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棋 石鐵軍

摘 要:灰空間作為過渡空間,可以賦予空間更多的可能,高架橋下部空間即為其一。高架橋構成快速交通流線的同時也割裂了城市,致使部分城市空間衰退、老化。因此,為了推進空間復合化,達到整合、激活城市失落空間的目的,通過分析國內外成功案例,對空間利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進行探討,希望能為合理開發灰空間,打造特色地域景觀提供助力。
關鍵詞:灰空間;高架橋下部空間;空間復合化;地域景觀
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高密度發展,城市產生了一些灰色地帶,例如高架橋、快速路、過街天橋等橋梁下部空間。這些被閑置、廢棄的灰空間通過場景和需求的轉變可以展現更多的功能。灰空間并非僅僅是建筑物與其外部空間的過渡空間,還可理解為閉合空間與開放空間之間的中介,是串聯城市失落空間的媒介。目前城市空間資源稀缺,城市高架橋下部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市民的日常活動場地。如何將這部分灰空間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屋檐”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將從高架橋的現狀及開發模式入手,引入“灰空間”概念,通過對高架橋下部空間成功的開發案例進行分析,探求開發高架橋下灰空間的可操作性和可實現性,希望給城市建設帶來新的思路。
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市人口比例不斷增加,為滿足隨高人口密度而產生的高需求,城市基礎設施也不斷更新。城市道路向空間復合化、立體化趨勢發展,由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空間拓展,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的立體化和綜合化利用,以緩解因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而造成的道路擁堵問題。搭建高架橋這類立體交通以緩解交通擁堵是一些規模較大的城市會采取的措施,也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然而,隨著城市交通模式的革新,高架橋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高架橋下部空間占據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間,這片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土地浪費了城市有限的土地資源。
目前,我國城市的高架橋下部空間主要存在空間混亂、利用形式單一等問題,仍處于粗放式管理階段,多數只作為停車場使用,受重視程度較低,利用率不高,成為城市灰色地帶。目前,一些城市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對這些灰空間進行維護和使用,出臺關于橋梁管理的規定或辦法,但涉及橋體下部空間如何利用的措施卻不多。這些依靠橋體結構形成的圍合空間與市民日常活動聯系緊密,本身就有潛力轉化為慢行系統、休閑空間、商業空間。特別是在開發密度較高的城區,高架橋下部灰空間的利用對于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率意義重大。
關于高架橋下部空間的相關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空間規劃,二是景觀改造。在現有文獻中,已有學者將高架橋下部空間的基本利用情況和通病進行概述。在此基礎上,本文采用文獻歸納法、比較分析法、實地調查法進行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成功案例的分析解讀,從不同角度對高架橋灰空間進行合理規劃,對高架橋灰空間資源浪費產生的原因及造成的消極影響進行分析,總結改進措施。
一、高架橋灰空間主要開發模式
本文采用的是TOD和SOD配對的開發模式。TOD是一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空間開發模式,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通過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來協調交通擁堵和土地稀缺的問題;SOD則是一種通過社會服務設施建設引導的開發模式。高架橋下部空間按照其衍生功能分類,可以分為城市慢行空間(如機動車慢行道、綠色步道)、城市社區空間(如休閑活動場所、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商業空間(如城市大型步行空間、綜合交通節點)三大類。
(一)城市慢行空間
關于城市慢行空間的規劃,美國紐約高線公園是其中的典型。高線公園利用廢棄工業設施打造了城市綠地公共空間,在保留原有鐵軌的基礎上,運用模塊化設計,將長滿灌木叢的廢棄高架鐵路轉化成不同空間,以填補城市空白,調節城市微氣候,創造不同的步行體驗。同時,在高架橋下部空間鋪設了城市步道,按照“植—筑”(部分綠化,部分建筑)的設計理念,將現有的人行道和綠化重新規劃。綠色植物和建筑材料的有機結合使整個場地成為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整體(圖1)。廢棄工業設施與現代建筑的融合,不僅提供了休閑娛樂的綠地公園,也打造了一個喚醒居民歷史記憶、象征文化印記的歷史文化街區。
(二)城市社區空間
韓國首爾的屋頂廣場規劃可以作為打造城市社區空間的代表。屋頂廣場(圖2)是城市空間日益稀缺的首爾開展的一個試點項目,該項目利用立交橋的底部打造了一個適合當地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該項目將橋下的陰暗空間改造成充滿活力、可以改善生活環境和城市景觀的空間。上層建筑被橋體分隔,由東向西錯開,下層建筑的設計則是為了吸引街區行人,向街區延伸(圖3)。上層建筑在白天是當地居民的活動場所,晚上則是露天的商業空間。
(三)城市商業空間
鄭州維他幸運橋是關于城市商業空間利用的典型案例,由乾正設計團隊打造。該設計充分利用橋下空間及此空間的區位優勢,將其設計為進入商業大街的主入口,由此形成了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商業空間。該空間不僅僅是一座橋,還是商業街的延伸,將有限的空間擴大,提供了商業拓展的可能性。該空間還設有多功能空間系統,具有日常休閑功能、餐飲檔口功能、文化活動功能等。在橋的中間,貫穿著一條中央人行道(圖4)。時間段不同,該人行道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據此,具備單一通道功能的人行道被拓展為一個具有附加值的多功能空間。橋的下部空間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靈活組合,加強其與商場之間的聯系,為消費者創造一個主題元素空間,優化消費者的體驗感。開放式橋梁將室外風景從不同的角度帶入室內,也將足夠的自然光帶入室內。
二、高架橋灰空間景觀設計
(一)設計理念與原則
高架橋灰空間景觀設計需要運用城市修補理念,即在微更新視角下,城市更新的主要對象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未被利用的失落空間。這些空間對于環境和使用者來說益處不大,邊界模糊,違背了人性化與模塊化設計的原則。小規模、漸進式的變革干預措施可以優化整合不同規模的城市空間,以創造整體的、包容的、多樣化的、有文化特色的、宜居的城市空間。
此外,還需要注重人性化設計原則,確保交通及空間使用者的安全,了解、滿足不同群體需求;注重可持續發展原則,避免過度開發;注重整體化設計原則,修復城市問題。遵從以上設計原則的同時還應尊重城市現狀,挖掘城市特點,打造景觀融合、充滿特色的地域景觀。
(二)設計策略
對高架橋灰空間進行景觀設計,涉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三個環節,對此,需要充分考察設計場地。總體思路是調研分析—歸納分類—精細化引導,有計劃、分步驟地激活高架橋下的灰空間。
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從微觀到宏觀的多角度、多維度景觀設計手法,以人為本,滿足人的不同需求。從街區的微觀角度考慮,需要將景觀與功能融合;從城市的宏觀角度考慮,需要建設線型景觀廊道,“縫合”被高架橋分割的空間,并按每個區域的不同需求和實際場地設計多樣的景觀。整個設計需要遵循相關政策法規,以及小尺度、微更新策略。
(三)現狀及問題
結合前文所述案例進行分析,可知目前國內城市高架橋下灰空間存在規劃不周全、利用不妥當和利用不充分的問題,對高架橋下灰空間的利用要考慮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也要考慮交通、場地等方面的實際情況。空間的使用要保證空間使用者、交通、橋梁的安全,這就需要對高架橋下的功能布局進行合理的安排,從而保證高架橋上部空間使用者和下部空間使用者的安全。目前,高架橋周圍環境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距高架橋較近的建筑物空氣流通不暢,橋下環境空間低矮、噪聲污染嚴重等情況,人們不適合橋下長時間停留。
三、對中國橋下灰空間開發的啟示
(一)構建多維立體空間
從空間上分析,城市空間復合化是城市三維設計的必然結果。高架橋下部空間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復雜的空間和交通導致行人無法安全進入橋下。可以通過修建人行天橋、地下通道或者人行橫道加信號燈等方式弱化場地邊界,確保行人安全、快速地進入場地,從而保證交通流線暢通。在規劃選址時,要建設面向全年齡段人群的公共活動空間,形成集生態、休閑、娛樂、文化于一體的高架橋下部空間,功能多樣,主題多樣。在規劃過程中,不能把景觀僅僅看成是單調的平面裝飾,而應將其看作是一個有厚度、能容納各種城市功能的立體容器。高架橋下灰空間改造將此理論應用于其中,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實現多場地功能復合,使公共活動不受時空阻隔。在高密度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將高架橋下部空間設計成多維立體空間,對城市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二)構建空間模塊化體系
空間模塊化是根據不同的空間功能和使用習慣來設計不同的功能分區組合。將城市修復的概念與模塊化設計的概念相結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優化空間環境,建設適合人們休閑和娛樂的場所。通過模塊化設計,高架橋下部空間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擴展。
(三)構建城市景觀帶
高架橋下灰空間的改造設計不應局限于哪座高架橋出了問題就解決哪座高架橋的問題,而應著眼于城市每一座高架橋,進行總體的統籌規劃改造。通過模塊化設計,解決高架橋分割城市空間的難題,構建城市直線景觀廊道,將交通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有機結合,實現街景與橋下景觀一體化。
四、結語
研究高架橋下灰空間的意義在于優化土地空間資源利用,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形象,擴大城市公共生活邊界。從近幾年出臺的橋梁管理規定可以看出,盡管目前國內大多數的開發實踐還停留在僅輻射一方社區的“點狀示范”上,尚不足以對整個城市起到帶動作用,但人們對高架橋下部空間的利用越來越關注,國內的研究也正在向前發展,從最開始的主要研究高架橋的結構功能,發展到研究高架橋下部空間。目前,高架橋下部空間的組織結構和發展模式仍有改進和優化的空間,值得在未來共同探討。很顯然,在中國,作為停車場并不是高架橋下部空間僅有的功能。通過從城市發展和整體提升的角度整體規劃高架橋下灰空間,可以系統地解決城市問題,并將其轉化為城市發展的空間資產。
參考文獻:
[1]曾春霞.城市高架橋橋下空間資源利用探索[J].規劃師,2010(增刊2):159-162.
[2]覃劍.城市橋下空間功能開發與治理研究[J].建筑經濟,2019(5):93-97.
[3]楊玥.城市“灰空間”:高架橋下部空間改造利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4]BACCARINI C, CONDON R, EBER H,et al.高線公園美國紐約市[J].世界建筑導報,2021(6):124-125.
[5]特蘭西克.尋找失落空間:城市設計的理論[M].朱子瑜,張播,鹿勤,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6]梁紹基,林玉琳.城市高架橋下“灰空間”景觀提升策略初探:以陳村鎮龍舟主題公園二期為例[J].現代園藝,2021(24):37-39.
[7]王一,鄭奮.高密度環境下的城市公共空間建構:景觀都市主義的策略與方法[J].南方建筑,2015(5):64-69.
作者簡介:
王柏棋,吉林建筑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公共藝術設計。
石鐵軍,吉林建筑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正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路景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