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瑩
(天門職業學院)
隨著醫學領域的疾病理論、診療技術快速發展,需要臨床護理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以此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護理需求,然而在常規的護理教學中,缺乏對實習生實際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研究能力的培訓,導致其臨床實踐能力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在護理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改進有關教育方式,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與質量[1]。情景教學法與案例分析法屬于新型教學方法,在臨床教學中較為常見,可以增強實習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可以提高其學習效率,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2]。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2022 年1 月-2022 年12 月接受的60 例護理實習生,分析情景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將醫院60 例護理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均為醫學院應屆畢業生,且均通過專業技能考核,時間 為2022 年1 月-2021 年12月,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常規組(n=30)、 觀 察 組(n=30),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通過。常規組男女比例為2:28,年齡介于18 ~23 歲,中位年齡為(21.09±1.19)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29,年齡介于18 ~22 歲,中位年齡為(20.96±1.23)歲。上述兩組護生基線資料大致相同(P >0.05),本次研究可以順利展開。
常規組接受傳統帶教模式,結合護理教學的教學綱要與規范性標準來合理設計課程,對教學中的主要共性問題與難點進行明確,并根據臨床教學經驗對實習生進行內容講解和示范操作,同時給予相應指導,總共進行21個課時的教學[3]。觀察組聯合應用案例分析法與情景教學法,其方法如下:
(1)設置場景式案例:基于情景模擬教學,與護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相聯系,并結合整體護理理念來選擇合適案例,且案例需要具備典型性,之后再設計案例教學的時間、地點、目標、過程以及結果,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場景式案例的完整性和整體性特點[4]。教師不僅要為實習生傳授專科護理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將社會、心理、人文等知識融入其中,并有機結合護理知識與環境、社會、家庭,有助于培養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使其能夠主動思考,從而形成整體護理理念。
(2)教學過程:為場景式案例設定一個進展性的劇情,利用動態化的劇情演變過程,讓實習生置身于一個真實的病例環境之中,使其能夠對案例展開動態觀察,從而更好地了解到疾病發生、發展、轉歸以及護理介入措施對患者所產生的影響,進而更深刻感知護理措施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從而能夠提高其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5]。除此之外,場景式案例還可以將單個病例與整個系統的疾病聯系起來,從而讓病例的學習成為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在實習生進行案例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其對病例中的合并癥、并發癥的護理防控知識和技巧有所認識,還可以幫助實習生掌握與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高血壓等臨床常見疾病有關的知識,能夠幫助實習生完善自身專科知識體系,有助于專業素養提升[6]。循序漸進地制定案例幕次,將入院、評估、急救、護理、出院前輔導等具體流程呈現在實習生面前,教師控制進度、情景安排,為個案的基礎數據、個案的發展,設定評判性思維問題。
(3)引導性反饋:場景式案例的教學中需要給予引導性的反饋;在每次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實習生仔細觀察模擬情況,并對其進行認真記錄,之后再要求實習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發表相關意見,提出問題和不解,并歸納和總結學習過程中的不足與問題;在對實習生展開第二、三次案例模擬教學后,需要引導實習生觀察相關前面案例教學中問題涉及內容的變化,并發表意見與看法,借助頭腦風暴來提煉經驗,同時對教師教學的優點和不足進行評價,最后由教師給予點評與總結,并補充簡要,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拓展延伸[7]。結束教學后,實習生需要反思學習過程,總結心得與感悟,并評價自我學習行為與教學活動,教師對其進行匯總和反思,從而對教學活動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
1.教學效果
在兩個小組的實習結束之后,都會展開一次教學考試,考試的主要內容有臨床操作、理論知識、專業知識應用、臨床護理技能、應急能力和綜合能力。每一個考項目的分數都在0 ~30分之間,分數越高,說明教學效果越好,將兩個小組的教學效果進行比較。
2.課堂創造氛圍評估
參考KEYS 創造氛圍問卷創造氛圍評估表設計《課堂創造氛圍問卷》,經初步測試,此次調查問卷的Cronbach α 系數為0.84,說明本研究之測驗結果具有較高效信度。問卷由5 個方面組成,分別為實習生團隊合作度5 項,學習趣味性5 項,教學啟發性4 項,創新支持度4 項,以及課堂民主性4 項,共計22 道題目,每道題目0-4 分,用來評價實習生對課堂創造氛圍的感受,得分越高,說明氛圍越好。
3.雙向評價
根據《護理教學規范》及《護理教學綱要》的要求,編制實習生與教師互評的雙向評價問卷,所測得的Cronbachα 系數為0.86,說明本量表具有較好的效信度。教師對實習生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溝通能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實習紀律、專業素養、職業安全意識、學習主動性、學習態度、探索意識、護理書寫能力、言行儀表規范性、應急意識與能力;實習生對帶教老師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工作責任感、教學技能、教學方法、課程安排、儀表及言行規范性、教學態度、專業知識水平、師生溝通情況、團隊協作能力、課堂趣味性、定期征求實習生意見、創新支持度。兩個評價表的每一項評分均為0 ~5 分,分數越高,說明認可程度越高。
本次研究相關數據的驗算均由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負責,并根據數據形式開展相應的計算工作,若其表現形式為(x±s),則采用t 檢驗計算;若其表現形式為[n(%)],則采用卡方檢驗計算。若其P 檢驗結果顯示其<0.05,則說明兩者間的對比結果顯示其具有差異性,并存在統計學意義。
兩兩比較有差異,P <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實習生教學效果比較(x±s)
兩兩比較有差異,P <0.05,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課堂創造氛圍評分比較(x±s)
兩兩比較有差異,P <0.05,如表3 所示。

表3 兩組帶教老師對實習生評價結果比較(x±s)
兩兩比較有差異,P <0.05,如表4 所示。

表4 兩組帶教老師對實習生評價結果比較(x±s)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持續改進和提高,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臨床領域中也急需高素質、高水平的護理人員,因此,要加強護理人員培訓機制,向臨床領域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在傳統的臨床護理教學中,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向實習生講授專科護理的綜合理論知識,然而這種教學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實習生對此缺乏積極性,需要對其進行改革[8]。
在臨床護理帶教中,案例分析法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是根據教學目標、實習生實際情況來設計案例和臨床問題,使其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可以讓實習生在實踐操作中靈活運用理論知識,這在提高實習生臨床技術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情境教學法是借助實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形式來學習授課內容,更貼近實際的臨床情況,讓實習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專科知識,這種“沉浸式”教學方法能夠強化實習生代入感,進而提高學習效果[9]。情景教學法與案例分析法的聯合使用能夠將優勢結合,不僅能夠提高實習生整體素質與水平,同時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10]。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常規組,P <0.05,該結果提示案例分析法與情景教學法有著重要臨床價值。分析其成因,主要是該教學模式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創造出更貼近真實臨床情境的環境,再加上設計出的典型病例,使護理人員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主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從而掌握護理專業知識與專科技能,能夠提高實習生的學習效率與效果。
綜上所述,案例分析法與情景教學法的聯合應用,可以提高護理教學效果,并營造良好課堂創造氛圍,在實際運用中得到教師與實習生的認可,其效果顯著,值得將其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