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峰 劉惠良
摘要 有效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任務,設置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作為系統性調適與轉換過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探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內在邏輯本質,辨析二者有效銜接的必然要求與路徑選擇,研究得出鄉村振興戰略在協調城鄉要素融合、資源優化,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帕累托最優的過程中,強化了有效銜接的現實要求、過渡時期的首要任務;從而識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內生動力,彌補了鄉村振興的短板;構筑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成為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時序前提和空間基礎,為探索鄉村振興賡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在政策演化、產業發展、生態文明、鄉村治理、吸引人才等方面的長效機制提供了根本保障和路徑選擇依據。
關鍵詞 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本質內涵;現實路徑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09-025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59
Abstract Effectively connec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Setting up an effective fiveyear transition period as a systematic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volve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ecological, and other aspects.To explore the inherent logical essence of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necting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analyz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and path choices for their effective connection, and study and conclude tha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and the primary tas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optimizing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Pareto optimization;In order to identify and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nect with the endogenous impetu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aking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It has construct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basis for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become a strategic advance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viding a fundamental guarante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path selection for explor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erms of policy evolu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ural governance, and attracting talents.
Key words Effective connection;Rural vitalization;Essential connotation;Realistic path
基金項目 湖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20C0772);韶關學院博士科研項目(9900064601/139);湖南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重大項目(XSP22ZDA003);湖南省社科基金智庫專項重點項目(21ZWB01)。
作者簡介 劉紅峰(1975—),男,湖南湘鄉人,博士,從事農村發展、農業經濟研究。*通信作者,博士,從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
“十三五”時期,我國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這一偉大成就的取得既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開啟創造了良好條件。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脫貧人群、地區重新返貧和新增貧困人群、地區,并失去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二者有效銜接成為學界研究熱點。學理上辨析何謂銜接、如何銜接、銜接什么內容、銜接的效果如何等一系列問題在有關學者研究基礎進行了闡釋[1]。任何意義上的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銜接首先都取決于厘清銜接的本質內涵,其次才能翼圖所需,接著探究路徑,等等。因此,筆者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社會基礎角度進行闡釋。2020年10月,黨和國家基于我國“國情”“農情”“三農”問題的戰略判斷,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提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歷史性命題。表明我國貧困治理,特別是農村貧困治理、“三農”建設、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因此,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是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的歷史任務與目標。“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大戰略匯聚的歷史時期,探析和研究二者有效銜接的本質內涵、現實要求與實現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1 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邏輯內涵
1.1 有效銜接的基本內涵 黨和國家從2015年11開始正式提出“脫貧攻堅”戰略,到2020年底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歷時5年。其間,在2018年,黨中央在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國家發展戰略,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處于疊加同軌推進。從黨和國家提出兩大戰略的本質目的和根本任務來看,都是側重于破解“三農”領域難題,在農村地區、農村人群中消除絕對貧困、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但是,兩者的階段性任務、側重的對象差異明顯。我國的脫貧攻堅階段在2015—2020年的5年時間,集中社會力量突擊完成了緊迫性、局部性和階段性任務,自2018年開始,黨和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有時空持久性、任務漸進性、對象整體性的特征。二者雖然有差異,但是在內在邏輯機理具有一致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永續動力[2-3]。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4-5]。可見,“有效銜接”的歷史性命題緣起于黨和國家對國情、農情基本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全局性選擇。
1.2 有效銜接的基本范疇
1.2.1 “有效銜接”的概念界定。
“銜接”本義指聯結或連接。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二者的有機銜接應著重4個方面的無縫聯結,即兩大戰略的機制、產業、政策、規劃等方面的無縫聯結[6]。這些“銜接”涉及內容、時間、空間、對象、制度等多個維度和層次,具有突出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兩大戰略的有機銜接,即是有形的、具體的,也是無形的、抽象的。
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基本前提。“鞏固”的核心內容是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兩不愁、三保障”,確保脫貧地區、脫貧人群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新增脫貧地區與人群,同時要鞏固脫貧攻堅期過程中的持續性幫扶的保障機制。“拓展”首先是要對幫扶對象的拓展, 一部分從幫扶政策中退出 ,對于致貧風險較大的另一部分邊緣群體應進一步采取拓展措施[7],最大限度地防止返貧發生[8]。由于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兩大戰略的重要性、復雜性、系統性,所以在時空銜接上設置與“十四五”相重合的過渡期。設立5年過渡期,是遵循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講究循序漸進的總體原則,不冒進,不脫離實際[9]。確保政策總體穩定延續,科學合理把握發展的速度、力度與節奏,逐步實現平穩過渡。
1.2.2 “有效銜接”社會基礎的構建。
“有效銜接”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基礎之上,“社會基礎”是人們生產生活客觀存在的總稱,由基礎性的社會關系、組織聯結、秩序結構組成。“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二者的對象都是農民、農業、農村,鄉村空間的社會基礎有著深厚的人類文明積淀,鄉村社會基礎因此有著與城市社會基礎、現代化社會基礎不同的復雜內涵。
鄉村社會基礎的制度建設是由村民自治、村規民約、法律法規相結合的系統,一方面強調基層社會基礎制度的改革創新、建立健全鄉村基層社會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強調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相互融合[10]。 因此,基層政府派出機構的能力與基層群眾自治的水平是“有效銜接”的社會治理基礎,他們不是單一的向度,而是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構建有效銜接的社會基礎。
首先,鄉村社會的“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現代化、從脫貧邁向振興的基礎條件。黨建引領有效銜接的鄉村治理是發揮我國制度優勢的關鍵,為兩大戰略有效銜接保駕護航。將黨建從組織建設領域擴展到經濟社會各個環節和領域,能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積極示范作用,能帶動農民及多主體協同參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探索實踐,實現“治理有效”目標。
其次,鄉村社會基礎的經濟形態富有創造性,集體經濟形態兼具“公有性”“民營性”的特征,并且表現出“傳統型”與“現代型”的發展趨勢,“傳統型”集體經濟集中在傳統農業、工業領域,“現代型”集體經濟則重于多元開放領域、租賃型經濟[11]。鄉村社會的集體經濟既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所有制形式,同時也具有極強的社會性特征。何偉威[12]研究認為,鄉村社會的集體經濟組織一方面是生產組織、另一方面是鄉村社會管理組織,既具有營利性和服務性的雙重使命,又具有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性質。
第三,鄉村是一個熟人關系社會,這種社會基礎是一種由血緣和地緣相結合的特殊社會關系。鄉村社會的行政村是一個“半熟人社會”,村民之間相互認識而且相當一部分非常熟悉,共享公眾人物。傳統的自然村落是一個完全熟人社會[13],隨著大量青壯年長期異地生活,導致鄉村生產生活熟人社會的特征越來越勢微,日漸出現“無主體熟人社會”現象[14]。“無主體熟人社會”的典型特征就是社會資本匱乏,從而影響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降低了風險防范能力,阻滯了市場交易水平,因而與貧困之間有著密切關聯[15]。
第四,鄉村社會組織在“有效銜接”中扮演重要角色。鄉村人口往城市遷徙在一定程度上是歷史必然,但是,這種遷徙并非永恒不變,在城鄉融合中“逆城市化”同樣可以出現,因此,新興鄉村社會組織由傳統完全熟人社會的自然村落向無主體熟人社會變遷中發展起來,采用“助力”而“不替代”的方式,從“助力”視角分析,一方面起到彌合政群關系,另一方面引入社會資源;從“不替代”視角分析,一方面激活鄉村沉睡的閑置資源,另一方面增強鄉村原有資源的效用價值,發揮著“涓滴效應”。這種鄉村社會組織的角色不再是采用傳統扶貧方式對貧困人群、貧困地區短時期的特殊政策支持,而是著眼長期、持續性破解貧困約束,通過政策、產業、創業、就業、教育、消費、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惠及貧困人群和貧困地區,帶動均衡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總體而言,脫貧人口、脫貧地區、中西部地區是有效銜接的重點、難點領域。這些鄉村大多偏遠、分散,點多、線長、面廣,鄉村社會組織作為“有效銜接”的杠桿,通過多主體共同參與、共同受益的項目式撬動,盤活存量、做大增量,充分發揮各個主體之間能量及實現他們的價值訴求,對于激活鄉村內部“日見枯竭萎縮資源”生長力、增強其活力、實現“有效銜接”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現實要求
2.1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過渡期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但“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16]。我國的貧困問題治理是從消除絕對貧困到緩解相對貧困的躍遷,這個躍遷既是客觀現實又是必然要求[17]。因此,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階段,時間上是與國家“十四五”時期相重合的過渡期。過渡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嵌入鄉村振興戰略并逐步融為一體,為共同富裕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過渡期為防止脫貧攻堅政策的“懸崖效應”推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融合提供了時空。
過渡期將通過系統化機制設計、綜合性制度安排,使鄉村振興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持續減貧的強大動力源泉和制度保障。二者在時間上具有持續性,在方式上注重內生性,是時空統一的必然要求。
2.2 防止規模性返貧是有效銜接的首要任務
原深度貧困地區剛脫離貧困,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弱,防范返貧風險能力不強的問題;同樣,原深度貧困人群剛脫離貧困,容易發生因病、因災返貧,政策性斷血式返貧等問題。所以,“有效銜接”的首要任務就是防止規模性返貧,并拓展與鄉村振興銜接融合的體制機制。
除防止原建檔立卡貧困戶返貧外,處于原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貧困邊緣群體,在非對稱幫扶的政策落差下,甚至比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后生活還差,他們將成為最容易致貧群體;與原貧困村相鄰,但又不是貧困村,在非對稱幫扶情況下,這些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公共服務設施水平、人居環境條件,都可能落后于原來相鄰的貧困村。因此,隨著非對稱幫扶政策實施及經濟社會發展,致貧、返貧的人群、區域都隨之變遷。由此可見,過渡期內防止返貧和新的致貧是“有效銜接”的現實要求。
2.3 邁向共同富裕是有效銜接的終極目標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再到共同富裕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是一項長期艱巨任務。鄉村振興是全面小康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新時代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將面臨兩大核心任務:一方面“有效銜接”重點是補齊鄉村發展中的短板和鞏固薄弱環節,推進全面高質量,促進人民生活更加寬裕;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18]。國家共同富裕階段目標是“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因此,需要通過鄉村振興集中力量突破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縮小城鄉區域差距,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破解共同富裕道路前進中相對貧困的阻抗。
相對貧困治理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相對于社會整體而言的小部分群體,物質資料占有匱乏,消費力弱,從事正常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的機會、能力或資源欠缺,隨時面臨陷入絕對貧困或貧困惡化的境地。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要關注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后需要“兜底保障”的特殊貧困群體、未享受建檔立卡的邊緣戶群體、以貨幣方式安置的易地移民搬遷群體、低收入的弱保障農民工群體、城市無固定收入的低保群體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將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短期防止規模性返貧、防止新生絕對貧困蔓延,中期破解區域城鄉間發展的不平衡、縮小區域城鄉間居民收入差距,長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公平性與公正性等問題提供有力保障[19]。
3 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現路徑
3.1 強化人才支撐來夯實有效銜接的基石
鄉村社會的半熟人社會越來越向現代化社區發展,鄉村社會治理人才的培養、使用和提升十分重要,特別是鄉村社會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建設是“有效銜接”的“牛鼻子工程”,鄉村基層黨組織班子成員既要政治思想覺悟高、懂鄉情、愛村民,又要立場堅定、堅決防腐反腐,同時培養和吸納講政治、有能力、懂技術、無私心的優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人才積極加入黨組織。要培養扎根鄉村振興的新型職業農民。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具備經營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在有效銜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型職業農民與鄉村特社會色人才結合,在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培養傳承鄉村傳統手工藝,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鼓勵和支持進城人才返鄉發揮牽引作用。有些城市政府工作人員、專家學者、企業家、工人等,有一定技術、資金、社會資源,他們小時候在鄉村土生土長,或有親戚朋友同學居住在鄉村,與鄉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鼓勵和支持他們返鄉創新創業,或是參與鄉村建設。鼓勵城市人才下鄉創新創業助力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人才振興路徑既需要內部培養,又需要外部引進。 黨和國家優惠政策培養和吸引一批有技術、懂鄉村、愛鄉村、愛農業、愛農民的青年才俊到鄉村創新創業,特別是吸引青年大學生扎根鄉村創新創業就業,服務鄉村振興。國家引導和組織城市的醫務人員、教師、技術人員通過“三支一扶”等工作形式,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活力。
3.2 以產業振興為關鍵,撬動有效銜接的資源
振興鄉村產業首先要筑牢國家糧食安全的萬里長城。深化責任,糧食安全著力于確保糧食生產的數量和質量,“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民”等具體舉措需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并提高單產水平、逐步降低農藥化肥施用量、穩步提升種糧農民收入,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首先要完善糧食相關的基本農田水利設施現代化建設,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重點突破糧食生產、收儲、銷售、加工、物流等各環節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要減少糧食各環節的浪費、降低各環節成本、提升糧食品質、適當提高糧食價格,確實增加農民種糧收益。
其次要將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相結合,通過振興鄉村產業帶動鄉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鄉村產業振興既要立足現實具有地方特色又要著眼長遠,不斷推動農村產業迭代升級。通過特色產業發展由傳統幫扶的“輸血式”向鄉村振興的“造血式”變遷。鄉村產業要注重區域合作、城鄉要素融合。激活鄉村資源,按照“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優先發展品牌農業、生態農業,促進鄉村“三產”融合,拓展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空間。
第三要切實運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驅動現代智慧農業發展。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實際,特別是采用先進的育種技術、種養技術、收儲技術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將現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手段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提高農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動農業數字化建設、農村智能化水平、農民智慧化生活的全面升級。
3.3 以文化振興為內驅,激活有效銜接的動力
鄉村文化振興內容廣泛,路徑主要是營造風清氣正的鄉村社會治理政治生態,自覺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傳統文化中的鄉規民約、家規家風家教建設,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營造良好鄉村生活氛圍。鄉村社會通過開展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培育文明新風尚,譬如地方傳統節慶曲目演出、地方戲曲傳承和表演、廣場舞和聯誼會、評選優秀道德模范和致富能手等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激發鄉村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探索鄉村文化與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依托鄉村社會特色的自然生態風光、地方特色傳統文藝曲目、地方特色健康飲食等優勢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產品、地方特色文化產業。譬如,保護性開發鄉村“農文旅”融合的產業路徑。
3.4 以生態振興為本底,構筑有效銜接的人居環境
突出生態優先戰略,在發展鄉村產業、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時必須將生態振興擺在顯著位置,始終筑牢鄉村生態底線、紅線思維,切不可重復西方社會發展道路上對生態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鄉村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型產業,激活鄉村生態要素,拓寬農民收入渠道,拓展農業生產要素,實現鄉村經濟、文化、生態協調發展。要加快傳統農業的綠色化轉型,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施用有機肥、減少農藥單位施用量。加大鄉村生產生活中對水資源、大氣、土壤等污染的防治力度,提升鄉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構筑美麗鄉村宜業宜居環境的良好基礎。在實施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采用制定適用性強的鄉規民約來提高農民環境保護意識、養成環境保護行為習慣。
3.5 以健全體制機制為支撐,統籌有效銜接的綜合治理
鄉村振興工作核心是要健全“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確保縣委書記將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 確保鄉村振興工作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當前,面對農民政治參與度積極性不高、農民自治形式化和表達渠道不暢的實際情況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通過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加強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運用互聯網、新媒體不斷拓寬農民政治參與渠道、提高參與意識。發展適度規模農業、家庭農場、庭院經濟,盤活鄉村存量土地資源。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下鄉驅動鄉村資源資產化轉變。進一步創新鄉村集體產權制度,壯大和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惠及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統籌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著力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從而帶動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加強鄉村交通、自來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設施建設,提高鄉村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
4 結語
做好鞏固好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事關重大。既需要系統性探討理論層面二者有效銜接的體制機制,又需要整體性探討實踐層面上部署落實二者有效銜接的路徑方法。因此,該研究在闡釋有效銜接的本質內涵、邏輯機理的基礎上,指出部署并落實加強基層黨建、加大人才引培、加快產業發展、促進文化繁榮、推動生態文明、健全鄉村治理等5個方面協同推進的有效銜接,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路徑,更是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田毅鵬.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社會基礎[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62-71.
[2] 劉奇.當脫貧攻堅遇到鄉村振興[J].中國發展觀察,2019(1):51-52.
[3] 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EB/OL].(2020-11-03)[2022-05-27].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4] 新華社.習近平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0-12-29)[2022-05-25].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9/content_5574955.htm?ivk_sa=1023197a.
[5] 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社[EB/OL].(2021-02-26)[2022-05-27].https://dangjian.gmw.cn/2021-02/26/content_34644745.htm.
[6] 毛中明.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應做好“五個銜接”[N].光明日報,2021-01-12(02).
[7] 林萬龍.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N].光明日報,2020-11-30(02).
[8] 吳國寶.如何有效防范化解規模性返貧風險[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1(6):60-64.
[9] 丁夢益.深刻認識設立5年過渡期的必要性[EB/OL].(2020-12-31)[2022-05-2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581294617320532&wfr=spider&for=pc.
[10] 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2021年4月28日)[EB/OL].(2021-07-11)[2022-05-2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7681.htm.
[11] 藍宇蘊.非農集體經濟及其“社會性”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7(8):132-147.
[12] 何偉威.村鎮財務管理與統計[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2:90.
[13] 賀雪峰.論半熟人社會:理解村委會選舉的一個視角[J].政治學研究,2000(3):61-69.
[14] 吳重慶.無主體熟人社會[J].開放時代,2002(1):121-122.
[15] 高考,年旻.多維貧困視角下的精準扶貧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172-173.
[16] 汪曉東,宋靜思,崔璨.歷史性的跨越 新奮斗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重要論述綜述[N/OL].人民日報,2021-02-24[2022-05-25].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4/content_5588553.htm.
[17] 張鵬,劉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J].改革與戰略,2021,37(7):88-97.
[18] 魏后凱.從全面小康邁向共同富裕的戰略選擇[J].小康,2021(7):22-24.
[19] 張克俊,杜嬋.后全面小康社會我國貧困治理的任務變化與政策轉型[J].中州學刊,2020(10):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