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基礎的條件,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正所謂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在當下社會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自然生態成為人們最渴望也最珍貴的有限資源。為更好地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改善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通過對公園現狀及問題進行實地調查,分析影響因素、發展歷程、原始組成等多重數據,進行濕地景觀修復設計,深度探究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濕地公園的水質及動植物品種多樣性,從而恢復城市濕地公園“城市之肺”的重要功能,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
關鍵詞:生態修復;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
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的威脅,為此我國對生態治理這一話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部門紛紛出臺政策治理生態,呼吁大家保護環境。由于城市建筑群的加速發展,城市綠地面積受到了一定的擠壓,用于生態建設的土地面積愈發有限。濕地公園作為城市綠地面積占比較大的一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利用有限的土地盡可能激發出無限的生態效應,保障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濕地公園作為生態調節系統的一部分,不斷地為城市輸送資源,以此來保障人類的生存。由此可見濕地公園在城市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不僅要經受住外在因素的破壞,還要最大程度上還原自然生態,這也成為人類探究的難題之一。濕地公園功能性強,服務人群廣,因此對其開展一系列的修復設計研究意義重大。可以依托原始環境,對現有不同程度的生態破壞進行修復,從而打造物種多樣、水質環境良好的生態濕地景觀,真正為城市發展提供內生動力,促進城市呼吸,從根本上優化城市環境。
一、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相關概念界定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是當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較為有效的設計理念,其最早是由西方國家提出,但近幾年來在國內的應用研究越來越多。該設計理念將成為城市發展必由之路,也是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有效解決措施。城市濕地作為城市中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類型,具有重要的環境調節和社會服務功能,在社會、經濟和生態方面意義尤為重要。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定義為:“保護、可持續管理和恢復自然及改良生態系統的行動,以有效和具有適應性地應對社會挑戰,為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帶來益處。”但NbS不是“回歸自然”的過程,不是單一地依靠自然或人工系統來應對挑戰,而是采用二者結合的手段解決環境問題,以環境友好型的方式應對所面臨的生態挑戰。城市濕地公園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淡水資源、均化洪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物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諸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NbS理念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被廣泛應用于生態相關的基礎研究。
濕地公園常年受到嚴重的破壞,其原本的生態系統已經危在旦夕,因而需要人工結合的方式給予修復。但由于濕地公園的特殊性,其原本的生態系統不能進行過度的人工干預,需要結合一定的手段,激活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由于濕地公園原本就是生態友好型的典范,按照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以修復為主的設計形式,將濕地公園原本的生態系統重新喚醒、還原。
二、濕地公園現存的問題
設計前期對整個場地進行了SWOT分析,突出整體現狀:S(優勢),即氣候良好、交通便利、政策支持;W(劣勢),即臨近城市快速路、景觀破碎、互動性差;O(機會),即生物多樣、雨洪調蓄;T(威脅),即生態浮島失去功能。
(一)生態現象
通過實地的走訪調查,發現公園水體受到長時間生活、工業垃圾的污染,導致濕地生態功能減銳,由于缺乏保護措施及人為的破壞,水土流失、水資源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嚴重。濕地植被遭受破壞,使得自然格局斷裂。河流枯水期較短,在豐水期會對駁岸造成沖擊,現有駁岸形式單一,無法阻隔雨水,對岸邊環境無法起到保護作用。原土地存在一些固有植物但較為稀缺,缺少季節性景觀,群落垂直結構中層次雜亂。同時,缺少動物棲息地,本身具有的動物品種稀少,難以實現物種吸引。從整體來看,景觀生態遭受破壞嚴重,自我修復能力較弱,無法為城市提供凈化的功能及無法滿足周圍居民的需求。
此外,魚塘的區域取消后未采取進一步的生態修復措施,塘埂一直保留,大多與水系不通,形成如今成片的臨湖庫塘與湖體“隔堤相望”的湖濱帶,存在生境隔離,塘底淤泥較多,且底泥污染嚴重。不僅降低了視覺效果,對嗅覺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功能缺失
現有的濕地公園存在很多的共性問題,如功能混亂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為了追求視覺效果過度模式化的景觀造景、園區內道路規劃混亂等,這些都脫離了濕地公園的設計初衷。對動植物而言,其缺乏良好的生存環境;對行人而言,其缺少舒適的體驗感,無法滿足人與自然的交互需求。
三、濕地公園的修復策略研究
(一)前期調研
主要采用實地調研的方式親身感受場地現存的問題,通過嗅覺、視覺、聽覺三方面來深入探究,以拍照記錄的方式對相關問題進行整理、分類。結合實地情況,對周邊居民也進行了走訪調研,以調查問卷法、層次分析法深度探究居民意愿以及家庭現有的結構組成。其中調查問卷分為功能需求、意愿、家庭成員組成、空閑時段等,多方面了解居民,在基于自然的同時也遵循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本方案側重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對城市濕地公園的功能進行修復激活。將NbS理念落實到濕地公園的設計方案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調研的目的是全方位了解濕地公園的場地現狀以及服務人群的需求、意愿,進而有傾向性地開展研究。
(二)對場地環境的修復
根據前期的調研結果分析場地周邊環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濕地公園多建于城市群中心,作為居住區配套設施的一部分,因而現有的濕地公園以娛樂性為主,缺少生態修復性功能。結合上述問題,將整個場地分為三個區域,分別為水質凈化處理區、生物多樣保育區、人文教育科普區,分區域解決現存難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為自然“賦活”,以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為改善環境和維護生物多樣性,基于場地現有現象,解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現存的生態問題,增強場地自我調節的韌性、水質凈化能力以及豐水期時的蓄水能力。
生物多樣保育區,為動植物打造獨有的生存空間,避免外界的干擾,以保障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以生態設計為原則進行生物多樣性和鄉土物種的維護,構建以生態島為主的鳥類棲息地,構建更加完善的濕地公園食物鏈。人文教育科普區,對人們進行教育科普,增強其生態保護意識。將場地文化脈絡與景觀環境有機結合,通過多維空間尺度的打造,滿足人們的多種體驗需求,形成一定的場所依賴和認同,達到濕地公園的生態修復預期效果。水質凈化處理區,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形成自然駁岸,進而起到對水質凈化、過濾的作用,使得水質、生物多樣性得到良好修復,文化脈絡得以激活,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滿足人與動物的多重需求,最大化增強場地的自我協調能力。此外,對整個園區的道路進行重新規劃,形成合理貫穿的路網結構,以便行人駐足體驗。
(三)濕地公園修復策略
1.生態策略
城市公園是城市景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使濕地優良的自然景觀、天然的生態條件、當地的人文景觀及文化特色、生物多樣性、生態修復及保護、水質凈化、水土保持等環境內容協調發展。基于此,濕地公園修復將從景觀彈性可持續設計、雨洪調蓄設計、水質修復設計三個角度進行。通過對場地以及現有場地條件的分析,基于NbS理念,以空間再生、生態再生、彈性再生等思考其未來規劃。從植物、動物、水系等方面展開研究,最大程度還原場地的生態性。
植物:植物修復方面,利用網格系統依據功能走向對整個場地綠地進行重新整合、調適,從季相、生態演替、駁岸三方面進行植物配置。采用梯度式種植方式,尤其是濕地水生植物的種植,構成水生植物配置景觀群落,達到良好的生態過濾、水系緩沖的效果,同時形成良好的四季景觀。沉水植物選用黑藻和金魚藻,其根部與全部葉面可以直接吸收水系和淤泥中的物質,改善水質,凈化環境,形成水系生態恢復自凈的最優模式;浮水植物選用荇菜、水浮萍、芡實,通過根莖與浮葉來吸收水系和淤泥中的物質,凈化環境;挺水植物選用千屈菜、水蔥、蘆葦等,通過植物的根部吸收雜質,通過光合作用輸出氧氣;上層植被選用山桃、白樺、榆葉梅等,形成群落組合,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能夠呈現出不同的景觀效果。
動物:設立動物保育區,以生態浮島的形式對場地現有動物品種采取保護措施,通過園路的引導設計避免人群的干預和破壞,進而打造獨屬于動物的棲息地。同時對生態島嶼采用招引法,通過豐富的植物群落來為鳥類等其他動物提供足夠的食物來源以及棲息地,進而吸引更多的鳥類生物,也為遷徙路過的鳥類提供停留之地。梯度式種植方式不僅保障了陸地動物的生存,也為水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及棲息地,從而形成完整的生物鏈,實現整個公園動物生態系統的修復。
水系:水體在整個園區內占地面積較大,也是受損程度最大、實施較為困難的一個區域,進而也將采取多種措施共同實現水系的修復。首先,通過駁岸植物的栽植來進行初級凈化,同時對行人進行阻隔,以綠養水。其次,通過木樁、卵石的駁岸設計加固堤岸,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雨水過濾及下滲;生態樹池能夠對雨水進行收集再利用,進而形成完整的水系凈化過程。懸浮物、氮磷等污染物首先進入預處理區,基底會過濾懸浮物,剩下的氮磷再通過根系、根莖等被吸收,最后由條狀水生植物增加流水接觸面積,實現最后的凈化處理。
2.人文策略
人文教育科普區在基于自然的同時,還要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全方位地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實現一定的人文關懷。人們在自然中不僅僅是被動的受益者,還需要轉變身份,成為主動的參與者。相關人員在修復濕地公園時要滿足附近居民及一些外來人員的社交、心理需求,使其形成對濕地公園的場所依賴,以及對城市中濕地公園這一類場所的認同。
四、對于濕地公園研究的相關討論
通過以上的設計策略研究,發現最后呈現的效果可以很大程度上修復整個濕地公園的生態,植物、動物、水系等方面的問題都得到了有效的解決。但與此同時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如新來動物種類與場地原有動物種類無法共同生存,存在棲息地領地爭奪現象。可以通過假設法嘗試解決此類問題,將動物棲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以原有物種保護為主,另一部分則以外來動物容納為主,以此避免領地爭奪問題。但從實際來看,這個假設的實現有一定的困難,無法避免動物的領地遷移,可以通過植物栽植的方式進行引導,最終實現場地的物種多樣。
五、結語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對人類社會發展無疑具有重要影響。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人們應該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本著基于自然、修復生態的原則,順應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多種技術手段的應用及研究策略,實現綠色、共享的新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城市公園的重要作用。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對濕地公園進行設計,以達到修復、喚醒和更新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的目的,通過自然與技術的結合為自然“賦活”,以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使濕地公園成為“城市之肺”,真正在城市中為人們提供一個放松、漫步的生態環境,也為生物提供一個駐足停留之地。同時在面對城市濕地公園現存問題時也要以最快速的方式做出應對策略,解決洪澇災害、水土污染等問題。以有效性、適應性的方式應對生態環境的挑戰,而不是僅僅依賴于人工工程技術手段,以此提升人類福祉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周偉奇,朱家蘺.城市內澇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研究綜述[J].生態學報,2022(13):5 137-5 151.
[2]王軍,楊崇曜.關于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爭議與思考[J].中國土地,2022(2):21-23.
[3]王思思,侯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在城市水管理方面的研究進展[J].中國給水排水,2021(24):25-33.
[4]薛皓,肖春蕾,郭藝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對中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啟示[J].中國地質調查,2021(6):96-104.
[5]盧風.論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與生態文明[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44-53,169.
[6]何璆.IUCN制定首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標準[J].中國林業產業,2021(7):72-73.
[7]楊智琪.綠色健康理念下的城市公園景觀改造與設計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2(2):7-9.
[8]王文君.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研究:以翔安中心公園為例[J].江西建材,2021(12):317-319.
作者簡介:
丁小迪,昆明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