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華
在我的筆記本中一直珍藏著十六年前一位家長寫的信。
董老師:
你好!我是軒軒(化名)的媽媽,非常慶幸孩子能遇到你這樣負責任的老師,我們打心眼里感激你。可是,孩子不爭氣,不僅成績沒有提高,還學會了逃學,給你惹了不少麻煩。萬不得已,我們決定讓他去蘇州叔叔家就讀,換個環境試試。因走得急來不及面談,希望你能理解。
永遠感謝董老師!
軒軒媽媽
每每看到這封信總能想起軒軒,雖然我只教了他一年,但他留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那年,他上五年級,胖胖的,黑黑的,身體很壯實,心地善良,嘴巴很甜,總是隔著大老遠就和老師們打招呼。每天都會分享許多趣事:叔叔家的小弟弟如何如何好玩,和爸爸玩游戲時爸爸輸了是什么表情,校園里的花開了,枝條上鉆出了許多小芽……只要不說學習,軒軒總是侃侃而談。
此外,他的繪畫天賦很高,不用臨摹,畫的張飛像、牡丹花栩栩如生。可面對數學時就一籌莫展了。我和家長通過無數次電話,最長的一次足足打了一個小時,軒軒的爸爸在電話中多次提到“孩子很喜歡你”,他越這樣說,我越覺得愧疚。軒軒這樣喜歡我,我更應該讓他的成績提高才對嘛!那一年,只要想到軒軒,我的心便被拉扯著,他的優點卻無暇顧及。
為此,我充分利用課余飯后為軒軒“開小灶”,我相信毅力會創造奇跡。不久我就發現了問題,軒軒的記憶力很差,接收知識慢不說,忘得還特別快。比如,好不容易學會了分數加減法,再學習分數乘除法時,就會攪在一起,每次交上來的作業幾乎沒有一道做對的題目。第一個學期測試,軒軒的數學成績只有38分。我留下他的卷子讓他到辦公室拿,接過卷子時,他暗淡的眼神刺痛了我的心。
春暖花開的季節,我怎么也快樂不起來,依然掛念軒軒的成績。我熱情不減,可他卻沒那么積極了,有時叫幾次都不肯來辦公室,見了面總是靠著墻走,說話支支吾吾,眼神中偶爾還會閃過一絲恐懼。我雖察覺到了異樣,卻來不及細想。
日子每天像陀螺轉個不停,轉眼過了五一,統考在即,我們每天都是腳步匆匆。再后來,軒軒每周都要請假一兩次,說是頭疼、腿疼,去醫院檢查也沒啥毛病。次數多了,軒軒爸爸終于發現了問題:所謂的“生病”其實就是為了逃避上學。可想而知,軒軒難逃一頓打罵。期末那段時間,軒軒更加消沉。放假那天,看著他的各科成績,我和家長都很發愁。他爸爸說一定要好好利用暑假,爭取把成績趕上來。軒軒則木木地站在那兒,面無表情。
轉眼新學期來臨,秋日的陽光燦爛但不刺眼,學生們個個興高采烈。開學第一節課我站在講臺上,熱情洋溢地掃過每個學生。突然,一張空桌子映入眼簾,班長告訴我軒軒沒來,第二天,有人轉交給我那封信。
很長一段時間,那張空桌子和軒軒的身影不停在我腦海中交替回放,回憶和軒軒相處的日子,我突然悟出:過度關注其實也是一種傷害。
對教師和家長而言,過度的“苦口婆心”“嘔心瀝血”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恐懼和焦慮。最后悔的是當我發現軒軒異樣時沒有及時反省自己,關注他的情緒和情感需求,也沒有及時與家長溝通,改變策略。
這件事一直警醒著我: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首先,要真正做到家校合作,讀懂學生、接納學生,承認差異;其次,要明白“關注”永遠比“指責”重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傾聽學生心聲,精準施策;最后,家長和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特質,揚長避短,助力他們陽光、自信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