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化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深厚源泉,也是重要途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壬寅年春節期間,福建省委、省政府推出了“福星高照,福佑中華”主題宣傳活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贊,取得很好的效果。這充分證明了“福文化”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契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上,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優勢。
福建作為全國唯一以“福”字冠名的省份,開展“福文化”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與深遠意義。為此,我們應當再接再厲、群策群力,把“福文化”做大做強。從我參與“福星高照,福佑中華”主題宣傳活動的切身感受和思考觀察,我覺得這其中的成功經驗,貫穿了兩條線:
一條是從挖掘“福文化”內涵、凸顯福建“福文化”資源優勢、契合新時代創新發展的內容設計線。
一條是立足福建、放眼全國、走向世界的傳播視域線。
這兩條線構建起一個參照坐標,只要在這個坐標里找準定位點、找到發力點、創新內容形式,弘揚造“福”精神,就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鑒于此,我想結合自己對“福文化”的研究和思考,以及近年來投身“福文化”文創嘗試的經驗和體會,提出一個思路。這既是一個發揮“福文化”資源優勢助力福建省經濟發展的思路,也是一個以“福文化”為觸媒解決當前非遺傳承保護難點、堵點的思路——讓“福文化”為福建非遺插上騰飛的翅膀。
眾所周知,福建擁有非常豐厚的非遺資源,國家級和省市級非遺品類眾多且獨具特色。然而,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福建的非遺保護也面臨著經費缺乏、土壤流失、傳人凋零的困境和窘境,這些問題單純坐等政府搶救性輸血很難解決。這跟扶貧的道理是一樣的,必須給政策、給思路、給項目進行造血,激發其活力和生機。福建先賢朱熹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認為“福文化”可以成為非遺“清如許”的“源頭活水”,進而孕育出一個充滿生機、極具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首先,眾多非遺本身就積淀有豐厚的“福文化”基因,也就是說,讓“福文化”為非遺插上騰飛的翅膀具有先天的基礎和優勢。無論是形式多樣的口頭文學、美術、書法、戲曲、陶瓷等傳統技藝,還是豐富多彩的傳統禮儀、節慶、游藝等民俗活動,迎福、接福、納福、惜福等都是最為常見且最為人所喜愛的表現主題。換一個角度說,眾多非遺本身就是“福文化”的一部分,是“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藝術形式。只是這種“福文化”基因,由于種種原因,被傳統慣性和傳承惰性磨去了光芒和棱角,需要用新時代的理念和創意去激活。
其次,以“福文化”的創新發展為非遺傳承保護注入“源頭活水”。要讓“福文化”給非遺插上騰飛的翅膀,核心要義還在于創新。不僅非遺需要創新性傳承,“福文化”也必須創新性發展,這個插翅騰飛的過程是“福文化”和非遺互相激蕩共同創新的雙贏過程。要創新,就要增強創新理念,找到創新路徑,構建創新模式。
對此,在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基礎上,我提出三點粗淺的思考:
一是要強化文創意識,這個“創”就是“創意”。創意產業如今已經成為文化產業中最具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新興產業,其成功要素就在于有好的創意,一個好點子、金點子,就可能變麻雀為鳳凰、化腐朽為神奇。2021年,我與閩江學院致道國際漆藝學院一起聯合創作的《有福之州 有福同享》“五福”大漆書法作品,被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選定為贈送各國嘉賓的官方文化宣傳品,受到好評,應該說做了一次成功的嘗試。在創作中,我們堅持三個核心理念:一是中國書法和福州漆藝兩個非遺項目的跨界融合,在文化根脈上同頻共振,在技藝呈現上相得益彰;二是中國“福文化”的宣傳推廣,選擇一種最中國的視角,表達中國對世界的美好祝福;三是新時代的“幸福”追求。“福”是什么,就是幸福,幸福追求既是中國特色的,也是世界大同的。我們這個作品鮮明體現了中國的時代精神與發展理念,其之所以能被主辦方認可,受到各國嘉賓的喜愛,創意理念是決定性的。
二是要接駁新平臺新業態。當今世界,平臺經濟、數字經濟方興未艾,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和可能。前不久,福建興業銀行用我的“五福書法”推出“福文化”數字藏品(NFT),這一福建省金融業首款“福文化”NFT數字藝術藏品在“福州興生活”微信小程序正式亮相。五款我書寫的隸書“福”字數字藏品,每款限量333幅,受到超4萬名網友的追搶,1665幅藏品一上線就被領取一空。在此之前,我對什么是NFT、元宇宙這些數字產品毫無概念,這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給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從中窺見了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無限可能,也看到了傳統“福文化”接駁數字新平臺的巨大潛力和創新前景。
三是要形成產業鏈規模化。非遺插上“福文化”的翅膀后,正應了宋代詩人梅堯臣的那句詩“老樹著花無丑枝”。然而,要用插上的翅膀騰飛,還要解決可復制性和可持續性問題,因為“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枝獨秀”后,要總結成功經驗,形成可復制的創意模式,帶動更多非遺產品創新開發。同時,可以在不同品類、不同項目的非遺中找到彼此的互補性和關聯性,打造成一個“福文化”創意催生的非遺文創產業鏈。比如我的“五福”書法,不僅與福州漆藝,還與德化陶瓷、建盞、茶葉,包括數字藝術藏品等進行融合創新,形成一批集藝術性、收藏性與實用性于一體的“五福”文創產品,受到不同消費群體的點贊好評。
再次,政府要用好政策杠桿,營造創新環境,引導和幫扶“福文化”非遺產業健康發展。比如,扶持打造一批集展示體驗和市場推廣于一體的線上線下文創基地,使之既成為“福文化”創新傳播陣地,也是非遺展示交流的窗口,還是虛擬或實體的文創商店;又比如,將“福文化”非遺產品列入政府采購平臺,作為禮品、文化名片等,加以大力推介,等等。
總之,福建是全國唯一以“福”冠名的省份,福州是聞名遐邇的“有福之州”,大力弘揚創新“福文化”,使之成為助力福建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的助推器,既名正言順,也正當其時。
陳吉簡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曾任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福建省藝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美術書法專業委員會主任,第四屆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福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首席專家,福建省“福文化”知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