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草
【摘要】 蘇秦是戰國時期的大縱橫家,因其自身的傳奇經歷,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其形象有不同的認識,而蘇秦形象的每次變化都有其原因。戰國至漢代,是蘇秦大縱橫家形象形成之時,戰國諸國爭霸使其成為合縱六國的大縱橫家;漢代,司馬遷為其作傳,記載他的功績,使其大縱橫家形象深入人心。魏晉時期蘇秦則因政治傾向而受到貶低,其形象也被視為“野心家”;除此之外,因宗教的發展,蘇秦的形象也在這一時期染上神秘色彩。唐宋時期,蘇秦形象由縱橫家轉為寒門讀書人,這與唐宋時科舉制的施行及門閥制度瓦解庶民地位上升密切相關。元明清時期,蘇秦形象因新的文學體裁如戲曲、小說等的發展而出現了世俗化。通過梳理蘇秦形象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人物的形象隨歷史發展變化而改變,各時代的社會環境及價值取向為其變化之因,而其形象產生流變為其果。因此,我們評價歷史人物時要全面看待,客觀全面地了解其現狀,更要了解這現狀背后的原因。
【關鍵詞】蘇秦形象;流變;原因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7-003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7.011
蘇秦是一個有著傳奇經歷的歷史人物,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代表,他的個人事跡主要包括刺骨奮學、合縱六國、為燕間齊等,這些事跡在《戰國策》中有所記載。除此外,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作了《蘇秦列傳》。在戰國史研究方面,蘇秦相關問題的研究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學者們對蘇秦的研究角度多樣,譬如蘇秦事跡考究、《蘇子》典籍研究、出土文獻《戰國縱橫家書》以及蘇秦形象研究等方面,而在蘇秦形象方面的研究又是學者們關注的熱點。
一、戰國至漢末:合縱六國的縱橫家
蘇秦的故事千古流變,人們對蘇秦形象的認識在間諜、縱橫家、寒士這三種中變化,而這三種形象并非一開始就是人們對蘇秦的形象認知,而是不同時代的人們在其當下社會環境價值取向的影響下認知的蘇秦形象。因此,我們追溯蘇秦故事在不同朝代的變化,就可看出其形象流變,也可據以分析其產生變化的原因。我們首先看戰國至漢末蘇秦的形象。這一時期人們對蘇秦的認識并沒有形成主流觀點,這一時期是蘇秦形象的形成時期。
(一)蘇秦縱橫家形象的形成
蘇秦的故事最初在《戰國策》中有所記載,后司馬遷據《戰國策》所載蘇秦事跡為其作傳,增添了一些細節內容,將關注點放在蘇秦合縱六國伐秦的事跡上。除此之外,還有這一時期人們對蘇秦的評價也對蘇秦的形象有影響?,F今我們認識蘇秦形象就要結合這些史籍記載以及學者們根據這些材料做出的研究成果來看。先從《戰國策》①和《史記·蘇秦列傳》②上的內容來看蘇秦形象,我們將其部分內容及提取形象信息列表如下:
從上表的信息可以看出,蘇秦是個善游說、有謀略、勤奮好學、積極進取、寬容大方、知恩圖報的縱橫家。然而,也有不少人對蘇秦的行為并不認可,給予反面評價。例如,荀子就認為“內不足使一民……善取寵乎上,是態臣者也……故齊之蘇秦……可謂態臣者也?!?③“態臣”一詞道出荀子反對不顧道義,靠言辭之辯獲得重用的行為,也表現出荀子對做出此類行為人的貶低。無獨有偶,在《戰國策·附錄》也言:“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④,將以蘇秦為代表的縱橫家作為傾危之士,是善權謀多變之人。當時之人對蘇秦的評價多是貶低,但是也有正向的評價,例如司馬遷在《蘇秦列傳》中評,“蘇秦兄弟三人……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雹菟抉R遷看到了蘇秦的過人之智,故而為其作列傳,為其名聲辯護。
(二)縱橫家形象形成之因
當然,人們對蘇秦的褒貶評價是有原因的。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兼并,社會階層出現較大流動,上層貴族社會地位不斷下降,下層庶民社會地位不斷上升。對庶民而言除了依靠軍功獲得名利財富外,還可以憑借學術進入仕途。蘇秦以自身學術,游說諸國,靠縱橫謀略獲得重任。然其行為多有與當世價值取向——信義相違背之處,也因此易受他人的言辭貶低,如前有“態臣”之評,后有“傾危之士”之言。在秦統一六國后,始皇焚書坑儒,縱橫家及其學術主張受到打擊;漢武帝時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同樣不得發展,世人皆“諱其學術”。那么,何以蘇秦的形象在太史公司馬遷面前又是正面的,且蘇秦的“大縱橫家”形象又恰恰形成于漢代?首先,從《史記·蘇秦列傳》的內容就可看出,司馬遷認為蘇秦的功績主要是合縱六國以擯秦,這順應了戰國末年以來列國對秦國的敵視,是“誅暴秦”社會主流意識的體現,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直言為蘇秦作傳的原因是“天下患衡秦毋饜,而蘇子能存諸侯,約從以抑貪強。” ⑥因《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是正史第一部,后世多仿其記載史事,這也使得司馬遷筆下的蘇秦成為大家眼中的大縱橫家代表。
二、魏晉南北朝:野心家還是神仙
魏晉南北朝時,有涉及蘇秦故事作品出現,側面體現出人們對蘇秦的形象認知。在《三國志·武帝紀》中有言“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雹哌@體現出武帝曹操對蘇秦的認識——雖有看到蘇秦在遵守信義方面的缺失,但其有扶助弱小燕國的功績,而曹操是繼司馬遷后再次以“進取之士”四字描述蘇秦形象。在史學記載以外,有詩文從蘇秦故事中取用典故,例如西晉左思《詠史詩八首(其八)》和北周庾信《擬詠懷詩二十七首(其二)》都從蘇秦故事取典。左思以“蘇秦北游說,李斯西上書。俯仰生榮華,咄嗟復雕枯?!雹嘣娙丝吹教K秦等人在飛黃騰達之后難逃被殺的經歷,所以不羨慕蘇秦等人,也放棄對榮華富貴和理想的追求,諸語道出自己對現實社會的失望之意。當然,這一時期也有對蘇秦多譏刺語的作品出現,如漢詩《箜篌引》和魏文帝曹丕的《煌煌京洛行》等。曹丕在《煌煌京洛行》一詩中云:“蘇秦之說,六國以亡。傾側賣主,車裂固當。”⑨這里魏文帝在蘇秦合縱六國的故事基礎上用貶低的態度評價了蘇秦,認為蘇秦正是“傾危之人”,死有余辜,正是在一定程度上顯示當時權貴們對蘇秦形象的認識——貶低、鄙夷。
除此之外,蘇秦的形象因其傳奇的經歷在后世之人的附會下還沾上了一點神秘色彩。東晉王嘉《拾遺記》就是以荒誕不經的筆法記載了蘇秦、張儀“勤苦寫書”后路遇鬼谷子授書的故事,這顯然是受到了前人關于蘇秦張儀師從鬼谷子的傳說的影響;北朝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載了蘇秦冢的相關傳說,“里西北角有蘇秦冢……眾僧常見秦出入此冢,車馬羽儀,若今宰相也”⑩,這為蘇秦故事披上了宗教及神佛化的神秘色彩,也正是許中榮所認為的“蘇秦故事的另一轉向時仙佛觀念的滲入”。?
從整體上看,蘇秦故事在這一階段的流傳,主要受《史記·蘇秦列傳》合縱六國故事的影響,人們忽略了蘇秦的其他活動,如作為燕國的間諜去齊國活動,身死殉燕,故而人們看到的蘇秦形象也是縱橫家這一身份,只是人們在看待蘇秦行為價值這一問題上意見呈兩極分布。蘇秦形象在此時發生變化的原因如下:其一,人們對蘇秦的看法是受社會環境影響的。魏晉南北朝時,政局處于極其不穩固的時期,民眾們渴望太平的心態不自覺地就放大了對那些合縱連橫、攪動局勢的游士的反感,因此蘇秦在這時呈現出的形象是“無信”“巧佞”。?其二,蘇秦的故事及其形象還受到門閥制度的影響。隨著王朝的政治穩固,西漢中后期的士人已不同于戰國至漢初的“游士”,而是具有深厚社會基礎的“士大夫”,皇帝在任人方面傾向于選擇貴族世家,而非寒士,這種社會心態對蘇秦故事及人們對蘇秦形象的認知產生導向影響。在這種社會心態中,接近“寒士”身份的蘇秦就成了企圖突破這一社會趨勢的野心家,因此,就出現人們對蘇秦故事避而不談、貶抑其人的現實。
當然,這一時期蘇秦的形象要素中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即因附會出的神跡而出現的神秘色彩,這同樣是受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魏晉之時,融合儒學和道家學說的玄學的發展使人們更關注一些幽深玄遠的問題,而不是追逐現實社會的榮華富貴。另外,佛教也得到大發展,傳播范圍廣闊。在其傳播過程中,就有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附會到過往名士身上,一方面可以引起人們的關注,利于宗教傳播;另一方面,這種現象也是當世人對歷史上有名之士事跡及人物形象的求知欲的體現。
三、唐宋:一個成功的寒門士子
唐宋時蘇秦形象一方面來源于當時著史人員的評價之詞,一方面來源于當時詩人詞人創作時借用蘇秦典故所表達的本意,而這本意恰恰表明作者對蘇秦的認識焦點,也就是關注的形象要素。
(一)蘇秦的寒門士子形象
據《貞觀政要·崇儒學》篇記載:
太宗嘗謂中書令岑文本曰:“夫人雖稟定性,必須博學以成其道……是以蘇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藝,則其名不立。” ?
唐太宗認為人必須通過博學來啟發先天之性,成就自身,蘇秦就作為例子被列舉。這里已經可以看出人們對蘇秦的關注在于他的個人才能和勤學的精神。而在《全唐詩》和《全宋詞》中,同樣也有部分詩詞作者引用蘇秦典故?!度圃姟分小秾O長史女與焦封贈答詩》一文上有“蘇秦求富貴,自有一時回” ?的詩句;白居易有“惠深范叔綈袍贈,榮過蘇秦佩印歸”?之作;薛逢作有“未學蘇秦榮佩印,卻思平子賦歸田”?之言;沈亞之在《送龐子肅》中有“三年游宦也迷津,馬困長安九陌塵。都作無成不歸去,古來妻嫂笑蘇秦”?之句;海順在《三不為篇》寫道“我欲刺股錐刃,懸頭屋梁……縱任才辯,游說君王。高車反邑,衣錦還鄉” ?;蘇軾《浣溪沙》“誰憐季子貂裘敝”看到蘇秦初次初仕失敗后的落魄;同樣感嘆這一事的吳則禮在《鷓鴣天》中寫道“自憐季子貂裘敝,來與機云相對閑” ?。
(二)蘇秦形象的轉折點
綜合分析上面的諸多材料中引用的蘇秦之事,可以看出人們更多關注蘇秦的勤奮求學以及他前貧后富的身份轉變。蘇秦刺股苦學的精神鼓舞了當時諸多渴望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寒門子弟,而其先時貧寒后得“肩佩六國相印”的榮華富貴的人生經歷也是當時人們想要做到的事,這個共同點就使得當時學子喜歡以蘇秦為榜樣。總之,在唐宋時期,蘇秦的形象就變成了貧寒出身后通過讀書獲得榮華富貴的寒門讀書人,而其縱橫謀略的具體事跡則不受重視。
蘇秦形象在唐宋時期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原因與唐宋時科舉制的確立、發展有極大關系。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推行為寒士出將入相提供了可以期許的舞臺,因此寒門學子參與政治的熱情空前高漲,他們刻苦求學,十年寒窗,以期在科舉中出人頭地,跨越階級。寒門發跡的蘇秦就與此時的士人跨越時空產生了心靈的共鳴。唐時,科舉初立,學子受其規則鼓舞,昂揚向上,大多看到蘇秦配黃金印時的得意;宋時,科舉已經完善,學子們對其態度趨向保守,也看到蘇秦在成功的失敗落魄,表達自己的同情心理。唐宋時學子以蘇秦為自身的比照,不僅使得蘇秦的形象產生轉變,更使得這種變化深入人心,為廣大民眾及后世之人接受,給后人認識蘇秦形象造成巨大影響。
四、元明清:戲曲小說中的蘇秦
至元明清時期,蘇秦的形象呈現出兩種發展——一種是歷史人物形象,在史學家們的評論中可以側窺一二;一種則是在唐宋變化的基礎上,于細微處產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始于新題材——雜劇及小說的出現,運用蘇秦故事進行文學創作。
(一)新題材中蘇秦形象
元代中葉,雜劇《凍蘇秦衣錦還鄉》對蘇秦的身份進行調整,把其塑造為農家子。此外,該雜劇還對蘇秦故事進行改動,最大的情節變動就是逆用《史記》中記載“蘇秦智激張儀入秦”事,而改為張儀“冰雪堂”智激蘇秦入趙。?元代的雜劇對蘇秦故事進行較大改動,突出蘇秦的起落與家人的態度的前后矛盾,表達對世態炎涼的感慨。
明清小說中,在文學創作上又像是漢代及以前的風格反照,蘇秦故事受到復古文學思潮的影響,人們對其創作又表現出接近史實的特點。嘉靖年間至乾隆時,余邵魚的《春秋列國志傳》、馮夢龍修訂的《新列國志》和蔡元放的《東周列國志》都呈現出“文雅”傾向,這一傾向把蘇秦“寒門讀書人”的形象又變回成歷史傳記中的原形。不過,這次改回去原形的蘇秦形象不管怎樣也早就變得寒士化,無法回到最初的模樣。
(二)史家對蘇秦形象的認識
在評判歷史人物中看蘇秦形象中,明代部分史學家也對蘇秦有新的認識。明代李贄曾對蘇秦、張儀評述曰:“士之有智謀者未必正直……是亦不足貴矣。” ?李贄在評述蘇秦時認為謀士貴在智謀而非是品行,因為對于國家來說,士的智謀比品行更能影響國家的發展存亡。無獨有偶,王陽明同樣褒揚蘇秦之智,在《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中說“蘇秦、張儀之智也,是圣人之資……儀、秦學術善揣摸人情,無一些不中人肯啟,故其說不能窮。”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明代時,部分學者已經將蘇秦的智謀與其信義取向分開看待,對蘇秦的形象認識更客觀了一些。
(三)元明清階段蘇秦形象變化之因
元明清時,社會發展迅速,市民文化發展更是繁榮,市肆勾欄中傳播著百姓喜歡的雜劇戲曲,印刷術的改進使得平民百姓也可以讀書,小說新題材的出現更使人們對歷史故事的創造更加靈活。在元代時,受社會的影響,人們通過在雜劇中演繹蘇秦在富貴前后的不同待遇來暗喻當世的世態炎涼;到明清時期,朝廷在思想上進行壓制統治,大行文字獄,學術風氣改變為復古,故而小說在記蘇秦事跡時就回到史籍上記載的那樣??偟膩砜矗K秦的形象在明清時又回到合縱六國的“縱橫家”這一身份上。在其縱橫家形象外,人們更多關注到他的前貧寒后富貴的人生經歷,而忽略他的“間齊”事業和知恩圖報的好品質。而在評價蘇秦時,人們的立場也越顯客觀。
五、結語
通過梳理蘇秦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形象,在原典、詩歌、戲曲、小說等作品中探析蘇秦形象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不難發現蘇秦形象以《戰國策》《史記》等典籍中記載縱橫家的形象為基礎,而后在不同時代又因獨特的社會環境使得人們對蘇秦形象有著別樣的認知。
戰國時諸侯兼并,具有謀劃的策士蘇秦就得到重用,他因有合縱六國的功績成為縱橫家的杰出代表。然而,由于一些人對舊禮法的堅持,所以視蘇秦的縱橫策略為狡詐、善變,評價蘇秦為“態臣”“傾危之士”。魏晉時期,人們對蘇秦故事并沒有很多關注,對他的評價也是反面評價較多。魏晉時期的政治由門閥世族把控,他們對那些企圖通過謀劃獲得權力的人抱以敵視態度,故而有著“野心家”形象的蘇秦也就多得到負面評價,遭到貶低。此外,宗教的發展也使得蘇秦形象沾上神秘色彩。
人們對蘇秦形象的認識在唐宋時期發生了焦點的轉移。唐宋以前,人們關注的是蘇秦的謀略智識,評價其功績;唐宋以后,蘇秦在世人眼中就成了一個成功的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寒門讀書人。而這一轉變的契機就是選官制度的改變。唐宋時,科舉制得到應用,廣大寒門學子找到改換命運的途徑——科舉入仕。他們開始苦讀求學,以期入仕后的榮華富貴,蘇秦成為他們的榜樣。正是因蘇秦有前貧寒后富貴的經歷,才能激勵著唐宋時甚至后來的諸多寒門學子苦讀,通過求學來改變命運,這種期盼已在這些人的作品中體現出來。到了元明清時,蘇秦形象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只是更具世俗化特征,而這是受這一時期的社會發展的影響造成的。元明清,中國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在前朝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追求也逐漸擴大。印刷術的改良使得識字的人群擴大,新題材的出現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在這種情況下,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就成了社會的主流,在戲曲和小說中的蘇秦故事及其形象就更體現世俗化的特征。
總體上看,后世認識的蘇秦形象就是合縱六國的縱橫策士形象,貧寒隱忍、進取功名的形象,身佩六印、衣錦還鄉的形象。而這些形象是我們通過史傳典籍來認識的,但這不是我們認識蘇秦的最終結果。對蘇秦形象的認識還會受到學界研究的影響,新出土材料的發現可能豐富或推翻我們以往對蘇秦的研究,這也影響著我們對蘇秦形象的認識。因此,認識蘇秦形象也是以階段的方式來進行,對這個結果也要持客觀的態度和發展的眼光,不受立場偏見影響,不受時代價值局限。
注釋:
①(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8-92頁。
②(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241-2279頁。
③(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47-249頁。
④(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6-1197頁。
⑤(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276-2277頁。
⑥(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313頁。
⑦(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1-32頁。
⑧轉引自蔡運章:《蘇子輯校注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466頁。
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582頁。
⑩(魏)楊衒之撰,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04頁。
?許中榮:《蘇秦故事的文本演變及其文化內涵》,《天中學刊》2016年第3期,第22頁。
?許中榮:《蘇秦故事的文本演變及其文化內涵》,《天中學刊》2016年第3期,第22頁。
?(唐)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385頁。
?《全唐詩》卷867,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823頁。
?白居易:《初除官蒙裴常侍贈鶻銜瑞草緋袍魚袋因謝惠貺兼抒離情》,《全唐詩》卷440,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910-4911頁。
?薛逢:《座中走筆送前蕭使君》,《全唐詩》卷548,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329頁。
?沈亞之:《送龐子肅》,《全唐詩》卷493,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581頁。
?海順:《三不為》,《全唐詩》卷808,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9198頁。
?唐圭璋編:《全宋詞》(第二冊),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955頁。
?韋瑩瑩:《蘇秦史傳文學形象及其影響研究》,廣西民族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第62頁。
?韓兆琦:《史記箋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96頁。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