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比如表演藝術、口技表演、風俗習慣、傳統手工藝、美食以及民族信仰等等。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著較大的威脅,因此,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尤為重要。通過數字化手段,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可行之策。基于此,本文從多個角度出發,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意義以及相應的措施,希望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這包括了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還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這些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最寶貴的共同財富。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國際社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對其的保護和傳承。在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也積極行動,通過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加強傳承人的培養、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數字化保護等方式,努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2 數字化保護概述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就是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分類、儲存工作,通過建立相應的文字、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的數據庫,并匹配相應的搜索引擎,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在線的形式。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能夠不斷地拓寬傳播的渠道。通過構建網絡良好的數字資源庫,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實現信息共享,讓瀏覽者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不出門都能夠享受到非物質文化的熏陶。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能夠降低后續的維護成本,創造經濟效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視頻拍攝制作,創設虛擬化的動畫場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以數字化的形式保存下來,后期要投入的維修費用,就能大大降低。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有助于將民間藝術和創意作品進行融合,促進產業化發展。
除此之外,通過數字化保護技術的形式,還能夠為各種原創藝術作品提供版權保護,由此提升產品的安全性[1]。
3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意義
3.1 有助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工作
對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的方式,通常是通過口口相傳、口傳心授的形式。長期聚居在一起的人們會形成群體記憶和相應的文化心理,促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然而這種保護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受到個人認知能力和記憶規律的限制,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憶在傳承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失真的情況。另一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會受到文化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特別是西方文化不同于極具包容性的東方文化,是具有一定侵略性的。西方文化的沖擊,使得當代很多缺乏辨別意識的青年對于民族文化缺乏認同感,無法成為進行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因此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
第一,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而且能極大地提高信息傳播的準確性。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時,最重要的是要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準確性。數字化技術能夠以圖片、聲音、動畫、文本等形式進行正式的記錄,更好地滿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儲存信息的準確性的具體要求。
第二,數字化信息技術還具有集成性的特點。由于數字儲存器具有獨特的儲存優勢,能夠將大量的文本以信息化儲存的方式進行記錄,更有助于對文化資源的全面保存。
第三,數字化信息傳播具有永久性和可拷貝性的特點。數字化數據存儲具有永久性的特點,更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永久性保存。數字化傳播具有可拷貝性的特點,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以及傳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更有助于保證信息在經過多次傳播和保存后,仍與第一手資料具有一致性,既不會出現在多次傳播和保存之后,失真的情況,也能防止在拷貝過程當中個別影像資料丟失,使得資料不完整的情況出現[3]。
3.2 有助于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順利傳承
將數字化傳播技術運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能夠改變傳統的封閉式、單一式以及低效率的傳播形式,讓傳播形式向高效率、開放式、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第一,數字化傳播具有直觀性和真實性的特點。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將非物質文化通過圖片、聲像、信息的形式儲存下來,人們可以以更直觀的形式,欣賞到真實、全面、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美,由此樹立文化自信,成為自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
第二,運用數字化能夠整合多方面的資源,通過多元化的信息進行傳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4]。
4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策略
4.1 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方式
數字化技術能夠記錄和存檔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進程,從而促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具體體現在:
第一,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各項文獻以圖片資料影像的方式進行整理,再轉化為數字化儲存的模式,構建出系統、龐大的非遺數據庫。
第二,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過程所涉及的場景、所用到的具體工具,以圖像、音頻文字的形式進行儲存。
第三,運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及時關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動態和實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進程進行立體、動態、全方位的記錄,無所疏漏,對所有信息進行全面性的整理和儲存。
總而言之,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保存的過程中,數字化保護具有儲存靈活、傳播快速的優勢。通過電子儲存的形式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做好復制,提升編輯的效率,數字化技術運用越發廣泛,能夠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檢索和加工,更有助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多樣化的發展。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儲存已經成為現代化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
4.2 運用數字化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能夠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以及規模化的發展,從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社會煥發生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首先,數字化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傳播渠道。通過數字化技術,文化產品和服務能夠突破地域限制,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交易。這不僅擴大了文化產業的受眾群體,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其次,數字化技術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手段。例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使得文化產品能夠呈現出更加生動、逼真的效果,為觀眾帶來更加沉浸式的體驗。同時,數字化技術也促進了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跨界融合,如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進一步拓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此外,數字化還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個性化發展。在數字化時代,消費者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文化產業需要更加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用戶畫像等技術手段,文化產業可以更精準地把握消費者需求,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數字化也加速了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傳統文化產業在數字化浪潮下需要進行技術升級和業務模式創新,以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趨勢。許多文化企業開始注重數字化轉型,加強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推動文化產業的數字化進程。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過程中,需要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創建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品牌,帶動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形成經濟和文化并行發展的良好局面[5]。
4.3 通過數字化促進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培養
要想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真正的傳承,就要培養有能力的傳承人,為此應該重視教育領域的作用。而數字化能極大地促進教育的發展。數字化教育是指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手段,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深度改革,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以提高教學效率、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機會和優化教育質量的一種手段。這是教育領域的一場革命性變革,它改變了傳統教育的形式,重構了學習的空間和方式,為教育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數字化教育具有許多顯著的特點和優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領域,它實現了個性化學習,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風格進行個性化定制,使學習內容更加符合每個學生的需求。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更方便更快捷地得到更多合適的資源。它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教室和課程表,了解更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數字化技術還可以用于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和培訓資源。例如,可以制作在線課程、教學視頻等,為傳承人提供系統、全面的學習資料。同時,還可以建立在線學習平臺,方便傳承人進行自主學習和交流互動。這些資源不僅可以為傳承人提供便捷的學習途徑,還能幫助他們拓寬視野,了解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和技藝。
4.4 通過數字化促進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之間的交流
數字化技術還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與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和機構進行合作與交流。通過建立在線合作平臺,傳承人可以與專家學者、文化機構等進行實時溝通和交流,分享經驗和心得,共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5 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備受人們的重視,要想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不僅僅要提升數字化技術水平,同時要結合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特點,將數字化技術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和作用。
引用
[1] 張晨曦.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分析與研究——以地域文化視角下貴州文創產品及包裝設計為例[J].綠色包裝,2023(6):170-173.
[2] 張小燕,楊惠茗,吳正仲.數字化視閾下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策略[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23(3):83-85.
[3] 謝梅,趙森,臧雨琪.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研究熱點與趨勢——基于知網資源的知識圖譜分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4):75-83.
[4] 王靖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現狀與發展對策 ——以湟中縣銀銅器為例[J].美化生活,2022(20):189-191.
[5] 麥合木提·庫爾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價值以及策略[J].花溪,2023(14):121-123.
作者簡介:徐博(1981—),女,河北滄州人,本科,館員,就職于河北省滄州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