了思政教育的網格化管理和精準化供給,并提高了思政教育者的“敏捷化應對”[2],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算法推薦”的原理了解大學生心理認知困境和實施“干預”手段[3]。在新一輪信息革命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和研究者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無論是從研究工具、研究內容、研究目標,還是從研究方法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的研究方向缺乏具體的規劃。因此,當下有必要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秉承著學術成果的科學性、嚴謹性、實效性原則,為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的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檢索策略為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關鍵詞或題名進行跨庫檢索,時間跨度:2010-2022 年,并分兩組進行檢索,一組為無差別檢索,另一組文獻來源選擇“核心期刊”,并勾選“同義詞擴展”。
對CNKI 跨庫檢索的文獻進行分類,以“無差別檢索組”為研究組,“核心期刊”組為對照組,從文獻來源、研究熱點、研究主題和研究趨勢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并對引用量較高的文獻進行下載、保存,從研究方法角度找出兩組樣本中代表性個體之間的顯著差異之處,以便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未來較為具體的熱點與趨勢。
截 至2022 年10 月21 日,根據CNKI 的可視化統計結果,2010.1-2022.10“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文獻發表量共126955 篇,其中類別為核心期刊的發表量為18491 篇。
如圖1所示,從2015年開始,“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文獻的發表量開始穩步增長,在2020 年發表量達到最高,為11322 篇,到了2021 年“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研究文獻有所減少,但依舊高于過去10 年發表量的平均水平。值得關注的是,在2020年、2021 年“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核心期刊文獻發表量開始驟增,從2019 年的1186 篇增長至2020 年、2021 年 的1705 篇和1876 篇,同時也代表著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研究水平近年來有所提升。

表1 發文量前10 的研究機構

表2 發文量前5 的作者

圖1 發文量隨年度的變化圖
在126955 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獻中,無論是“無差別檢索組”還是“核心期刊組”,排名前10 的研究機構基本上為我國“雙一流”大學。在無差別檢索組中,華中師范大學排名第一,近12 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文獻發表量為779 篇,其次是西南大學、武漢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結合“核心期刊組”的檢索結果來看,華中師范大學779 篇文獻中,有253 篇為核心期刊所發表,西南大學758 篇文獻中,有296篇為核心期刊所發表,北京師范大學560 篇文獻中,有256 篇接近總量一半為核心期刊所發表。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非“一蹴而就”,需要擁有豐厚的研究底蘊。
截至2022 年10 月,無論是從“無差別檢索組”還是從“核心期刊組”來看,孫其昂與馮剛均位于發文量排名的第一和第二,孫其昂產出102 篇,馮剛產出63 篇,其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研究成果半數為核心期刊所發表,也從側面反映出研究基礎對于高質量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根據CNKI 的可視化統計結果來看,“無差別檢索組”排名前10 的主題詞分別為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工作、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實效性;“核心期刊組”排名前10 的主題詞分別為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育、勞動教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實效性。
可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點,對比核心期刊組的檢索結果來看,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則注重研究對象的具體性和研究目標的微觀性,以及跨學科研究。總之,從整體的檢索結果來看,實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礎,只有保證研究成果的實效性,才能追求更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表3 排名前十的高頻關鍵詞
被引次數排名前10 的文獻見表4。從刊物來源角度來看,被引用量排名前10 的文章均來源于“核心期刊”,再一次說明了“核心期刊組”在統計學中“對照組”的意義。在《中國高等教育》刊發的“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被引用量最高,為2952 次。《思想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高被引文章的主要刊物,但依然遠不及“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影響力,再次反映出跨學科研究、細節性、實效性對學術生產與再造的重要性。

表4 被引次數排名前10 的文獻
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是研究者連續的研究行為所產生,并非偶然。在被引次數排名前10 的文獻中,“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和“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作者均為高德毅和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中以上海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改“時間軸”為線索,總結“課改”的不足之處,并立足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提出了改進措施[4],隨后高德毅和宗愛東依托該研究成果,將課程思政作為思政課程的發展戰略,從上海市“課改”的角度,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5]。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與其他教育領域的教學訴求具有社會價值上的一致性。例如,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樹人的價值觀上具有相似之處,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引領,推動教學實踐改革,建設高水平相互溝通、協調的師資隊伍,有助于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實現的“并駕齊驅”[6]。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的包容性,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教育、智力教育、美感教育均存在著馬克思主義人才觀上的聯系,如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領作用,加強受教育者的人才培養效果,是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
關注科學技術發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主流科學技術之間的融合。人與技術關系的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技術觀的核心問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思政”應運而生[7],依托“數據+算力+算法”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物理-事理-人理”上有了新的變革,當“新事物”出現時常常伴隨著問題產生,這就需要研究者們去不斷學習新技術和新的教育“場景”,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與科學技術融合的良性發展。此外,VR 技術也在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8],已有學者正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元宇宙”場景[9]。事實上,受學科所限制,絕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并不具備跨學科研究的能力,最新發表的論文更多的是淺談類文章,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合作研究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