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振 周昇亮
摘 要:當前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已進入深度融合階段,出版物的生產模式日趨多樣、內容產品生產日漸復雜,互聯網、大數據和新興自媒體的發展讓出版物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也讓侵權行為變得更加多樣化、隱蔽化,這給版權保護帶來了更多的困難。本文分析了融合出版背景下,版權保護遇到的困難和難題,并從理論上對版權保護機制的內在邏輯進行探討與分析,最后提出了融合出版背景下加強版權保護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融合出版 數字出版 侵權 版權保護
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內容產品的交付逐漸擺脫了對傳統紙質書籍的依賴,傳統媒體出現了新的發展和變革,逐漸出現了電子出版、數字出版、網絡出版等多種多樣的新興出版方式。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全面深化媒體改革的重要官方文件,將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在此背景之下,出版業與新技術、新媒體進一步融合,為傳統出版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新興出版方式能夠借助互聯網技術傳播快、成本低、影響力大等優勢,可以與傳統紙質出版方式相結合,提高出版效率,因此,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等新興出版方式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由于在融合出版的發展過程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媒體等信息科技是重要的推動因素,它們改變了傳統的以紙質媒體為主的出版方式,對作者所表達內容的生產、傳播產生了根本影響,推動了出版行業發展的轉型升級。但是,新興事物的發展總是伴隨著利弊兩面,融合出版的發展也給版權保護帶來了一些問題,在新技術的支持下,人們獲取內容產品的渠道更廣、手段更便捷,也給侵權行為帶來了可乘之機,如今侵權行為更加隱蔽,版權所有者維權難度增加,[2]所以,在融合出版背景下加強版權保護,維護良好的出版行業秩序顯得至關重要。
一、融合出版對版權保護的挑戰與沖擊
(一)新技術的應用降低了侵權成本
與正版書籍相比,盜版書籍的價格優勢是其能夠活躍在圖書市場的重要原因。實體盜版書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將書籍私自增量印刷,將印刷后的書籍作為正版書加以販售;二是將原版的書籍重新予以編輯、排版并加以印刷,這是當前較為廣泛的侵權形式;三是對原版書籍進行影印,其后裝訂成冊后進行印刷販售。
隨著實體盜版書的印刷水平不斷提升,盜版書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旺盛。特別是通過重新編輯、排版印刷銷售的盜版圖書,質量和正版圖書沒有實質性的差別,甚至在紙張或者包裝上更有接受度,其售價卻僅僅是正版圖書的三分之一左右。這種低價的產生是由于圖書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同樣也是由于盜版圖書的銷售渠道開拓的成本低。[3]隨著數字化的發展,出版發行渠道多元化,出版社可以自行創立網上書店,或者通過第三方電商的方式進行網絡發行。網絡銷售成為盜版書籍銷售的溫床,增加了盜版書籍違法銷售的需求量,使得出版社對于這種盜版方式的監管更是無從下手。
此外,盜版電子書的便捷性也擴大了盜版書籍的市場。2021年8月27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人,較2020年12月增長2175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1.6%。[4]在傳統紙質媒介下,侵權行為通常是對版權內容的實物載體,例如書籍,進行復制。隨著出版方式逐漸進入融合出版,更多的復制變成了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復制,這大大降低了復制成本。隨著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傳播技術的不斷更新,對于版權內容的復制和傳播變得更加容易,低成本的可復制產品刺激了侵權行為頻繁發生。在當前自媒體產生并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更多的內容已經可以實現免費分享,相對寬松自由的網絡環境給內容的復制和傳播提供了便利,給盜版行為提供了土壤。
正是由于新技術和新媒體的出現,實體書的銷售渠道和電子書的傳播渠道有所擴大,使得盜版書籍有了市場,給出版社的版權保護帶來了挑戰。無論是實體書籍銷售渠道的監管,還是電子書傳播渠道的監管,僅僅憑借出版社的一己之力進行版權的保護,顯然是杯水車薪。
(二)內容表達方式的多樣化導致侵權行為難以被發現
在融合出版形態下,會有更多參與者加入到產業鏈中,移動互聯網運營商、網絡運營商都需要參與到出版活動中來。作為讀者能夠接觸到的內容載體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除了網絡、手機之外,還有亞馬遜等公司出品的電子書設備,都是數字化出版的重要載體。隨著網絡閱讀與移動閱讀的發展,出版社也在逐步將業務向該行業拓展。我國的出版社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使用自己的版權:一是與閱讀終端合作,將作品授權內置于閱讀終端,通過分成來獲取版權利潤;二是將作品與平臺運營機構合作,將圖書的版權授予數字閱讀平臺,直接將出版物通過數字出版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也有出版社直接將數字出版權授權給京東、亞馬遜等網絡書店,通過數字化版權的形式出售作品;三是與通訊運營商的合作,手機閱讀也成為流行的閱讀方式,因而很多出版社也與手機運營商合作,將出版的書籍授權給手機運營商進行發布。
通過以上版權交易方式,拓寬了出版社的出版形式與渠道,但是也產生了諸多版權保護的新問題。一是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出版社不能及時了解書籍的點擊量和下載量,對于平臺進行的盜版防范手段也不得而知,完全被屏蔽在了該出版形式的產業鏈之外,使得出版社對侵權行為的監管更加困難。二是出版社對版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層次較低,產業鏈存在短板,給非法出版商鉆了空子,加大了版權保護難度。我國出版行業內對于數字化出版的積極性不高,很多都是直接將紙質版的書籍直接通過數字化轉化,放到電子圖書市場上,很少是直接出版原創的電子化書籍。但是如知乎、豆瓣等一些網絡平臺,更愿意出版原創性的電子書籍。在巨大的利潤驅使下,很多非法出版商將一些紙質的書籍直接未經授權加以轉化成電子讀物,使得出版社的書籍“被出版”。在此背景下,出版社進行版權保護的難度加大。一方面,對于已經合法授權的電子出版版權,很多出版社已經疲于監管侵權行為;另一方面,對于未經授權的電子出版物,出版社甚至沒有能力去發現,這就為侵權創造了空間。
綜上可以看出,融合出版形態下,版權內容的生產、交付形式更加多樣化,也就必然讓侵權行為更有可乘之機,侵權方式也就更加多樣化。而內容表達方式的多元化也加劇了著作權侵權的風險,特別是我國對于數字化出版的技術研發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數字化版權的加密技術研發還不夠完善,這就使得很多在網絡上傳播的作品得不到合理的保護。
(三)出版環境變化帶來的監管困難
隨著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出版社需要從自身的發展需要出發,將出版業務與數字化時代的特征相結合,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對此,出版社主要通過兩種渠道進行,一是以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趨勢為基礎,進行網絡文學的出版和發行;二是在發行方式上以網絡電商為依托,進行在線銷售。雖然兩種選擇都對出版社應對數字化背景下的出版環境變化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不同的侵權形式對出版社的版權保護工作帶來了困難。
一是侵犯網絡文學著作權。近些年隨著網絡閱讀行為的普及,很多網絡平臺都嘗試將一些作品上傳到網站上供讀者免費閱讀。但這些作品中僅有少部分是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授權后進行刊載的。在數字化時代,對于版權的維護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對實體攤販的打擊,還應該針對網絡平臺這種更廣闊的空間進行版權的管理。二是通過網絡平臺銷售盜版制品。這種銷售模式給出版行業帶來的版權維護沖擊與第一種情況相類似,但給出版社帶來的損失卻更為嚴重。在我國現有的出版管理體制下,對于這種侵權模式的監管同樣也僅能以出版社的一己之力與網絡上的各路盜版銷售、制作商進行斗爭,或者依靠群眾的舉報。這樣的版權保護方式顯然不能夠與侵權行為的發生方式相協調,出版社缺乏足夠的能力和精力對侵權行為進行檢測和管控,這也使得出版社對該種形式的侵權問題缺乏有效監管。
(四)維權成本增加導致維權積極性不高
版權所有者的維權成本不僅包括技術層面預防盜版侵權,還包括法律訴訟成本,以及維權過程中付出的時間、精力等成本。特別是在信息時代,侵權盜版技術更加高明,侵權行為更加隱蔽,法律訴訟環節的取證更加困難,因此,一旦發現自己的版權內容被盜版侵權,版權所有者需要付出的維權成本越來越高;同時,由于我國現行的法律并沒有相關的懲罰性條款,許多違法侵權行為難以界定,發起訴訟的出版商往往并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所以很多版權所有者的維權積極性并不高。
二、融合出版背景下建立版權保護機制的內在邏輯
基于法律的角度,版權實質是私有財產的一種,是創作者通過智力勞動產生的成果,是受到版權法保護的,因此會在法律上具有壟斷權,并由此獲得壟斷收益。這種源于版權法所保護的壟斷權,是版權保護的法律淵源。[5]
從版權價值的實現上看,版權保護的意義在于它能夠合理、合法地發揮版權價值。版權所賦予商品的屬性使其能夠在市場上交易,但交易的過程會產生交易成本,版權使用者與版權方在版權交易的過程中都是有目的且理性的,但是這種理性行為基本上僅發生在相對有限的條件下(如傳播技術落后、低成本與高回報并存的侵權盜版市場尚未形成等),而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先進的技術與網絡條件已經在技術上克服了這些有限條件,將其變得更為苛刻?;诶硇匀思僭O,雙方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國《出版管理條例》中規定:“從事出版活動,應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泵鎸Ξ斍敖洕蝿?,版權方追求的不僅是社會效益,同時也追求經濟效益,[6]版權方在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出版模式,版權方既可以選擇數字出版,也可以選擇傳統的紙質出版,數字出版相較傳統紙質出版而言有著節約資源、降低成本等天然優勢,傳統紙質出版還會面臨被非法盜取印刷、惡意傳播等給版權方帶來損失,但是版權方出版的目的仍然是獲得經濟效益,因此,具體采用哪種出版模式還需要考慮使用者能否接受其所出版的出版物,最終通過不同出版形式的出版內容來吸引更多的使用者進行付費使用。而對于使用者,在當前去中心化的融合出版發展過程中,使用方不單是要考慮獲取版權的費用,還會考慮版權交易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交易成本,當其對出版產品進行消費時,這種消費在當今互聯網技術條件下,尤其在數字版權保護中正版與盜版之間可能是沒有約束協議限制的,使用者可以選擇不同的消費形式,主要分為消費正版和消費盜版,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使用方會設法從其他途徑(不道德甚至是非法的途徑)獲得版權。為了避免在有限條件下的有限理性,就需要制定相應的協議來彌補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理性不足。
通過經濟學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交易過程中所產生的交易成本是由于機會主義的存在,這種機會主義是一種有意識的策略或行為,往往是自利驅動的,應用在版權市場中的機會主義主要是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如侵權盜版、抄襲模仿等)獲取版權與合法的版權作品進行市場競爭,來謀求經濟利益。在數字化轉型期,版權方和使用者之間在數字閱讀消費上的理念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出版融合發展過程中,版權方對于已出版的數字出版物和紙質出版物的版權保護非常重視,尤其關注出版物的閱讀、檢索渠道等是否合法,出版物是否被惡意下載和是否被盜版,等等;而使用者為了找到自己所需內容,只關心使用的便捷性,不會關心出版物自身出版模式的內在價值,使用者大部分是利己的,一般而言消費盜版產品會降低其消費成本,只有當因獲取或使用盜版侵權產品,被版權方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從而遭受法律或者行政處罰而造成自身損失,或者使用盜版的傳統出版物或者數字出版物獲得的收益不足以彌補其被查處追責后的行政處罰(法律處罰),或者使用盜版的傳統出版物或者數字出版物獲得的收益較小,[7]以及消費數字產品比傳統產品更加便宜或者快捷得到的收益更大時,才會更傾向于選擇消費正版出版產品。這就會導致機會主義行為的產生,這種行為是一種不當的獲利行為,也損害了合法版權作品的正當利益。不管是有限理性還是機會主義,兩種行為盡管短期內降低了使用方的交易成本,但是從長期看,實際上使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都在增加,而這些增加的交易成本負擔實際最終會轉嫁到社會大眾的身上,在一定程度上使社會大眾的負擔增加,損害了社會大眾的福利,導致版權利益的失衡。因此,就需要構建版權保護機制來維持正常的版權交易市場,維護版權秩序,以正向且合法的途徑實現版權價值。
三、融合出版背景下加強版權保護的建議
出版融合的版權保護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從多方視角綜合考慮。本文從政府部門和出版行業兩個角度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國家政府部門
1.加強立法對版權的保障
出版產業要想良性發展,能否有法律上的保障至關重要。當前我國法律對于版權保護是全方位、多層次的,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同時社會組織也高度重視版權保護問題。但仍存在法律條文不明晰、很多侵權行為難以界定等問題,所以應當建立更加完整的版權保護體系,加大對侵權盜版行為的打擊力度,引入技術層面的具體規定并且不斷進行更新,增加侵權盜版行為的違法成本,讓盜版侵權行為無處遁形。
2.改進版權監管執法手段,嚴懲侵權盜版行為
在推進出版融合的進程中,政府部門有必要主動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實現執法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引進一批既精通法律專業基礎知識又具有復合跨界技能的創新型執法人才。利用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成熟技術,創新監管執法的工作手段和管理模式,增強執法監管的有效性。此外,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建設國家新型版權監管平臺,推進智慧執法建設等創新舉措,強化版權執法監管,有效維護版權秩序。
3.加強宣傳,提高公眾版權保護意識
增強社會公眾的版權保護意識,培養社會公眾自覺遵守版權法律法規的行為習慣,是推動我國出版融合蓬勃發展的保障。[8]
一方面,要提高違法成本以起到震懾作用。借助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移動端APP等多個平臺,普及版權保護法律法規知識,宣揚版權侵權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強化社會公眾版權保護意識;另一方面,要大力宣傳支持正版,各學校、各單位開展版權教育,培養用戶自覺主動購買和消費正版作品的觀念,減少用戶下載和傳播侵權盜版作品的行為。同時,強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版權保護意識,使網絡服務提供者規范自身網絡傳播行為,主動與版權人合作打擊侵權盜版活動,從而為出版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的版權保護環境。
(二)出版行業
1.出版企業加強自身權益保護
出版企業要建立自身的版權保護和侵權訴訟程序,在優化融合出版方式、加大優勢資源建設的情況下,不能忽視版權保護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別是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當前,版權保護要設置專崗專人,同時要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專業化培養,嚴格按照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除了法律層面的保護之外,出版企業還可以借助技術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了適應不斷更新的版權保護需求,出版企業有必要結合其他類型的技術優勢,改進目前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對版權作品進行保護。
2.出版企業之間開展維權合作
當前的侵權行為越來越隱蔽,單個企業進行維權的成本往往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各出版企業可以聯合起來進行版權維護,成立聯合維權組織,從而降低單個企業的維權成本。同時,聯合維權組織可以作為利益共同體,擴大版權保護發現范圍,及時發現侵權盜版行為,并及時向法律部門提起訴訟,維護共同的合法權益。
3.傳統媒體加快自身轉型改造
當前融合出版背景下對于版權保護提出的挑戰,實際上反映了傳統媒體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中,無法完美實現轉型升級,即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只注重技術的提升卻忽視了對于版權的保護。技術革新帶來的問題,最終還是要靠技術來解決,所以傳統媒體要進一步更新技術,加快自身轉型改造。
(作者單位系人民郵電出版社有限公司)