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萌
眼下,正是大棚冬棗春季管理的關鍵時節,為了保障大棚冬棗的品質,3月15~16日,山西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組織省內棗樹專家,對運城市臨猗縣棗農進行培訓,確保產業豐產豐收。
紅棗是山西特色經濟林樹種,目前全省種植面積310余萬畝。近年來,山西全省各地相繼發展起了棗樹設施栽培,也引進了多個鮮食優良品種,以鮮棗提早成熟上市與樹冠遮雨棚防裂的設施栽培快速推廣。臨猗縣是山西省最大的設施鮮棗生產基地,鮮棗種植總面積達20萬畝,總產量3億公斤,總產值20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2.2%。其中大部分都采取了設施栽培,但設施棗樹整體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建設和管理不平衡、不規范。
山西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承擔2023年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棗樹設施優質栽培技術推廣示范”,選址于臨猗縣廟上鄉山東莊村。該項目通過示范棗樹建園、栽培管理、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及采收等多項優質栽培技術進行推廣。
山西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楊建華作為該項目負責人表示,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提高臨猗縣棗樹設施管理水平,培養一批掌握棗樹優質綜合管理的技術骨干和農民技術人員,推動項目區良種使用和栽培管理技術的普及,提高科技貢獻率,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果,同時可帶動農民生產管理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促進紅棗產業健康發展。
培訓采用專家授課、學員討論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重點講解了棗樹設施結構與溫濕度調控、棗樹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控等技術,并進行現場示范。參加此次培訓的棗農共50余人,學員們學習熱情高漲,認為培訓非常及時、實用。大家紛紛表示,通過培訓,他們管理棗樹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