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省
筆者曾在不同的場合講過主題出版研究,這里想就“主題出版課程、主題出版教材”談點設想與建議,或者說,想從必要性、可能性、緊迫性的方面談談設置這個課程,編寫這方面教材的理由和根據。
從必要性方面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偉大成就時,肯定我們黨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經受了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各方面風險挑戰的考驗。在擘畫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任務時,他強調,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鞏固和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中可以引發出我們對主題出版工作的客觀評價與科學定位。目前,主題出版已經成為出版業的一個重要出版門類。這個重要的出版門類,在服務于我國由新時期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進程中,彰顯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引領、輿論保障的重要作用;在實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彰顯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引領、輿論保障的重要作用;在我們應對世界性新冠疫情遭遇戰,應對西方國家對我國經濟、科技圍獵的陰謀戰,在“鄉村振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嚴峻的歷史性挑戰、歷史性考驗面前,充分彰顯了其正義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充分彰顯了其理論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
顯然,在根本制度的規定與要求下,主題出版由最初的一種工作部署,已經逐步轉變成為我國出版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根本制度到出版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都要求我們的教育制度,從人才培養方面給予保障和支持。而人才培養的任務至少要求高等院校對教材和課程的設置給予支持與保障。
從可能性方面看,主題出版的選題及出版物范圍已經由最初的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延伸到文學、藝術、科技等諸多領域,而且主題出版物,從最初更多強調社會效益,到今天已經普遍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這說明,作為重要的出版制度,主題出版已經并正在為全社會所認同、為全行業所追求,也就為新課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可能性。
另外,隨著主題出版工作的不斷拓展,近年關于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學術探討也逐步發展和深化起來。就筆者所知,一些重要學術刊物刊發了不少相關研究性的文章,關注、研究相關問題的學者、專家、一線資深編輯也不在少數,這就為教材的編寫和課程的設置提供了比較堅實的可能性。
從緊迫性方面看,我們在肯定主題出版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歷史性突破,在提煉、描述、傳播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智慧等方面有所作為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種種不足和軟肋。這種不足和軟肋表現在對核心理論問題的學術性闡釋與大眾化傳播,尤其是在創造性探索方面還不夠。就主題出版問題的研究來看,理論性還不足,學術性還欠缺。這需要我們從本質性、規律性、思想性、邏輯性方面,編寫出相應的教材,開設相應的課程,從而奠定主題出版的基礎性理念與根本性規劃。如果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擘畫的十四個方面的新時代歷史性任務來看,更能感受到主題出版的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的緊迫性。可以說,哪一個領域都需要主題出版的深度配合與有力作為。主題出版對于這些領域的服務與支撐是全覆蓋的,責任是全過程的,功能是引領性的。中國式出版現代化的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建設,急切呼喚主題出版事業有所作為,并大有作為,而這種呼喚也在實際上要求從更理性、更規律、更規范的層面指導和服務主題出版工作。在這種形勢下,主題出版的教材編寫與主題出版課程設置能不急切嗎?簡直是呼之欲出了。
(作者系中國編輯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